济群法师: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是由阿底峡尊者开创,其思想对藏传各宗派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后,弟子仲登巴创立噶当派,弘传尊者教法。三百余年后,宗喀巴大师应世,使尊者的法脉得到更为广泛的弘扬。
宗大师出现的时期,藏传佛教出现了诸多问题,僧人戒律废弛,不戒酒色,入世参政。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遗风,重戒律、重闻思、重道次第、重显教基础,使僧团的混乱局面得以整顿,被称为藏传佛教的改革者。从教义上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建构,基本是以尊者所造《道炬论》为依据。当然,三士道的次第在《道炬论》只是简单论及,而《道次第》则以此为核心内容。同时也继承《道炬论》重视戒律、重视闻思等思想,在《道次第》中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整合。因宗大师与尊者的思想渊源极深,故他所创立的格鲁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传》中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道次第》正是继承了这两大思想,即中观空性见及瑜伽广大行,又称深观、广行。如《道次第》三士道、奢摩他等部分内容,主要来自《瑜伽师地论》和《解深密经》;而“观”的部分,则以应成中观见为了义。
格鲁派十分推崇《般若经》,认为《般若经》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认为凡与“无自性”之说相违背的,皆是方便说。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按格鲁的教法,认为《般若经》亦蕴涵广行的思想,并由弥勒和无著菩萨将其挖掘了出来。《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为《般若八千颂》作的注解,为格鲁派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是建立中观见的根本论典,属深观一脉。
中观和瑜伽的依据典籍有别。中观主要依据般若体系的经论,而瑜伽则依据《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同样论及一切法无自性,中观和瑜伽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中观是以二谛作为说明,瑜伽则以三性作为说明。中观说的无自性,是层层扫荡,一空到底;而瑜伽说的无自性,“无”的只是遍计所执,并非什么都“无”。《道次第》中,对瑜伽唯识的思想是有取舍的,只继承菩萨行的部分,对不符合中观见的内容则进行了批判,如批判八识(龙树只讲六识)、自证分的思想等。
2007年10月修订版
相关文章
- 慧能大师:杨曾文: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
- 赵朴初答: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汉英对照)
- 香道与茶道的渊源
- 胡晓光: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 黄夏年:佛教不杀思想是反对战争,尊重生命
- 钟茂森:修行次第
- 赖永海: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 高振农: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 伍先林:百丈怀海的禅学思想特色
- 荆三隆:论寒山心性诗的法脉渊源
- 宋道发: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到延寿的禅教融合论——禅教合一思想源流述略
- 吴汝钧: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七、关于三观
- 法增法师: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3 于僧不坏净
- 领风者:思想觉悟很高,内容不明觉厉!
- 向学法师: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 传道法师: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
- 中国茶道与佛教文化之渊源
- 悟光法师:心经思想蠡测 二
- 道坚法师: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 惟传法师:修行次第简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