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 茶 一味话太极!
什么是禅?一杯茶是禅,一行雁阵是禅,一套太极拳打下来,也是禅。
在门派林立的中国功夫中,与禅有暗合之妙的功夫首推易筋经和太极拳。今天我们首先谈谈太极拳与禅。
一、太极拳的身动与禅静
修佛须坐禅,练功须站桩。二者都需要摒弃杂念,意守内心。而太极拳则可以理解为移动的桩和移动的禅。
与坐禅和站桩相比,太极拳具有两个独特的优势:
我们知道,无论是坐禅还是站桩,初学者想做到心无旁骛,妄念不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坐禅与站桩,是一种极静的状态,对于常人来说,往往越是安静,越容易杂念丛生。如果不能领会禅与桩的内在精神,许多人反而会为此心生更多的苦恼。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取决于如何对待这些浮生的杂念。有效的方法是外化杂念,即把这些杂念当做与你无关的外在物,如把它们当做蜂蝶,当做流萤,当做小鸟,任其在你的周围飞来飞去,而你只管守住内心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等它们飞倦了,或许就会悄悄地离开,只留下坚守住的内心在逐渐明亮。而太极拳则避免了极静状态中浮生杂念这一难题,因为它是动中之静,不是一种枯静。它可以用一念制万念,让意念在拳架的套路中游走,有利于做到摒弃杂念。毕竟守一念比一念不守容易得多。达到一定境界后,再摒弃最后一念,让人与拳境相融,拳境与天地相融,这时候的太极拳,自然也就升华为一种禅。这是其一。
坐禅和站桩,还有一个每次能坚持多长时间的问题。初学者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劳累。许多人半途而废多由于此。其实,无论是坐禅还是站桩,最好的办法是循序渐进,时间量上一点点累加,日积月累,自然可以上一个台阶。我们知道,对于普通人,走一个小时要比一动不动坐一个小时或站一个小时更容易做到。太极拳的优势之一正在这里。从起势到收势,打拳者一直处在连绵不绝的运动之中。这比坐禅和站桩更易于坚持。这是其二。
当然凡事都有阴阳两面,从表面看,坐禅坐在那里即可,站桩站在那里即可,而太极拳必须学习拳架,以杨式太极拳为例,不论是八十一式还是一百一十五式,除去重复式,还有三四十式,再加上式与式之间的衔接。这些,都可能成为太极拳的门槛,把一些缺乏耐心的人挡在了门外。其实这和修禅一样,能不能进门,还在个人的缘。
上面谈到太极拳动的优势。其实太极拳与其他中华武功相比,它的特色正在于静。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外形上看的是架子,而实际上走的是内在的意念。所谓用意不用力。所以内心的修为非常重要。没有内心的宁静,就难以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静是一念静。犹如山谷里的一条小溪,从起势的泉眼开始流淌,蜿蜒前行,绵绵不绝。从头至尾,守住这一条小溪,从山林草地上经过,不带走一片树叶一棵草。
太极拳的静是动中之静。太极拳虽然一直处在动中,但其实它只在两种状态中动,即一阴一阳。发是阳收是阴,起是阳落是阴,攻是阳守是阴,实是阳虚是阴,背是阳胸是阴,左是阳右是阴一动即在阴阳中。从头至尾,不过阴阳中的变化而已。太极拳的动中之静,还体现在它的缓慢。不了解太极拳的人会以为这种慢是一种枯慢,其实它之所以会慢,是在慢中体会太极之内涵。如果你能式式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意念引领、松肩坠肘、腰胯带动等等,就会在这种缓如溪流的过程中享受太极真谛。同样也是一种放下的大快乐。
太极拳同样有一种众生平等的大胸怀。不论你是什么阶层,不论你是什么社会角色,打起拳来,众生平等。你能从太极拳中得到什么,靠的是你的积累和你的悟性。这时候的社会角色对你毫无用处,甚至如果拿着角色不肯放下,反而会让你枉费了心血。
我们可以把太极拳和禅各分为三种境界。
拳三境:第一境,它是一种适量的运动。外在的拳架难度不高,适合男女老少所有人习练。每天晨起,打一趟太极拳,活动筋骨,可以强身健体。第二境,可以进一步钻研拳理。排除纷扰,走内不走外,体会太极拳的妙趣。健体之外还可防身,甚至祛病延年,达到养生养心的目的。第三境,积累功夫参透拳理,如上文所说,让人与拳境相融,拳境与天地相融,达到一种禅的境界。甚至可以用这种拳的精髓指导日常人生。
禅三境:第一境,远离纷繁世界,获取一种内心的宁静。找一个蒲团,把角色世界隔离于外,寻找并守住内心。第二境,妄念不生,抵达入定。角色非角色,世界非世界,人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你无干。第三境,参透禅理,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扔掉肉皮囊,扔掉肉皮囊外的纷繁世界。
拳境禅境,第三境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从养生养心的角度看,我们有一境二境,更复何求?
二、太极拳十要与禅
太极拳十要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太极拳要领的总结,包涵了太极拳的精髓。而从十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太极拳所蕴含的与禅相通的精神。
第一,虚灵顶劲。讲究不可用力,要有虚灵自然之意。以意上提,神贯于顶。虚者为空,提者为有。所以,实为有空有有。然而,既为虚空,所提者何?既有所提,如何为空?所以,又为非空非有。既然非空非有,练的又是什么?原来亦是非非空非非有。一个虚灵顶劲,同样也是个放下。这个虚灵顶劲的提,是太极拳的纲领,只有提纲挈领,才能论及其余。没有一定的禅悟精神,就不能解决这个纲领性的问题,也就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太极拳。
第二,涵胸拔背。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涵胸也是这个道理。一个瓷杯子,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杯体,而有用的是杯子中空的部分。一间房子,有窗有门,有墙有顶,而真正用得着的是这些实体围裹的空的部分。涵胸拔背,就是用意念把胸打开,陷下,犹如空了一般,真正做到虚怀若谷。这样拔背之力才可集中,才可通达。其实不惟太极拳,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若能虚怀,则可成就大力量,许多看起来的难事也会迎刃而解。涵胸,拔背,一阴一阳,相辅相成,无为无不为。
第三,松腰。太极拳中以松腰为要义,其实不仅腰要松,整个身体都要松。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太极拳,松字当仁不让。可以说,练太极拳练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个松字。这个松,不是松懈的松,不是松软的松,而是松沉的松,能够上提下达的松。松的大境界是放下。太极拳的拳理,太极拳用的不是臂力拳力,用的是来自腰胯和下盘的力。只有腰松,才能形成下盘的稳固,保证腰腿力的通达和完整。腰是整个身体的中枢,犹如发动机,而整个身体的松犹如电阻的降低,力量可在瞬间跟随意念到达目标方向。由此才可成就太极拳的以慢制快,以小力打大力。其实质是看似慢,效果则比快还快;看似小力,效果比大力还大。
第四,分虚实。虚实转换,就是阴阳之变化。起势之前为太极未开,起势之后,则从头至尾在虚实阴阳的变化之中。如《周易》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两仪,即阴阳也。又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惟太极拳,天地之间太极之起,万事万物均为阴阳之变化。这正是太极拳效法自然之妙。起势之后,左右虚实在不断变化之中,左实则右虚,右实则左虚。开太极之后如不分虚实,则形成双重,太极拳则无以为用。此虚实,并为辩证之虚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说具体点,比如,在整个太极拳的拳架中,往往虚步处,均为即将变化之足,变后即为实。如《周易》卦爻中老阴老阳,虽尚为阴为阳,但即将变阳变阴,由此形成变卦。并且虚步以为用,如白鹤亮翅、海底针等前虚步,实战中均可变式为攻。如果此时为实步,则无法灵活移动,无以为攻。
第五,沉肩坠肘。如上文松腰一段文字谈到的那样,此沉此坠,为松沉松坠。初学者往往将拳架端起来,浮在上面,沉不下去。这样则力散于上,合不上腰胯之力,形成断劲,也就体会不出太极拳用劲之妙。以虚灵顶劲提住后,将肩肘往下松沉,用放下之意念。这其中也包涵有禅意,放下肩肘,放下肉身,放下所有,意念中空无一物,这同样是太极拳的化境。如果达到禅拳合一,则亦无招矣。
第六,用意不用力。关于这一点,《十要》中有精彩讲述: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实际上走的是意念,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身体永远快不过意念。所以在松沉中走贯意念,则可后发先制,则可集中整劲。修禅亦如此,如只枯坐,则如僵尸而已。须以意观心,以意守念,方可长进。第七,上下相随。这里主要讲的是整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手动,源于腰腿,所以一动皆动,如有动有不动,劲自然就散了。因此上肢下肢必须协调一致,包括眼神、意念,都必须并成一股,不能拆散。第八,内外相合。内为神,外为身,神身合一。将心神外化,身体内合,彼此相融。以神主身,神发身发,神收身收。若想达此境界,同样需要排除杂念,以一念系之,甚至连此一念亦弃,最终物我两忘。如能如此内外相合,不仅拳技长进,而且可将血脉打通,对于养生养心大有裨益。
第九,相连不断。初学者或外家拳,往往会在一招一式中有间断,这是太极拳之大忌,称之为断劲。有断劲,就不是太极功夫。太极拳从起势开始,意发丹田,一贯到底。在整个拳架中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所谓运劲如抽丝,看似细软,却有一种内在的绵韧。但这根丝到底在哪里?这根丝由意所守,无踪无影。此亦有中之无,无中之有。
第十,动中求静。与许多外家拳相比,太极拳是最安静的拳术。整个拳架基本没有剧烈的跳跃和忽快忽慢的大节奏变化。太极拳讲求以静制动,以慢胜快。动如静,静如动。虽有一念游走,内心亦如如不动。直到收势,一念返回丹田,与守丹田之意相合,重归太极寂静。
三、太极拳大架中的禅意举要
掤手上式:这是传统套路一百一十五式起势后的第一式。起势为两臂之前伸起落,一起一落,阴阳鼓荡,太极是生两仪。之后即接左右掤手。右脚外旋,身形右转,重心右移,右手同时上掤右旋,此为右掤手。随后迈左脚,重心由右向左移,余同右掤手,此为左掤手。起势所生两仪外化,呈左右和虚实脚,即分出阴阳。从此阴阳变化贯穿始终,直至收势。从生阴阳,到归太极,一套拳下来,犹如一段故事,也如一场人生。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不管打得精彩与否,结束是宿命。
揽雀尾: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被称作拳中八卦。其中掤捋挤按为四正,采挒肘靠为四隅。而揽雀尾一式即含掤捋挤按四正,所以练揽雀尾可练太极拳一半的内容。揽雀尾的第一个动作为由左向右的双掤手,有人把它比如做捧圆或抱圆。那么到底捧的是什么?有人说捧的是意念,有人说什么也没有捧。说无还有,说有还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倒撵猴(倒卷肱):此为退式守式,但守中有攻。以左倒撵猴为例,左手被对手所制,用后撤化解。左手顺势内旋向下翻腕,随左腿后撤,将对手带进左侧,右手则以腰胯之力向前击打。可见,虽为退式,却含有攻意。所谓有阴必有阳。那么究竟守是真,还是攻是真?是真亦是假,是假亦是真。只看实战情势,如对方跟进,则左退为假,右攻为真。如对方有备,放手不跟进,对方的进攻自然化解,则左退为真,右攻为假。拳架中左右倒撵猴,飘逸洒脱,一气呵成,虽为退式,却表现出一种退却的大美。
斜飞式:这是太极拳中幅度较大的一式。以下搭十字手合,以斜飞开。后撤步,随势转身,左采右挒,由背对为面对。没错,先前的背对,就是为了如今的面对。这就是一种态度,对应于太极拳理,就是一种不顶不丢的态度。犹似蛟龙出海、饿虎下山,是一种由合到开的大气度。
左右云手:这是太极拳的招牌式,普通人提到太极拳往往会以此为例。云手的美为转动之美,胯转肩转肘转腕转,以腰胯带动,协调连续,如行云流水,故曰云手。云手之劲源于所谓画圈圈的圈圈中的空。背与外掤之手为实为体,中空处为虚为用。此亦为虚实和空有之妙。
转身摆莲:太极拳中有许多转身,但转身摆莲是最大幅度的一次转身,360度之后,从面对回到面对,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落点重复。因为转身而产生了力量,摆莲过处,对手应声倒地。因为转身而有了一次全角度的经历,重新回转身,面对的已不是从前。更有甚者,因为转身,也许会就此见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人只知道执着向前,其实有时候只需要转转身,也许就会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太极拳与禅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修身养性方面,犹如丛林中两位比邻而居的隐士,呼吸相同的空气,饮用同一眼泉水,看同一片蓝天。
正如上文谈拳三境时所提到的,如能持之以恒,太极拳还有祛病延年的功效。这里和药师佛的精神也有一种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