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林:百丈怀海的禅学思想特色
百丈怀海(720-814)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709-788)大师的法嗣。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及《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有关资料记载,怀海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风,怀海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对于佛教的教、理、行、果等言教教法,都采取了法,非(即非)法,非非(是名)法格式的三句式的理解和把握方式。按照百丈怀海的思想观点,《金刚经》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了义教,但是怀海认为对于了义教的知见执著也要破除。怀海说夫教语皆三句相连,初、中、后善。,可以看出怀海显然是有意识地继承了《金刚经》等大乘般若经典的三句式思想方法。怀海认为,按照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普遍可行的言教教法次第,可以权且归纳为三个次第。最初一步是要求学人发大乘心,发菩提善心,对于一切万法不起贪染执著之心,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色声香味触法,世间出世间法,都不得有绉毫爱取。,或深信自心本性就是佛性,如今鉴觉是自已佛 ,怀海认为这还只是初善。如果执著于此,依住不爱取,将为是,对此不爱取的初善产生知见执著,那么就是恋筏不舍人,那就实际上只能停留于小乘声闻的禅定境界。
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三个次第的第二步,就是破除对菩提善心的知见执著,即中破善心,不守住如今鉴觉,不执著于自心鉴觉的知见,也就是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怀海认为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是中善,是法非法非非法三句格式中的第二句即非法句。但是中善菩萨的非法句也不是究竟而圆满的,因为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 如果停留、执著于非法句,则非法与法仍然成为对待,非法句与法句一样,仍然是处于相互对待的相对知见和相对执著中,而不能与超越相对系缚的绝对本体相应。所以怀海认为三句中的第二非法句虽然已经超越了第一句所代表的小乘声闻等的禅定境界,免堕二乘道,免堕魔民道,但犹是禅那病,是菩萨缚,是半字教,犹是无色界,也就是说第二非法句仍然是处于禅定功勋的相对境界中的,不能说是完全与绝对本体相应的。
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三个次第的最后一步,就是不停留于菩萨知见境界,进一步破除对菩萨中善第二非法句的知见执著,既不依住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或亦不作不守住(自心鉴觉)知解。这就是三句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法非法非非法三句格式中的第三句即非非法句,这是破除了法句与非法句相互对待的真法句,是与绝对本体相应的真法句。这样将处于相互对待中的相对知见和相对执著完全、彻底地破除之后,就可以完全与超越相对系缚的自心佛性绝对本体相应了。所以这第三句是后善,是好善,是满字教,免堕无色界,免堕禅那病,免堕菩萨乘,免堕魔王位,这应该说是佛乘,因为这才是真正契合于自性佛性的绝对本体了。
怀海认为,如果能透过三句,则祇如今但无十句:浊心、贪心、爱心、染心、瞋心、执心、住心、依心、著心、取心、恋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个个透过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其实所谓十句之心,归结起来就是贪染执著之心。也就是说,如果能无贪染执著之心,透过三句外,则佛教的一切言教教法乃至一切万法,都是自心佛性绝对本体的显现,同时一切举动施为、纵横任运,都是自心佛性的体现。下面这段话也充分体现了怀海纵横自在、自由任运的禅风,据怀海语录载: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出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倶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我们最后可以对百丈怀海的禅学思想特色做一总结。由于百丈怀海的禅学非常强调和推崇超越相对系缚的去住自由的绝对自由或绝对本体境界,因而同时主张在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的方法上,要透过三句来理解、处理和把握佛教教法和一切万法,最终形成了要求心如虚空,不滞一法的纵横自在、自由任运的禅风。这些都对后来临济宗等禅派的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禅学思想和禅风特色,百丈怀海继承了慧能尤其是马祖以来所大力开辟的机用教学法的传统,,超越文字知见的相对系缚,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非常善于在不离日常生活的实际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机锋棒喝等机用教学法来接引学人,使学人在日常的事缘、事用中自证、自悟绝对本体。
相关文章
- 达摩祖师:伍先林: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 慧能大师:胡晓光: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 慧能大师:杨曾文: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
- 赵朴初答: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汉英对照)
- 董群:惠能禅学的创新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 杨曾文:蒙元佛教及其特色
- 龚隽:欧美禅学的写作——一种方法论立场的分析
- 胡晓光: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五大特色
- 黄夏年:佛教不杀思想是反对战争,尊重生命
- 赖永海: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 高振农: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 宋道发: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到延寿的禅教融合论——禅教合一思想源流述略
- 吴汝钧: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七、关于三观
- 领风者:思想觉悟很高,内容不明觉厉!
- 向学法师: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 传道法师:从契理契机面向探讨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下)
- 悟光法师:心经思想蠡测 二
- 道坚法师: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 禅学中的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