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
(四十一) 劝修十善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①,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这是说不作众恶即是至德)
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端正心意,不造恶业,便是至善的德行,太难能可贵了!拿来与十方诸佛世界作比较,没有一个世界可以匹比。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都是净土,净土中的众生,业障轻、智慧高,自然而然所作所为,善多恶少,所以很容易开导教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②、五痛③、五烧④之中,为最剧苦⑤,教化众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⑥令持五善⑦,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这是佛劝世人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今天我在此五浊世间作佛,而这里的众生都处在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了消除这种剧烈的痛苦,而教化他们,令他们舍弃五恶,去除五痛,和永离五烧。为了降伏化除他们心中的恶念,而教导他们务必受持五善(五戒),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现生便能获得种种的福德,来世跳出轮回,度脱生死,往生极乐,得无量寿,证大涅槃。
附记:“五恶”是众生所造的业因;“五痛”为现报华报;“五烧”为生报后报。此段经文是说释尊降生五浊恶世,目的是要教导众生如何不造五恶的恶因,便可去除五恶的现报,和永离三途恶道的后报。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这是世尊自己征问)
到底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要怎样才能消化去除?如何才能使这些人受持五戒十善,使到他们都获得福德,了生脱死,得无量寿,证大涅槃?
附记1:经文所说的“五善”,即是佛门所常说的“五戒”,受持五戒的人,肯定是一个善人,也肯定是一个在社会上受人敬重和受人欢迎的人,所以五戒又称为五善。一个受持五戒的人,因你受持“不杀生戒”,人家就不会担心生命被你伤害;因你受持“不偷盗戒”,人家就不会担心财物被你盗窃;因你受持“不邪淫戒”,人家就不会担心妻女被你奸淫;因你受持“不妄语戒”,人家就不会担心被你欺诈;因你受持“不饮酒戒”,人家就不会担心你乱性而胡作非为了。像这样的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附记2:受持五善(五戒)必有善报,例如:世人大多追求长寿、财富、名誉、健康和受人尊敬,你不杀生而放生,就能获得长寿;你不偷盗而能布施,就能获得财富;你不妄语而诚实待人,就能获得名誉;你不邪淫而对人有礼,就能获得人家的尊敬;你不饮酒及吸食含有麻醉刺激人性的食品,就能获得平安和健康。另外受持五戒的人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那就是它是做人的正因,凡是今生严持五戒的人,来生可得人道之果,再次回来做人,继续修行佛法。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⑧,转相克贼⑨,残害杀戮,迭相吞噬⑩,不知修善,恶逆无道(11)。
(此后是佛详释十恶,劝修十善,这里先说杀生之恶。)
在许多的恶业中,其第一大恶,就是欲界诸天和世间的人,及畜生道的众生,为了私欲而共造杀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残害杀戮,互相吞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修善,才会这样恶逆无道。
附记1:佛教的第一大戒,就是杀生。因为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依此而论,一切众生既有佛性,则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杀害众生,即杀害未来佛,故一切恶中,杀生乃第一大恶。
附记2:《大智度论》说:“杀生有十罪: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 众生憎恶,眼不欲见;三、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虎蛇;五、睡时心怖,醒亦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而死;八、种短命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出为人时,多病短命。”
附记3:明时之莲池大师,作了一篇“戒杀放生文”,读之令人起恻隐之心,兴慈悲之念,值得一读再读。这里仅将它开头的一段话,语译如下:“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天底下最悲惨的是杀害生命。是故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每当被擒被抓,无不竞相逃命,虮(虱的幼虫)犹知避开死亡,天将下雨即迁徙到安全的地方去,乃至蝼蛄和蚂蚁那么微小的生物,亦无不是贪生怕死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地在山上和水里,乘他们不备之时偷袭他们,用弯曲的钩和笔直的箭,千方百计地去搜罗抓捕牠们呢?不但使牠们吓破了胆和魂飞魄散,还令牠们母离子散,悲痛万分。那些被囚在笼子里的,就像关在监狱里一样,失去自由,或被刀砍放在砧板上的,就像凌迟碎割一般,惨不忍睹。”莲池大师之文,真是情尽理至,读完全篇,令人十分感动。想到动物被杀,由逃命、惊惶、哀叫、挣扎、流血、抽搐、断头、剖腹等等紧张而悲惨的情景,你还忍心杀动物、吃众生肉吗?须知:修道就是修心,修心应从“慈心不杀”下手,因有一份慈悲心,就有一份功德也。
◎注释
①至德 至善的德行。
②五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③五痛 由五恶所招感的现生种种的痛苦报应。此五痛只是花报而已,所谓“花报”,花开在结果之前,故花报是对后得的果报而言。譬如人以不杀生为业因,今生即得健康长寿,是为“花报”;最终必得涅槃之妙果,是为“果报”。
④五烧 造杀、盗、淫、妄、酒五恶的人,生时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又堕入三恶道,谓之“五痛”,其痛切身,犹如火烧,故喻之为“五烧”。此五烧是指果报,亦即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苦报。
⑤为是剧苦 为了消除这样剧烈的痛苦。
⑥降化其意 降伏化解其恶心恶意。
⑦五善 即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⑧强者伏弱 强大的欺负弱小的,亦即弱肉强食。
⑨转相剋贼 “转相”是互相,“剋”是剋制,“贼”指杀害。转相剋贼就是互相剋制,彼此杀害。
⑩迭相吞噬 “迭相”是互相,“吞噬”是吞吃。
(11)恶逆无道 所作恶行违逆人性,没有道德。
後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①,犯者不赦②,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痖③,愚痴弊恶④,至有尫狂⑤不逮之属⑥;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这是说杀生者的生报)
造作了任何的杀业,一定都会遭受灾殃的惩罚,那是自然而然的后果,决不是什么神或主宰罚你,而是你造作杀业时所起的恶念种子,明明白白地种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这种种子遇缘就会生起现行,凡是犯罪的人都不得赦免,一定恶业恶报,所以世间才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子、盲人、哑巴、白痴、丑陋,乃至跛子、癫狂、完全不像人的一类人;与此相反的,世上也有许多尊贵、豪富、有才能、有智慧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世有常道⑦,王法牢狱,不肯畏慎⑧,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⑨,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这是说杀生者的现报)
世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国法或王法,还有拘押罪犯的牢狱,和治罪的种种刑具。可是作恶的人,不畏王法,不肯谨慎做人,当作恶犯罪被绳之于法,罪轻的被关进牢狱,刑期未满,很难获得赦免从牢狱里出来;若犯重罪(如杀人),判处死刑,罪有应得,自作自受。这种现生即得报应的例子很多,是现社会常有的事。
附记1:现今世界的动荡不安,战争频仍,皆因世人恣杀动物,嗜食众生肉,有以致之。古德便告诉我们:“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世上为什么有刀兵劫?都是从口中吃出来的。世人为了口腹之快,一天不知杀了多少动物,这些动物不甘被杀,投胎回来作人时,为了报复,我杀你,你杀我,乃至发生大屠杀,这就是世界动荡不安、有战争祸乱的原因。
附记2:佛的祖国迦毘罗卫国,被邻邦憍萨罗国的琉璃王所灭。琉璃王派大军攻打迦毘罗卫国时,把整个迦毘罗卫城杀得七零八落,所有释迦族的男人及女人,都死于非命,可谓尸体遍地,惨不忍睹;而释迦佛当时头痛。释迦族人为什么被琉璃王派大军所杀?那是因果的报应:无量劫以前,有一个渔村里的人,抓到了一条鱼,这条鱼很大,全村人把鱼肉分了食。当时只有一个小孩没有食鱼肉,但他觉得好玩,用木棍在鱼头上敲了三下而已。无量劫以后,当琉璃王成为憍萨罗国的国王时,他对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始终怀着仇恨的心,不把释迦族人消灭,难消心头之恨,所以他决定消灭释迦族。释迦族就是无量劫以前住在那个渔村里的人的后身,琉璃王就是那只被人分食其肉的大鱼的后身,而释迦佛则是那个用木棍在鱼头上敲了三下的那个小孩子的后身。以前渔村里的人分食鱼肉,今天鱼的后身琉璃王把整个释迦族人消灭,小孩子在鱼头上敲了三下,所以当琉璃王灭释迦族之时,佛正在头痛,而且一痛三天。可见因果之事,实在可怕!
附记3:目犍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他的神通已证到“神境智证通”,这种神通可以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一一到达。至于无变有,小变大,以及移山倒海等等乃其余事耳。当佛的祖国迦毘罗卫国城,遭到?NFDA1?萨罗国的琉璃王的侵略时,佛以前曾经三次坐在大路上阻拦琉璃王大军的前进,琉璃王每次遇到佛虽然都下令退军,但是报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终没有平息,佛知那是因果的报应,应该作个了结,故佛于尽了爱国之心后,便任由他去。可是目犍连却想以神通之力去营救城中的人民。琉璃王以百万大军将城围得水洩不通,目犍连却使用神通腾空飞出城中,将城中五百优秀的释迦族人盛于钵中,再由空中飞出城外。当他到达城外打开手中之钵一看,盛于钵中之人竟然都已化成了血水!至此目犍连才完全明白因果的法则是不可违的,就算有神通的功夫,也是敌不过因果的。他自己后来被外道用木棍活活打死,那时什么神通也用不出来,这也就是证明神通是不敌因果的。
◎注释
①神明记识 指人的神识明明白白的将人一生所造的善恶业都记在阿赖耶识中。
②犯者不赦 犯罪的人不得赦免。
③聋盲瘖痖 指聋子、盲人、哑巴。瘖痖即哑巴。
④愚痴弊恶 “愚痴”这里是指白痴;“弊恶”是丑陋。
⑤尫狂 “尫”是跛脚;“狂”是颠狂,相等于精神分裂症。
⑥不逮之属 完全不像人的一类。
⑦世有常道 这里是说世间有惩罚罪人常用的方法,如牢狱、极刑等等是。
⑧不肯畏慎 是说恶人不畏王法,不肯谨慎做人。
⑨难得勉出 这里是说很难得到赦免从牢狱里出来。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①,转生受身②。譬如王法,痛苦极刑③,故有自然三涂④,无量苦恼,转贸其身⑤,改形易道⑥,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⑦,自然趣之,当独值向⑧,相从共生⑨,更相报复,无有止已⑩。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杀生者的后报)
杀业深重的人,一旦寿终,后世所受的果报,特别深长和剧烈。他一定堕入三恶道中,流转生死,改头换面,受其应得之苦报的身形,这犹如世间的王法,对犯罪的恶人施与不同的极刑一样,三恶道则是依照其所作罪业的轻重,自然而有刀途、血途、火途的不同罪报。
这些众生,刚卖出畜生身,又买来饿鬼身或地狱身,改变一次身形,便变易另一种恶道,总之不离三途之身。寿命或长或短,那也完全听凭自己的神识随着善恶业去受报。而且在三恶道之中总是独来独往,无人陪伴,唯一紧随着他、与他共生一处的是他过去所杀的冤家债主,对他无有休止地有冤报冤,有债讨债。在他所受的殃罚尚未完毕之前,如影随形,避也避不了,于是共同辗转于三恶道之中,轮回生死,还债偿命,无有出期,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
附记:这里说一个冤冤相报的真实故事:唐朝有位知玄和尚,德行高深,唐懿宗对之十分崇敬,封他为悟达国师。有一天,唐懿宗赐他沉香宝座,沉香木是著名的薰香料,有着高贵的清香气息,足见皇上对他恩赐之优厚。然而,从这时开始,他的膝盖生了一个人面疮,使他痛苦异常,当时之名医皆束手无策。好在他在四川遇到迦诺迦尊者(乃贤劫中之第二佛,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的化身),教他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人面疮得以痊愈。在他以水洗疮时,人面疮对他说:“在汉朝景帝时,帝听信袁盎之言而杀晁错,往昔之袁盎就是你,而晁错就是我。我当时被杀,对你恨之入骨,所以累世以来都在寻找报复的机会。可是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戒律十分严谨,冥冥中戒神在旁保护,使我无法近身,一直都没有下手的机会。等到现在,由于你受到皇上的恩宠,待遇过分的丰厚,已经达到奢侈挥霍的地步,你动了名闻利养之念头,阴德已经亏损,所以我才能接近你、来害你。如今承蒙大圣人出面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夙冤,也就到此为止,以后我不会再和你作对了。”悟达国师因感激大圣垂慈,使他的多生宿冤,得以解除,遂著《慈悲三昧水忏》三卷,留传于世。
天地之间(11),自然有是(12),虽不即时卒暴应至(13),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这是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在三界六道之中,自然而有这种的因果报应。虽然有些报应没有立刻暴发出现,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真实不虚的,当因缘会遇时,肯定自作自受,丝毫没有差错。
附记1:佛门中有一个“十来偈”,那是揭示现在和未来的果报的十个偈,因为每一偈皆以“来”字作结尾,故名“十来偈”,十来者: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附记2:关于因果报应,人们惯常见到的事例是:世上有许多人心地非常善良,生活却很困苦;又有许多人无恶不作,却能享受荣华富贵。要了解此事的真相,须先明白因果通三世的道理,佛经有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现在世心地虽然很善良,生活却很困苦,那是过去世的恶因所带来的苦果,但他心地善良,未来世肯定美好幸福;一个人虽无恶不作,却享尽荣华富贵,那是过去世的善因所带来的美果,但他今生无恶不作,未来世肯定堕落受无量苦。古德有一首诗说得好:“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诗的含义是:唯有善的功德,才能像永远不枯萎的青松,历久弥青;一切恶的勾当,虽能令人得利于一时,但当业障现前时,必然自食其果,所以说“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附记3:世人对因果报应,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既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那么信佛念佛又有什么用呢?其答案是:绝对有用!佛经有说:“障重众生念佛观。”意思就是说,多念佛可以消灾免难。佛菩萨怎样为众生消灾免难呢?须知:诸法须靠因缘俱足乃生,“因”虽然熟,而“缘”不足,果报即不成。佛菩萨即在缘字上下功夫,以减缘、增缘,或不增不减缘的方式,来救助众生。减缘的方式,例如你所要乘搭的班机会出事,佛菩萨使你因某种事故而误时,赶不及搭该机而免于难是。增缘的方式,例如某人坠河将死,因念佛菩萨名号,忽见身旁有一木,抱之而得不死是。不增不减缘的方式,例如有人要杀你,佛菩萨便使这个要杀你的人忽然心生慈悲,想到冤冤相报何时了,于是决定不杀你是。
附记4:佛经常说,有如是因,得如是果,又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以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昭彰,因果难逃。佛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因果的定律,目的是希望我们了解因果,相信因果,从而改邪归正,去恶行善。因为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谁能改邪归正和去恶行善,谁就能化阴霾为彩霞,创造出一个美丽而灿烂的春天来!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14),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这是劝人应断杀生而修十善)
杀害众生,是十恶业中,第一大恶(恶因),所受的痛(现世华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第一等。这种果报至为惨烈,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是绵绵不绝、相续不断的。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杀生的恶念,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加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则能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杀生恶行,乃是人生中第一等大善事。
附记1:“一心制意”就是自净其意;“独作诸善”就是众善奉行;“不为众恶”就是诸恶莫作。而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是佛在《阿含经》中所说的话,也是诸佛对全人类的宝贵教诫。善与恶怎样分别呢?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附记2:关于不杀生,不但不可杀人,连蚊虫、跳蚤、蚂蚁都不可伤害,牠们都有灵性,只要你有慈悲心,牠们是不会来骚扰你的。兹举一个实例:印光大师早年居住的房间,有蚊虫和跳蚤,他的侍者要为他清理,大师说:“不必清理,让牠们在这里,我可以警惕自己,因为我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牠们。看到牠们,我会生惭愧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反省和修行。”果然,祖师七十岁过后,无论住在哪里,或是到有很多这种小动物的地方去住几天,这些小动物都会自动地不见了。可见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但可以感化人,连小动物也被他所感化。
附记3: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有十种益: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恶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安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附记4:佛经说一个人如果杜绝了杀害众生的心,就能普施一切众生无畏。现举一个实例:佛在世时,阿难是佛的侍者,所以佛去哪里,阿难都在身边。有一天,佛与阿难出外托钵,在路上遇见一只鸽子,那鸽子很奇怪,牠飞得离佛很近,可是当阿难靠近牠时,牠好像有点害怕,不敢接近他。阿难见此情景,感到莫明其妙,于是请问于佛。佛告诉他说:“你现在虽然已经没有杀害牠的念头了,但因为你还没有永离杀心,所以牠见到你就有点害怕;而我不但断了杀心,连杀生的习气都已断除,所以一切众生见到我毫无怖畏,不仅这只鸽子如此而已。”此可证明,一个永离杀生的人,任何众生对你都有亲切感,很想接近你,使你成为备受尊敬和极受欢迎的人。
◎注释
①入其幽冥 指堕落三恶道。
②转生受身 在三途中,流转生死,改头换面,随所作业而受其苦报之身形。
③痛苦极刑 遭受非常痛苦的极刑。
④三塗 又名三途,即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被人杀,或互相吞食而死;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
⑤转贸其身 “贸”是贸易、买卖,“转贸其身”是说在三恶道的众生,卖了畜生身,又买回地狱身或饿鬼之身,总之不离三恶道。
⑥改形易道 改变一次身形,便变易另一种恶道。
⑦魂神精识 指世人所说的灵魂,也是佛法中所说的神识。
⑧当独值向 是说在三恶道中,独来独往,随业流转受苦。
⑨相从共生 互相跟从,共生一处。
⑩无有止已 无有停止的日子。
(11)天地之间 指在三界六道之中。
(12)自然有是 自然而有这种的因果报应。
(13)卒暴应至 “卒暴”是忽然暴发之义;“应至”是报应立至之义。
(14)一心制意 专一其心,制伏其意业。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①,不顺法度②,奢淫骄纵③,各欲快意。
(这是说悭贪为盗业之因)
佛说:第二大恶,就是偷盗。世间的人,就连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往往都不讲正义和公理,也不依法律和制度,为了过分的奢侈、骄慢和放纵,人人都为自己的快乐着想,而不去理会他人的痛苦。
附记:悭贪为盗业之因,而悭贪之“悭”是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贪”是人家的东西却千方百计想据为己有。?
任心自恣④,更相欺惑⑤,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⑥,巧言谀媚⑦。嫉贤谤善⑧,陷人怨枉⑨。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⑩多端,践度能行(11),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12)。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13),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14),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这是说偷盗恶业的范围)
世人都听任自己悭吝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诸如:互相用欺诈的手段,诱惑对方上当;或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或是心术不正,谄媚奉承,对人不真诚;或是花言巧语,博人欢喜;或是嫉妒贤良,诽谤善人,陷害人家受到冤枉;或是在上面主事的领导人,任用亲信,让手下机诈百出,自由自在地贪赃枉法;或是为上司审情度势,出谋献策,看看应用什么方法来诈取财物;或是身在其位却不是正气凛然的人,必被其手下蒙蔽和欺瞒,如被手下以虚构故事冤枉忠良等等。凡此种种,皆是置天理良心于不顾的勾当。
凡以欺诈手段来取得财物,皆属偷盗。世人就是如此这般地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家里家外,包括一切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全都互相欺诈,人人怀着贪、瞋、痴三毒的心,自私自利,只求自己获得厚利、快乐,却罔顾他人之痛苦、死活。这些凡夫俗子,无论家中的长辈、晚辈,或是外面的上司、下属,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
附记:不与而取,谓之“偷盗”。像上面经文所说的以欺诈手段,得人财物,皆属偷盗。偷盗的范围极广,如盗三宝物、盗人财物、盗名、盗色、盗功、盗心、盗听等等皆是,我们稍一不慎,便成犯盗。其中以盗僧之物(即施主供养十方僧众之物)之罪最重,以其盗十方僧物,即在十方无量僧中结罪,其过无量故也。《方等经》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注释
①义理 正义和公理。
②法度 法律和制度。
③奢淫骄纵 “奢”是奢侈;“淫”这里是指过分;“骄”是骄慢;“纵”是放纵。
④任心自恣 听任自己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
⑤更相欺惑 互相欺诈诱使人家迷惑上当。
⑥佞谄不忠 “佞”是心术不正;“谄”是谄媚奉承;“不忠”是对人不真诚。
⑦巧言谀媚 “巧言”是花言巧语;“谀媚”是用言语求人喜悦,俗称“拍马屁”。
⑧嫉贤谤善 嫉妒贤良,诽谤善人。
⑨陷人怨枉 陷害人家受到冤枉。
⑩机伪 “机”是机心,亦即机变取巧的心;“伪”是欺诈。
(11)践度能行 这里是说看看能不能实行,或能实行到什么程度。
(12)不当天心 置天理良心于不顾。
(13)中外知识 “中”指家中的人;“外”指外人;“知识”指所知所识的朋友。
(14)欲自厚己 欲要自己得到很丰厚的利益。
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①,愚民野人②,转共同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③。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④,心劳身苦。
(这是说造作盗业)
从事偷盗的人,甚至不顾前因后果,公然集合家人、外人、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乃至一乡一村的人,共同打家劫舍。他们既愚又野,对于偷盗得来的财物,往往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利益冲突,结忿成仇,互相残杀,结果招致家破人亡,乃至杀身灭族之祸患。?
又有的以欺诈诳骗手段,得人财物致富之后,不改悭贪本性,爱财如命,不肯施舍,因此既要保护已有,又心无厌足,贪多务得,搞到心劳身苦,忧苦不堪!
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⑤,或在乐处⑥,或入苦毒⑦,然后乃悔,当复何及⑧。?
(这是说偷盗的生报)
这些造作盗业的人,当其寿终时,因生前不信佛法,又不行善修福,死后业报现前,便没有什么可以依靠。以前欺盗得来的不义之财,没有一样可以带得走,唯有一生所造的业力,追随着他,独来独往地在六道之中轮回。作善的人就得福,来世必生三善道;若是作恶就得祸,来世必堕三恶道,到那时候才来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附记1:人生于世,不只是有了生命就可以生存,还要有维持生命生存的资粮,如衣服、饮食、金钱等,缺一不可,否则生命便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偷拿人家的东西,轻者令人伤心,重者使别人失去生命所需,乃至丧失生命,你于心何忍呢?因此,为佛弟子,要光明磊落,不可不与而取。
附记2:偷盗不一定是偷外人的东西才叫做偷,就是拿自己家里的东西也叫做偷。中国唐朝时,有一位韦庆植,生一个女儿,常偷吃家里好吃的东西,或将父母的东西偷偷拿去。不久女儿死了,投生畜生道中做羊。女儿死后的第二年,有一天韦庆植在家大宴宾客,吩咐厨子杀羊招待客人。就在请客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太太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你死去的女儿,因生前常偷吃家里的东西,偷拿父母的东西,所以死后变成一只羊来还债。明天在父亲要杀的羊群中,有一隻具有黑白毛的,颈上有些毛好像一枝金叉的,那就是女儿转生的,请你们不要杀牠,我会很感激你们的!“第二天,韦庆植太太到羊群里一看,果然有一隻如梦中所说的羊,于是吩咐厨子不可杀牠。不久,韦庆植从外面回来,问厨子菜肴预备怎样了?厨子回答一切都预备好了,只是少杀了一隻羊。主人一听,大发脾气,命令立刻把羊杀掉。厨子不能不听主人的话,于是把羊挂起来预备宰杀。正在此时,有几个客人进来,见挂在上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那里喊救命。客人叫厨子不可杀,说那是个女子不是羊,但是厨子看见的是羊不是人,结果还是把羊杀了。当羊肉送到桌上时,客人不肯吃,韦庆植觉得很奇怪,追问原因,客人便将所见告知,并说可能是你家里的人。他的太太这才把昨晚的梦境告诉他,至此方知所杀的,竟是自己的女儿,因为伤心过度,从此一病不起。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⑨。但欲为恶,妄作非法⑩。常怀盗心,悕望他利(11),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12)。不豫思计(13),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这是说偷盗的现报)
世上常作偷盗的人,现生即得恶报,诸如:心思糊塗,没有智慧,见人行善,不但不随喜赞叹,反而憎恶、诽谤,没有敬慕仿效之心;一心只想作恶,交结恶友,广作非法之事,习以成性,经常存有偷盗之心,很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财物一到手,马上又花光,又复重造盗业;因为自己心术不正,做了亏心事,生怕被人识破,故很怕接触别人的眼光和脸色;没有预先思考所做的事是善是恶和其后果,事后才来后悔;所作所为,国法不容,因果难逃,现生今世,必被国家法律,绳之以法,自作自受等等。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14),别其名籍(15),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偷盗的后报)
他们之所以如此,皆因多生多世,不信因果报应,不知道德规范,不修善根功德,有以致之。今生复再为恶,常行偷盗,在他们的神识(阿赖耶识)里,种下了众多恶业的种子,这些种子就好像账簿一样,把人一生所犯的罪行,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等到寿终之时,业力就会牵引其神识,下入三恶道,依照所作恶业的轻重,自然而有血途、刀途、火途之不同果报。从此辗转于三恶道中,头出头没,备受众苦,无有出期,这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附记1:这里是说盗业的报应,由于偷盗的范围极广,业因既然很多,果报的差别自然也是无量的不同,我们应举一反三,处处小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施出,绝不妄取,这就对了。
附记2:《大智度论》说盗业有十种恶报,即:一、物主常瞋;二、生人疑;三、常在非时非处行;四、与恶人为朋党,远离贤善;五、破善相现恶相;六、得罪于官;七、财物没入于官;八、种下贫穷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出世为人,贫穷下贱,若得财物,五家所共。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这是劝人应断偷盗而修十善)
偷盗乃第二大恶(恶因),所受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极其惨烈,就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是绵绵不绝、相续不断的。如果有人能于此娑婆世界,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偷盗的恶念,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则能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能断偷盗恶行,乃是人生中第二大善事。
附记: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偷盗,可得十种益:一、资财盈积不为五家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称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世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后成佛时,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注释
①乡党市里 “乡党”称同乡的人;“市里”1500市尺为一市里。
②愚民野人 比喻愚痴的人犹如没有受教育的野人。
③忿成怨结 结忿成仇。
④爱保贪重 “爱保”爱惜保护;“贪重”贪心很重。
⑤追命所生 追随着你的神识在六道之中,或生天或堕三途。
⑥乐处 指三善道。
⑦苦毒 指三恶道。
⑧当复何及 是后悔莫及的意思。
⑨不思慕及 是愚痴的人,见人行善,也不想敬慕仿效。
⑩妄作非法 不合理的去做非法的事。
(11)悕望他利 “悕望”同希望。这里是说希望从他人身上夺取利益。
(12)惧人有色 做了亏心事,很怕看到人家看穿自己的脸色。
(13)不豫思计 没有预先思考所做的事是善是恶,和计算其将发生的后果。
(14)天神剋识 “天”是自然的意思;“神”指神识,亦即阿赖耶识;“剋”是一定,或作记字解;“识”是记录的意思。合而言之,当人造业之后,自然就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种子。人的阿赖耶识好比一本账簿一样,把人一生所造的善恶业,记录得清清楚楚,毫无差错。
(15)别其名籍 是说将所造的恶业,分别记录于其名下之户籍上。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①,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②,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③,尫劣愚夫④,中有不善之人⑤,常怀邪恶,但念淫泆⑥,烦满胸中⑦,爱欲交乱⑧,坐起不安。贪意守惜⑨,但欲唐得⑩。眄睐细色(11),邪态外逸(12)。
(这是说邪淫恶业)
佛说:世人的第三大恶,就是邪淫。世间的人,由于互相淫欲的业因,而共同寄居于天地之间。住在世间的寿命并不是很长久,然而世人上至贤明的长者、尊贵的达官豪富,中有不是正人君子之一类不善的人,下至贫穷的厮役奴仆、残废的人,以及没有文化的愚夫愚妇等等,大家心中经常都怀着邪淫的恶念,对淫欲想入非非,胸中充满了淫欲的烦恼与欲望,因欲火中烧,即使不是夫妻,亦会乱搞男女关系。由于怜香惜玉,患得患失,因而坐立不安。贪爱邪淫的男女,眉来眼去,以眼波传情,外表流露出轻佻淫荡之邪态,实在可耻又可怜。
附记1:夫妻以外的淫事,皆叫“邪淫”,经律中时常提到的不净行、非梵行,指的就是邪淫。佛家所说的邪淫,儒家叫做“非礼”。《礼记》说:“坏国、丧家、亡身,必先去其礼。”意思是说:若犯非礼邪淫,大则国破家亡,小则丧身失命。可见邪淫一事,祸害无穷,不但佛家戒之,孔子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所以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格言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附记2:世纪绝症之一的爱滋病,在世界各地高速增长,其病根就是邪淫。不论世界各地通过教育,或举办活动来防止悲剧的发生,总是有人马耳东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总是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总是有人要作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纵情欲海,真是作孽,自找灾祸。
◎注释
①相因寄生 指众生由于互相淫欲之业因而出生于此世间。
②处年寿命 指住在世间的寿命。
③贫穷厮贱 贫穷的厮役仆人。
④尫劣愚夫 “尫劣”指残废、跛子;“愚夫”即愚夫愚妇,没有文化的人。
⑤不善之人 不是善类之人。
⑥淫泆 “淫”是邪淫;“泆”是放荡。
⑦烦满胸中 指欲火中烧,意乱情迷。
⑧爱欲交乱 心中有爱欲的邪念,就会乱搞男女关系。
⑨贪意守惜 “贪意”是指未得欲得;“守惜”是指已得怕失,因而怜香惜玉。
⑩但欲唐得 明知不实际,但也要得到。“唐”在这里当作“空”字解。
(11)眄睐细色 用眼睛斜视美色。“细色”即美色。
(12)邪态外逸 外表流露出邪淫放荡之态。
自妻厌憎,私妄出入①,费损家财,事为非法②。交结聚会③,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④。恶心在外⑤,不自修业,盗窃趣得⑥,欲击成事⑦,恐势迫胁⑧,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⑨,患而苦之⑩,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这是说由邪淫而兼起杀盗)
一个喜欢拈花惹草的人,对自己的妻子,必然讨厌憎恶,甚至打骂;可是对于外遇,却千依百顺,私自将家中财物给对方,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来金屋藏娇。或为女色而争风吃醋,勾结恶友,聚集邪众,互相打杀,制造桃色命案。如此暴露恶心劣行的人,多是一些不务正业遊手好闲之花花公子。当床头金尽时,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用恐吓、强迫、威胁、勒索等等勾当来获取财物,供自己与心爱之人挥霍享受。他的臭名,却归给可怜的妻子去承当,被人唾骂,抬不起头。
好色之人,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仅对外人行淫,连自己的至亲眷属也不放过,大搞乱伦之事,使到至亲眷属亦身受其害,而感痛苦,简直不把王法放在眼里,也不怕因果的报应。
附记1: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既破坏家庭,又玷污名节,全是不正当的行为,所以经中说:“事为非法”。一个人活着时,常存邪心,常行邪淫,罪较轻者死后堕畜生道,做鸽子、鸳鸯;罪重者死后堕落地狱,地狱中有一被火烧得通红的铁柱,那些生前常行邪淫的人,死后见此铁柱为自己心爱之人,向前一抱,即被铁柱活活烧死,冷风一吹,又活过来,随即又向前抱铁柱而被烧死,如是一日之中,万死万生,惨不可言。希望世人,已犯者,务必回头;未犯者,慎勿失足。
附记2:吾人生于欲界,故皆有淫欲,但《楞严经》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可见淫欲是轮迴的根本,修道的障碍。佛教所说的“不净观”,便是伏断淫欲的最好方法。修不净观者,不但要修生时之七种不净观,而且要修死后之九想观,修了之后,淫念自平,厌离贪欲,就不会轮迴六道,流浪生死了。“不净观”修法,于静坐时,心中观想:一、此身以过去惑业为因,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在父母交会时,合父精母血为体,是受生不净;三、在母胎中,臭秽粘腻,暗无天日,是住处不净;四、在胎中时,惟食母血,是食噉不净;五、十月期满,头向产门,和着血水,秽恶狼藉,是初生不净;六、皮肉包着骨骼,不但屎尿充满肚中,且九孔常流不净,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肿烂,虫噉成粪,火化成灰,是究竟不净。“九想观”修法,于静坐时,心中观想: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甚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红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噉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巢;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归还大地。
附记3:当修上述“九想观”时,应当观想自己以及一切人的身体,都不免如此,便不会再留恋幻躯和沉迷于贪欲。佛教对治贪欲的方法,除了“不净观”和“九想观”之外,尚有“众生同体观”,亦是对治贪欲的妙法。其观法是:观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同体,六道轮迴,互为眷属,情同骨肉。如是观察,可减却淫欲的妄念。《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四十二章经》亦云:“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姐,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11),日月照见(12),神明记识(13),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邪淫的后报)
造作如是之邪淫,其罪恶非常显著,故人知鬼知,天知地知,不管白天或晚上,鬼神都看得很清楚。而且,神识也明明白白地记录在自己的八识田中。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法尔而有三途恶道之报应,受无量无边之苦恼,辗转于三途恶道之中,生生世世,累劫也难得出离,其痛苦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附记:《大智度论》说:“邪淫有十罪报:一、常虑对方配偶之所杀;二、夫妻不睦;三、恶增善减;四、不守护身,横死或夭亡,令妻子孤寡;五、财产日耗;六、被人所疑;七、亲友不喜;八、种怨家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若生为人,生为淫女或多人共一夫,若为男子,妻子不贞。”
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这是劝人应断邪淫而修十善业)
邪淫乃第三大恶(恶因),所招感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极其惨烈,就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是绵绵不绝、相续不断的。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中,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邪淫的恶念,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则能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邪淫恶行,便是人生中之第三大善事!
附记1:《十善业道经》中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人天称赞;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附记2: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位仙人,修行已经得到神通,一次他上山时,刚好天下大雨,雨天山路难行,他不但走得很辛苦,还跌了一交,动了瞋恚心,就运用神通,命令龙王十二年内不得下雨。天不下雨,农作物不能收成,人民没有饭吃,岂不是要饿死?因此,国王感到很害怕,于是他向全国宣布:谁能破坏那仙人不准龙王下雨的计划,我把国家分一半给他。全国没有一个人敢接受此命令,最后一位长得很美丽的女子挺身而出,接受国王的命令。该女子上山之后,每天唱歌给仙人听,跳舞给仙人看,并殷勤地侍奉仙人,仙人对她日久生情,终于动了欲念,与她发生关系。仙人本来是有五通的,但在千年道行一朝丧之后,什么神通也没有了。因为他已经失掉神通,龙王便不再听他的话,乃又继续地下雨,滋润一切万物。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一个有神通的人,尚且因邪淫而失去神通,可见邪淫之为害,其大无外,其罪无边。古今中外,不少人因邪淫而失败,不少人因邪淫而失去生命,但愚痴的人类,仍在上面继续搬演着身败名裂的悲剧!难怪佛制出家僧尼,乃至上辈往生净土者,都必须断淫。
◎注释
①私妄出入 指暗中私下将家中财物妄取以给对方,及偷偷摸摸地私自进出她家。
②事为非法 去做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这种非法的事。
③交结聚会 指勾结恶友,聚集邪众。
④强夺无道 以非法的手段公然强夺。
⑤恶心在外 内有邪淫之恶心,外则有恶劣之行为。
⑥盗窃趣得 “盗窃”即偷盗;“趣得”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
⑦欲击成事 是追求对方,非成功不可的意思。
⑧恐势迫胁 用恐吓、威势、强迫、胁制的手段。
⑨家室中外 指中外六亲眷属之间。
⑩患而苦之 身受其害而感痛苦。
(11)著于人鬼 “著”是显著,著于人鬼是说罪恶显著,人与鬼都知道。
(12)日月照见 “日”指白天;“月”指晚上;日月照见是指白天和晚上神鬼都看得清清楚楚。
(13)神明记识 “神”指神识;“明”指明明白白;“记识”指记录在自己的八识田中。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①、恶口②、妄言③、绮语④。谗贼斗乱⑤,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⑥。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这是说口之四种恶业)
佛说:世人的第四大恶,就是世间的人不懂得修善积德,然后有口业之四种恶行,而且自作教他,大家都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喜欢造作两舌的人,因憎恨嫉妒社会上的善人,遂以谗言诬害人家,挑拨是非,令人争斗,当见到人家被挑拨离间而互相争斗时,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喜欢造作恶口的人,常以粗言恶语,对待父母,及轻慢师长和亲友,往往出口伤人。喜欢造作妄言的人,对朋友言而无信,难得有一句诚实的话。
附记1:人只有一舌,为什么佛经说两舌?舌虽只一个,但作两用,就成两舌。如有一对感情很好的朋友,你为了要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在甲面前说乙的坏话,在乙面前又说甲的坏话,引起双方不和甚至斗争,这就是两舌,也叫做“离间语”。学佛的人,不可两舌,要经常保持一个舌头,如遇人家感情破裂,,你应想办法令人和好如初,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和合语”。
附记2:世人瞋心很重,一不如意,便恶口骂人,尤其与人吵架的时候,什么粗言恶语,都搬出来,令人难过,几天都睡不着。学佛的人,不可恶口,《增一阿含经》说:“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智度论》中说有一鬼,头似猪头,虽然其身有金色的光明,但是口中不断地吐出臭虫。原因就是他在过去生中做过比丘,持戒很严谨,但曾以恶口漫骂一个外来的比丘。因为他能严持净戒,所以身有金色光明;因为他以粗言恶口漫骂外来比丘,所以口中有臭虫吐出。足见持戒有持戒的果报,骂人有骂人的果报,因果的报应,真的是丝毫无差。于此亦可见,种因虽在一时,果报却很长久,不可不惧!
附记3: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守信用,说话不老实,这种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守信用,说话不算数,在佛教叫做“妄语”。现在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来证明讲骗话不守信用的祸害。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魏国的人,但他弃魏助秦,秦国的国君秦孝公派他去攻打魏国。魏国的国王委派公子卬率领大军抗敌。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以前在贵国时,我们是好朋友,现在我们担任两国的将领,因为我们是好朋友,不忍相攻,我想跟你见面,议论罢兵,以免两国伤了和气。”公子卬信以为真,答应与他见面。谁知商鞅在途中埋伏士兵,把公子卬抓起来,然后击败魏***队,为秦国立了大功,秦孝公封他为宰相,使他名利双收。后来秦孝公逝世,秦惠王即位,有人告发商鞅造反,秦惠王想起他以前曾经用欺骗的手段,骗过公子卬,于是下令逮捕他。商鞅得到消息,连夜逃走,回到魏国。魏王想起昔日旧恨,立即将他逮捕,送回秦国。惠王用五马把他分尸,所以他死得很凄惨!商鞅本来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曾经帮助孝公实施新法令,使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可惜他为人断信弃义,以致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学佛的人,应以此作为殷鉴。
附记4:言而无信,虽可得利于一时,最终多数自食其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富有的商人,搭船过河,不幸翻船,他大声地喊:“我是大富翁,谁能救我,我就送他一百两黄金。”当时有位渔夫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他十两黄金。渔夫说:“你不是说送一百两黄金吗?”商人反口说:“你一年也赚不到十两黄金,现在一会儿功夫就赚了十两金子,你还不满足吗?”渔夫也不跟他多说,让他离开。数个月后,这个商人又在这里翻船,在水中大喊救命,渔夫知道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故意让他多喝一点水,才来救他,谁知只是慢了两分钟,商人已经溺毙了。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⑦,欲人敬难⑧。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⑨,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
喜欢讲妄语骗人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称说自己有道,就是未证圣果却说自己已证,未得神通却说自己已得,目的是迷惑众生,以遂私利。若人不为他的妄语所骗,便用暴力威势,胁迫他人听从。还有善说绮语的人,以花言巧语诱人想入非非,已是罪恶,但他自己却不知所说绮语伤风败俗,贻害社会人群,而感到惭愧羞耻,这种喜欢说无益语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风头很健,要人家敬仰他,觉得他是一个很难得的人。?
一般而言,凡是喜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人,大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而且骄傲得很,天不怕地不怕,不肯作善,是属于很难教化的一类人。
附记1: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那是大妄语。方伦老师曾说:“说假话骗人,所欺骗的对象,是普通人,只算是“小妄语”,因为怎么样罪恶,充其量不过断人性命而已;但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其所欺骗的对象,是修行人,那是“大妄语”,因为修行人听他之言而行,能断人慧命之故。性命只关系人之一生,慧命则关系生生世世,所以大妄语之罪,大于小妄语多得多,其果报必入无间地狱。现今之世,尤其外道,说什么“天堂挂名,地狱除名”,都犯了大妄语之罪,真是害人害己,愚不可及。
附记2:经文所说“不能自知,为恶无耻。”指的就是绮语。说无意义的话,或说令人想入非非的风流话,固然是绮语,而吟唱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也是绮语。乃至以文字写作言情、黄色、提倡男欢女爱、令人神魂颠倒、放纵情欲的书籍,都属于绮语。绮语伤风败俗,贻害社会人群至巨,然而作者不知,真是可怜又可耻,故经文说:“不能自知,为恶无耻。”
附记3:关于口四恶业,方伦老师也曾说:“口说坏话,名为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中。或疑说话是空的,不应发生果报,这是只知口法,不知心法的过误。请问:心若无欺骗之念,口中安有妄语?心中若无邪淫之念,口中安有绮语?心若无瞋毒之念,口中安有恶语?心若无幸灾乐祸之念,口中安有两舌挑唆语?观此便知,每说一句话,都是先发之于心,然后才宣之于口,这样若造口四恶业,第八识田中,如何不会种下恶性种子呢?何况言语之祸,尚会害人造孽,焉可不慎。孔子入周太庙中,见有铜人,三缄其口,乃为文铭其背,其中有云:‘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害,勿多事,多事多败,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说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祸事,安得无果报呢?”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⑩,营护助之(11)。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12),无所复依。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现报)
造了如是众多的口四恶业,神识都将之记录在八识田中。今日之能横行一时,完全依赖他前世曾作过一些善事福德,而由这些小善福德来扶持他,使他所经营的事业还颇顺遂;可是今世为恶,当宿世的福德享尽了,诸善鬼神便会弃之而去,那时就再也没有福德和善神可以依靠了。
附记:《大智度论》说:“妄语有十罪: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出言虽实,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人诽谤,恶名流布;六、人所不敬,虽有教令,人不信从;七、常多忧愁苦恼;八、种诽谤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是故:实语第一戒,实语上天梯,实语小如大,妄语入地狱。”佛在《报恩经》中说:“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13),自然迫促,共趣夺之(14)。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15),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生报)
在寿命终尽时,平生所作的妄言、恶口、两舌、绮语种种恶业全部现前。这时所造之业的业力,自然逼迫催促其神识向着他所应受苦报之处而去。生前的小聪明和傲气,死后都被剥夺一空。再说,他平时所作的种种罪行,都记载在他个人的档案里,这时被恶业所牵引,或往地狱,或趣饿鬼,或向畜生。这种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乃自然的定律,谁也逃不掉,作恶的人,只得跟着业力往前走,入于狱火油镬之中,使其受报之躯体遭受摧毁破碎之剧苦,精神也痛苦万分。当来生受报的时候,才来后悔不该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已经来不及了。
天道冏然(16),不得蹉跌(17),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后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地间自然的法则,非常分明,丝毫无错。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有自然的三途恶报,使之苦恼无量。辗转于三途恶道中,生生世世,经历无量劫,无有出期,其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这是佛劝世人应断恶修善)
妄语等口四恶业,乃世人之第四大恶(恶因),所招感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极其惨烈,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绵绵不绝、相续不断。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中,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断除口方面之四恶业,而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口四恶业,此乃人生中之第四大善事!
附记1:《十善业道经》说:“不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如优昙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无上菩提,成佛时,得如来真实语”。“不两舌,可得五种不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不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皆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不绮语,即得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附记2:念佛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便是断除口四恶业的特效药!
◎注释
①两舌 指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
②恶口 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
③妄言 即妄语,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
④绮语 说花言巧语,或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
⑤谗贼斗乱 以谗言诬害他人,叫做“谗贼”,挑拨是非,使之相斗,叫做“斗乱”。
⑥于傍快喜 见人被挑拨离间而互相斗争,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
⑦自以强健 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⑧欲人敬难 要人家敬仰自己,觉得自己是很难得的人。
⑨自用偃蹇 “自用”即刚愎自用;“偃蹇”即骄傲。
⑩小善扶接 指前世若有做些小善业,此生必得小福德的扶持。
(11)营护助之 指有福德的人,自然得到善神的助力、维护。
(12)身独空立 指做恶多端的人,善神舍之而去,便无福德善神可以依靠。
(13)诸恶所归 是恶业现前的意思。
(14)共趣夺之 生前所炫耀的,死后都被剥夺一空。
(15)入于火镬 指恶人死后,业力牵之前往狱火油镬之中受苦。
(16)天道冏然 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天地间的法则。冏然是分明的意思。
(17)不得蹉跌 丝毫没有差错的意思。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这是总举意业之恶,以下则以十一相来分别说明,先举懈怠之相。)
佛说:世人的第五大恶,就是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离的心,犹豫不决,不自振作,懈怠懒惰,得过且过,不肯积极修善,身体力行十善业道。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②,言令不和③,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这是说起瞋恚之相)
家庭眷属,若有成员,不务正业,遊手好闲,导致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父母爱子心切,对之悉心教诲,然而不肖子不但不听,反而以怒目和发脾气来回应,常以反抗的态度来对待父母的说话和命令,好像冤家对头,真是有子不如无子。
取与无节④,众共患厌⑤。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⑥,放恣游散⑦,串数唐得⑧,用自赈给。
(这是说贪欲之相)
或有恶子,好吃懒做,取家中财物,任意挥霍,毫无节制,使到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讨厌他。对亲生父母忘恩负义,全无报答之心。由于不事生产,一朝将家产败光,又得不到亲友的帮助,在走头无路之下,只好从事非法的专利的买卖,甚至纵勇作恶,强取豪夺。一有斩获,故态复萌,又是放浪不羁,恣意遊乐,沉迷酒色财气。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总想不劳而获,其生活就是这样全靠非法的勾当来赈给。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⑨,鲁扈抵突⑩。
(这是说饮酒作乐放逸之相)
这种没有理智的人,好酒贪杯,嗜爱美味,大鱼大肉,饮食无度;同时,肆无忌惮,遊荡逸乐,如是酒色之徒,做事鲁莽,态度狂妄,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做出打架、情杀的事。
附记:《大智度论》说饮酒有三十五过: 一、现世财物虚竭;二、众病之门;三、斗争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六、无有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隐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根;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摒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痴。
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嫉妒恶之。
(这是说嫉妒之相)
愚痴的人,不明白一个人的穷通贵贱,各有前因,但他不能见到人家胜过自己,强欲抑制别人。或见人有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恶的念头。
无义无礼,无所顾难(11),自用识当(12),不可谏晓(13)。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这是说悭悋之相)
有的人不讲仁义道德、礼节规矩,只知爱财如命,悭悋自私,完全没有照顾他人的困难,认为有钱我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顽固不化,无法劝导。他不但对家亲眷属,日用所需,全然不顾,就连父母之恩,师友之义,也完全不理。
◎注释
①徙倚懈惰 “徙”是改变主意、犹豫不决;“倚”是倚赖性强,不自振作;“懈惰”是懈怠懒惰。
②瞋目怒应 以瞋恚怒目作回应。
③言令不和 这里是说对父母所言命令皆不接受。
④取与无节 没有节制地拿去挥霍。
⑤众共患厌 众人共受其害而对之憎厌。
⑥辜较纵夺 “辜较”即辜榷,意思是障他人买卖而自取其利;“纵夺”是纵勇作恶,以横强豪夺。
⑦放恣遊散 放浪不羁,恣意遊乐。
⑧串数唐得 三番五次地总是希望不劳而获。
⑨肆心荡逸 其心肆无忌惮地放荡逸乐。
⑩鲁扈抵突 “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触;“突”是冲突。
(11)无所顾难 完全没有照顾人家的困难。
(12)自用识当 认为有钱留给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
(13)不可谏晓 不可劝谏晓谕。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这是说身口意皆恶之相)
又有的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一生中未曾做过一件善事。
附记:心常念恶是意业不善,口常言恶是口业不善,身常行恶是身业不善,身口意皆恶不善的人,佛教称之为“一阐提人”。释尊大慈大悲,特来娑婆普度众生,众生无不感激涕零,但他的堂弟提婆达多(亦即阿难的哥哥)即是“一阐提人”,心常想害佛,口时常谤佛,身也常作伤佛之事。因提婆达多想作佛教的领袖,他不得不起杀害佛的心。起初,他以金钱收买八个恶汉,叫他们去行刺佛。有一天,他知道佛在灵鹫山的一个石窟中坐禅入定,立即指派恶汉前来行刺,谁知这八个恶汉一见到佛,都被佛的威仪所感动,丢掉手中的刀,一个个都合掌平伏在佛座前,皈依了佛。释尊和阿难有一次经过灵鹫山的山下,提婆达多从山上推下一巨大的石块,想压死佛,但石头滚到佛的面前便停住,只有一个脚指被碎石擦伤,流了一点血。又有一次他放狂象欲害佛,但狂象走到佛身边时,即刻跪下,佛慈悲地为其授说三皈,狂象双目感动得流下泪来。提婆达多临终时,想到自己一生与佛作对,颇感后悔,很想念一声“南无释迦牟尼佛”,但他只念到“南无”两字时,地狱之火已冲上来,活活把他烧死。由他的事件,我们应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爱,改恶向善,就算是阿难的哥哥,佛的堂弟,也改变不了“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
(这是说邪见之相)
许多人不信三宝,以及诸佛所说的大小乘经法和戒律;不信声闻、缘觉、菩萨所修之圣道,可以使人了脱生死,超出轮迴;不信人死之后神明(即阿赖耶识)会投胎再生;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因果报应之事。
附记1: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主要是指不相信因果定律。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处处谈因说果,可见“因果”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不相信因果的人,是不可以称为佛教徒的。一个人对因果之理愈明,则恶业必然愈少,盖深知有恶果在后,便不敢造作了,与此同时,善业必然愈多,盖深知有善果在后,便会勇往直前矣。所以学佛皆须先明因果,就是这个缘故。
附记2:凡是执著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都叫做“邪见”,反之,能相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六道轮迴、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即是正知正见。谁能断此五不正见而得正知正见,谁就能证得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华译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
欲杀真人①,斗乱众僧②,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这是说造作五逆之相)
有些大逆无道的人,穷凶极恶,欲杀害有道的圣人,如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乃至诸佛;或运用种种的手段离间众僧,使到本来六和敬如法修行的僧众不和,发生斗乱。还有,对父母兄弟夫妻等六亲眷属,皆起憎恶的念头,欲对之加害,置他们于死地。
附记1:以上所说,即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之五逆罪,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五逆罪又名“无间业”,即将来堕落无间地狱,受苦无有间断的恶业。放眼世间,犯五逆罪的人,古已有之,于今尤烈,杀父、杀母、破和合之僧,时有耳闻,大有人在,实在为他们捏一大把冷汗。
附记2:方伦老师说:“佛经内,屡言及地狱,关于坐落地点,乃至内部名目情状,言之綦详。可知一一狱皆决定是有,并非为吓阻愚顽故,说无为有,此亦如极乐世界,决定是有,并非为鼓励念佛故,说无为有。五无间中,破和合僧所以最重者,为其破坏正法道场,使千千万万人,不能解脱轮回之苦,此名杀人慧命,其罪甚于杀人性命,故为五无间中之最重也。于此可知:三武一宗,必是无间狱中,第一流罪犯。而今世亦有许多人,正在作破坏佛教的工作,他们自以为得意,岂知一转眼间,都是无间地狱的罪鬼。此不是佛菩萨罚他,不是护法鬼神罚他,乃至也不是阎罗王罚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