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不是让你放下一切,而是……
“我太难了!”
纷繁的工作、复杂的人际、越来越长的体检单......来自生活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慨叹、渴望逃离,而“出离”这一词汇也再次步入人们的视线。
于是有少年出离“城市”,隐居山林修仙;有素食者出离“肉食”,用绿色充盈身心,有白领出离“奢侈品”,回归简单生活。
然而这一通操作下来,我们真的“出离”了吗?
你真的出离了吗?
○ 是出离还是逃避?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出离”其实等同于“逃避”,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待烦恼的不同态度,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对话:
青年:大师!你收了我吧!
大师:嗯?为什么想出家呀?
青年:工作累、身体差、媒体天天毁三观,我想出离,我想解脱!
大师:噢~那如果每天不干活还有钱花、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你还要出吗?
青年:呃...这个嘛...
我们总以为是外在的人、事、物让我们快乐或痛苦,让我们执着而不舍,觉得换一个环境,问题便会解决。这种遇到烦恼不敢面对,下意识想要远离的心态就是“逃避”。
就像有青年为了免受工作学业的压力背起行囊,隐居山林,等到盘缠用尽又不得不下山归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非出离;
或是有些在家居士只知诵经念佛,不管家人孩子,以为自己有出离心,实际却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其实“痛苦”与“快乐”都是自找的,如果不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就算逃到寺院、逃到极乐净土,也还会有看不惯的事与人,烦恼痛苦依旧如影随形。而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会“出离”。
而所谓“出离”,则是在一切境界带来的烦恼面前都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同时,在外境带来的快乐面前也不生起贪恋和执着。
○是“出离”还是“执著”?
出离,听起来很抽象,但只要细化为省察自己的身语意,学会觉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欲望,也即对治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贪,指过度的欲望;嗔,指失控的情绪;痴,指一味的执著。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后确实在努力出离,比如对治自己对“肉食”的欲望,开始尝试吃素;比如对治自己对“名牌、奢侈品”的欲望,开始简朴生活,但有时也会陷入对“出离”的执著。
比如,吃素以后,开始见不得肉食,甚至对肉食者产生憎恶、厌烦的心理——“我是吃素的,我不要和你们这些吃肉的人一起吃饭!”;
比如虽然不再追求“名牌”,但对精美的佛经佛像、念珠法器等又生起了执著——“我这串念珠是紫檀木做的哦!”
这样子的出离并不彻底,无非是从一个笼子钻进了另一个笼子,那真正的出离是什么样的呢?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小伙伴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电影,但就算电影再如何精彩,饭点时妈妈的一声“回家吃饭”,便乖乖收心回家。
真正的出离心也是如此,可以不带犹豫或不舍地放下任何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可以走出任何习惯的场景,简单说就是可以放下对一切的执著。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其实心中若无执著,不止无有恐怖,很多烦恼痛苦也自然无从生起。
更新于:2022-10-17 20:36相关文章
- 印光大师: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只以一切皆空不著
- 弘一法师:怎样才叫出世?出世不是让你离开地球
- 黄柏霖: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
- 了知诸法空,始信一切有
- 一切佛所用的忏悔文,佛为我们写的忏悔文
- 白玛多吉:能放下是智慧 不放弃是慈悲
- 一切皆禅
- 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
- 放下再放下
- 宣化上人:若想把一切的魔力都消除了,要怎么样呢?
- 梦参老和尚:持诵佩戴楞严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 梦参老和尚:治好近视眼和一切烦恼的妙法
- 梦参老和尚:信心不是一句话,你相信自己是佛吗?
- 海涛法师:你在这个人间所做的一切,都有果报的
- 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因果报应的
- 顺其自然,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注定
- 赖永海: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印咒,消一切罪业!
- 宣化上人:你能修一切善法,就自然能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
- 宣化上人:以这“十印法”安住,就能具足如来一切法无上的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