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人生:常旸法师:人为什么会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我为什么老是活在患得患失中?
我们人老是在这种患得患失当中,主要对很多事物不能清晰地认识,特别是心中的那种幸福感,我们老是在抓着它。其实这种感觉你抓的越紧,反而失去的会越多。
我们很多人对幸福都有一些外在的条件。比如说有些人祈愿一家人能团圆,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孩子都能乖巧听话,而且又有一个好工作。甚至有些人这一些都想要。如果没有办法全部拥有,或者说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全部拥有,是不是就不能幸福了呢?
其实我们不能把这个幸福寄托于外在,如果你寄托在外在,那这种幸福肯定是脆弱的,因为一切它都在无常变化当中。这是我们凡夫的一个思考模式出了问题。一个人哪能一直都身体健康呢,他必然要生老病死;一个人哪能外面的事情都顺着你的意去发展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没有谁不在无常变化中,与其被动的去接纳这种变化,不如我们为这种变化做好心理准备,不再自己欺骗自己。
所谓曾经那种幸福感应该是永恒的,你这种永恒的期待本身就是一个大妄想,事实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变。当你能接受这种变,因缘变化的时候,你反而会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可以跨过这个情绪的陷阱,获得这个幸福的能力。
我们知道生命是变化无常以后,其实我们有两个选择:变好、变坏。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人生不能没有方向。如果你确定了如何让你的生命越变越好的方向的话,那你就要为之付出越来越好的因。不要像很多人就乞求生命走向光明越来越好,但是他种的因,却是让自己的生命是堕落的,那因果不相应。所以我们每个人找到方向目标,然后从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去做起,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好,多种善因善缘。
特别重要的一个思维是什么呢?每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先要把这个情绪安住。我们身口意三业做出去的事情,是要对这件事情有帮助,而不是对这件事情添乱,或者使这件事情越来越恶劣,发展到一些不好的方向。其实我们很多人,一发生事情以后就随着自己的情绪,然后做出的抉择多数都是恶性循环的。
所以这个感受很重要,当这个感受来临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观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感受?如果这件事情来了,其他人是什么感受?你反问一句自己,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有答案。因为我们这种感受是跟我们自己的业力息息相关。
你看到一个人,有些人讲这个人染了个红头发,你看上去你觉得很不舒服。但是你反问一下自己:唉,别人看到他是不是会不舒服呢?所以你当看到自己的感受,你就要告诉自己这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我们觉得他这样很不好看,是因为违背了你所谓的审美要求。
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不管你喜欢与不喜欢,外面的事情它都在发生,它不会因为你不喜欢而不来到你的身边。其实我们有太多的喜欢与不喜欢,那你的烦恼就会特别多。我们看一个人的档次,就是他对很多事物都不是特别执着,他迁就能力很强,不会情绪波动特别大,爱恨分明。
学佛的人要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但是不要把这个情绪显示的淋漓尽致。其实你喜欢的东西越多,你的烦恼也会越多;你讨厌的东西越多,你的烦恼也会越多。我们修行的人要把心中的嗔恨心先化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慢慢淡化,那样的话你的情绪就会越来越稳定,你感知幸福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当你这个心的频道稳定以后,你这种患得患失就会不存在。情绪波动大对外在的事情有过度的美好要求,你患得患失就越严重。所以,人一定要有认识真相的能力,当你明白了万事万物本身就是如此的发展,你认识真相的能力越强,你内心就会越平静。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
相关文章
- 芳疗生活——雾霾防护,芳香有招!
- 梦参老和尚:学佛不能脱离;生活修行是为提升自我
- 梦参老和尚:听的经很多,为什么不能开悟?
- 好的人生,上不封顶!
- 净土法门法师:还是破坏僧团,这个因果责任太大太大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
- 印光大师:温光熹妄想纷飞,老法师呵斥教诫
- 仁炟法师答:每月读完十遍《地藏经》,可不可以算十斋日读经?
-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 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
- 宣化上人:人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上?
- 达真堪布: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 陈星桥: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
- 梦参老和尚:为什么有些人一修行就犯困
- 佛化生活 自序
- 梦参长老:如何把佛法和生活工作结合
- 老法师为梦参长老撰写挽联:遍参知识,广弘圣教;分身尘刹,乘愿再来
- 香道、茶道的禅意生活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身处闹市,而心焚清香
- 人生有苦乐
- 智圆法师:美女饿鬼的宿业,四个“为什么”透视法界因果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