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时间 2023-09-02 08:41佛学常识作者:K欧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纯智法师著

第一章归 依 三 宝

为什么要有戒律?

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仅是一念之差别。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错误,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护合法的公民,不受伤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特别是在现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没有戒律来约束,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于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戒的功能是什么?

答:戒的功能是在断绝我们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们不造生死之因,那么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有关怎么做,或者有关做的要做等等。

我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束缚,法师认为对吗?

答:是错误,也是谬论。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教弟子的一种束缚,实际是佛弟子解脱道的助缘,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教化的依据,那么佛教将会是自私自利,乌烟瘴气;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日常行止规范的依据,了生脱死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戒律也不适宜了,会消除吗?

答:不会的。前面已经讲过戒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简单地讲一下。佛在灭度时,告诉训诫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因为佛已经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为师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质就不会变,佛教就会永远存在。反之,没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时期,特别要提倡持戒的风气,这样才能让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没有戒律来约束,那么了生脱死是很难实现的。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

答:因为佛在灭度的时候,告诉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与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为师,才能有警策,约束自己守戒,也能协助和保护他人持戒,这样学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

刚刚步入佛门有哪些步骤?

答:入佛门有三个步骤:第一必须受戒;第二必须学戒;第三必须持戒。

为什么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神圣与尊严,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刚步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须要受戒——归依三宝。不然,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不被我们佛教所承认。是个门外汉,当然也得不到多少学佛的好处,也就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归依三宝;2、五戒;3、八关斋戒;4、菩萨戒。

归依三宝是戒吗?

答:有些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归依三宝后也有三种禁止:一是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邪魔外道;二是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三是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讲平等那么戒也是平等的吗?

答:佛法讲平等,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点上的平等,而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尊卑、前后的平等。佛说众生皆可以成佛,是讲皆有佛性,但是由于无明,佛性未显现,要有漫长的净化过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级和层次的,从归依三宝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萨戒(以在家戒为例),层层增加,层层提升,以归依三宝为基础,菩萨戒为具足。比喻为例;归依三宝——小学生;五戒——是中学生;八戒——大学生;菩萨戒——博士生。博士生当然能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题目,小学生怎么能做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题目呢?学佛也是如此,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这不是佛教执着,而是必要的修行层次。

居士是不是归依三宝后戒就具足了呢?

答:归依三宝仅仅是引导学佛入门,菩萨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具足身份。因此,归依三宝后,应当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后,继续发心,求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后,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后,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如果不能摆脱世缘,做一个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萨戒弟子,定会有了生脱死机会的。

什么品位的师父能做我们合格的归依师?

答:戒律上是这样规定的:首选的归依师是清净比丘;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当归依清净比丘尼;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尼,当归依清净沙弥;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沙弥,当归依清净沙弥尼。戒律上还特别规定出家人:戒腊十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腊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还规定出家人必须生活在僧团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于前几年佛教没有太重视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坏混杂,而我们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归依大和尚,才比较有把握。中佛协前几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归依一个大和尚,就是每个省的省佛协会会长,因为这个大和尚,一定是饱参饱学,戒律清净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个省的十方僧宝。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有困难,因为在家弟子,有信仰这个那个师父的自由,这就弟子们自己去甄别。

什么是戒腊?

答:佛制出家人,冬参夏学,夏天必须要“结夏安居”。所以每结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腊。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没有结,那么他(她)就一年戒腊都没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腊而已。

什么是僧腊?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弥(沙弥尼)登了三坛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后,只要没有犯根本戒或者没有还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腊。

什么是冬参夏学?

答:每年的雨季(阴历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种动植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佛陀慈悲,怕弟子们外出误伤它们,造成不必要的杀生因果,故制定这个时期,结夏安居,僧众集中起来学习,学习戒律和各种经论。而冬天气候恶劣,最是用功办道的好时候,出家人集中在禅房内,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安心参禅,安心悟道。

为什么要学戒?

答:受戒只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习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后证佛所证。因此,我们只要时时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达生死的彼岸。学习戒律后,对戒律的开、遮、持、犯有认识了解了,行者就会注意,不至于轻易犯错误了。

佛教的“戒”是什么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恶。其实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恶,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与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极的防非止恶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也有积极的众善奉行的一面。层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证不犯戒律,须知在守好戒的同时,还要积极行善积德。

什么是作持?什么是止持?

答:应当要做的事情,就必须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应当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么就犯戒。不应当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应当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么就是犯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是根本呢?

答:因为没有归依三宝的信士,还没有步入佛教的门坎,不能算是个居士,仅仅算是个善男信女而也。只有归依三宝的居士,才是信佛学佛,算是个佛教徒。因为归依后,就就了三宝的戒体,所以归依三宝,是学佛信佛的开始,是步入佛门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无论是八关斋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哪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习不好,一切介将无从着手,五戒持的清净,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虽然只有仅仅的五条,但是要想持得绝对清净,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出家人那么清净,持好五戒都很难。)

为什么要持戒?

答: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们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后果是很严重的。既然学佛了,就必须要持戒,因为戒是教我们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讲),如果不守戒,干吗要信佛学佛呢?我们学佛的宗旨,是为了了生脱死,戒能守得绝对清净,离佛国净土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

看到别人犯戒能讲吗?

答:看到别人犯戒,不但不能讲,更不能妄加批评,乱施攻击胡言乱语。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见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劝告三次,经过三次劝告,他若听了劝告当然更好,如果不听,只好内心为他悲痛,为他忏悔,或者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举行竭磨会议,选一个戒律清净,正信的菩萨戒居士为主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个居士经常说这个那个犯戒这样做对吗?

答:听到这些,学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受,内心只有为这个居士忏悔了。这肯定是不对的,绝对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的人的身份。不然,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说的不真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说的是出家人,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都是(波罗夷罪)重戒,堕地狱的罪。所以一个持戒严谨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说别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怎样举罪?

答:举罪有严格的品位等级,它们的区别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菩萨戒居士——八关斋戒居士——五戒居士——归依三宝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举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举以下六品的罪,却不能举比丘的罪,以此向下类推。而归依三宝的信士,却不能举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举小,万万不能以小举大,否则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讲出家人犯戒吗?

答:在家居士不许听诵大戒,不许看出家人的戒,怎么会知道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这就是今日佛门,最痛心的事情,佛门丑事,大多数是由佛教弟子传播出去的,今天说这个和尚犯戒,明天说那个尼姑不规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说越离谱,惟恐说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后来佛门变成乌烟瘴气,也没有一个清净的佛教弟子了。这不但毁坏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誉,也让许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会有僧团来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来操心,在家居士怎么能越级犯上,亵渎举罪?同时,一个不明了大律,不能对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圆融认识的在家居士,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举罪,就是连劝的资格也是成问题的。

什么是波罗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讲,就是触犯了极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枪毙的。在佛教而言,波罗夷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了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什么是竭磨?

答:是僧团会议制度,也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按照竭磨法中的规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发露,见他犯戒的弟子,应该劝告他发露忏悔,要是劝告他三次,他都不听,便在大众竭磨的时候,为之举罪,使得大家以会议的方式来处罚他。如果在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布萨诵戒的时候,为之举罪,(要知道品位等级,不能以小举大。),由大众秉公处理决断。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后,即可得到十方大众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时,必须全体通过,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态度,竭磨则不成功。

什么是发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过错,向别的清净比丘面前讲出来,求他们忏悔,叫做发露。另外,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净比丘面前发露忏悔,也或者在大众僧面前发露忏悔。

律藏是如何编辑的?

答:当佛灭度后,佛弟子中,就有一个愚蠢的比丘跋难陀,感到非常高兴。他说:“那个老头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时,规定我们这样必须作,那样不准做。现在其死了,我们就自由了。”(《长阿含游行经》)这句话传到迦叶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会随着佛陀的入灭而随着结束吗?同时,佛陀在入灭的时候,最后说法,一后头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本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遗教经》)于是,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了律藏。

有人说他是学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对吗?

答:持这种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对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弟子。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在一平均发展的基础,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学的基础,不持戒要想解脱,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个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学禅、学净土、学唯识还是什么别的法门。学禅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就会想入非非,难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答:根本精神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会历久常新。

为什么弘扬戒律困难?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论对于条文的解释,各彰本部的宗义,互异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严格,有的要求很轻,如果逐部看了之后,即使自以为是,也无法肯定已经是到什么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师,没有见过新译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观点是相左于新译有部律的。有部律虽然后出,但是,以义净三藏留学印度二十多年,考证了当时所有的印度律制,并且作《寄归传》以用说明,他的观点可能要比南山较为正确,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毁南山,恐怕又觉得不可,不圆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须要冲破这个难关。(二)戒相复杂,不易明记: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识宗的名相最多,最难一一明记,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难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条——五戒,最多的话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但是,这个仅仅是条文而已,就象一个仅仅熟背宪法条文的人,并不能成为宪法专家。因为差不多在每一条的戒相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个都有轻重等级的区别,同样犯一条戒,由于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随着不同。戒律的条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条文中而仍然违反了佛法原则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么戒?应当怎么办?这些都应该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称为通晓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须付出耐心和苦心,从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养出持戒的精神与弘法的悲愿来。(三)学戒弘戒,必须持戒:一个学戒弘戒的人,虽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个戒律的忠实信徒,他虽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规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严谨,最少是个向往着如律而行的人。否则他的弘法事业,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国的环境,不崇律制:因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来,根本丧失了崇尚律制的习惯,事业我们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环境下去弘扬戒律,将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多数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讨厌崇尚戒律的人,唯恐会以律制去约束或者抨击他们,使得他们无法安心。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因为弘一律师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净,处处以身作则。事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把他当成怪物。其实,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当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师弘律,起初数度不如愿,数讲数停,最多的听众,也不过数十人。后来以“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定地址”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时代变更: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佛教弟子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个就是弘扬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难克服的。

为什么讲戒的法师很少?

答: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学教讲经的法师,可以大座说法,可以广收徒弟,可以名利双收。持戒弘戒的律师,没有大规模的僧团,讲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场,却又未必欢迎你去讲戒。学戒持戒的律师,绝对不敢滥收徒弟,否则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须先要准备甘于寂寞。身为一个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资身用物,不敢过好,又不敢过多,否则便是犯戒。所以,如果发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设想,现在能有几个出家人愿意这样。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意拉拢信徒来学律,希望你们能尊重这个难得的听戒机会。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

答: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因此,历代的许多大德,都不敢赋予灵活适应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观念来规范中国人,以古代的观念来规范现代人,宁可让戒律废弃一边,也不愿意让它于时代潮流适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并不刻板,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就可以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但是怎么随方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才不会违背佛制的原则。时代虽然有新旧,但是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为有些不适应,而废弃不用。要发扬佛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精神,要圆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于新时代相适宜。

信佛只要心诚,为什么一定要归依呢?

答:这种观念,简单地听起来觉得有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学生上学,首先必须办理注册手续,不然,学校中自然不会有其学籍,也不会得到毕业学历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一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升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最初进小学要注册,进了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进行考试,对其进行全面测试,看其是否有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应该从归依三宝开始,归依三宝,虽然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么能走第二步第三步来?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须首先走第一步开始。

佛教弟子的等级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级,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从大到小依次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层次:菩萨戒——八关斋戒——五戒——归依三宝戒。按照这样的修行层次,定的品位等级。

归依三宝有限制吗?

答: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宽大很轻松,六道众生(除了地狱内的众生,由于罪逆深重,不能听闻佛法外。其余的不论天、人、神、鬼、畜生。),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学年龄的儿童,不管他贫富贵贱,漂亮还是丑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进入国家开办的学校去读书一样。

归依三宝是那三宝?

答:三宝是:(一)是佛宝——本来是创立佛教的佛陀,而现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绘等等,只要是佛、菩萨像都是佛宝;(二)是法宝——佛陀所讲的一切佛经,和有诸大菩萨、祖师的言论,都是法宝:(三)是僧宝——是指所有清净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归依师父。(现在有很多居士眼里只有自己的归依师,而对别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经不归依行吗?

答:能看懂佛经,而不归依三宝,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为自己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从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归依三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是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么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佛宝)所说的法(法宝),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僧宝)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果只知道佛经(法宝),而忽略了说法的佛陀(佛宝),以及流传佛经的出家人(僧宝)。最多是归依了法宝,这是无知的忘恩行为。佛、法、僧三宝不能分开信仰,如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么能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呢?

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

答:不但能得到学佛的种种好处,而且还种了成佛的因。所以,佛经上说:世俗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坏先世的恶业,如果能受了归依三宝的戒,就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怎么归依呢?

答:受归依时,不但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仅口中念着,心里还得想着。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的戒体,戒体必须是早已先受了三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来讲,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形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严肃性、重要性了。

三宝能分开信仰吗?

答:不归依三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信佛、而不信佛法、不信僧宝;或者,只信佛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宝;再或者,只信僧宝,而不信佛、不信佛法。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开分家,如果一定强迫要把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那是永远不会得到学佛的善果。既然,相信了三宝其中的一宝,为何不归依三宝呢?

我害怕归依后受约束,所以一直不敢归依?

答:这件事很普遍,俗世有很多人对佛教有好感,但是他们(她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害怕归依后无法摆脱,他们就存着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成合同,一旦不信佛了,不容易摆脱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且从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是由于众生根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只要向一个懂事的人说,我舍弃归依,马上就舍弃了,可以去信别的宗教,或者什么宗教都不信。(如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舍弃归依。)但是,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你看,信佛都自由。

什么是归依?

答: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者是归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者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产生安全感的行为,都可称之为归依。但是,凡是不究竟、不真实、不可靠的信赖信仰的人,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归依。凡是能认清世事无常的,能明了一切世相都由对待相因而成,走向回家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归依。

我在书上看到我们本来就于三宝同在对吗?

答:对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归依三宝的怀抱,信仰三宝,仰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解脱的道路,实际上就是浪子回头,回到原来的老家而已。



为什么称三宝?

答: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财宝的价值高,所以称为宝。佛、法、僧的功德妙用,就是通于世间、出世间的,所以更加可以称为宝了。由于三宝的教化,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以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有什么含义?

答:这问题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含义,才能发起信仰。佛宝——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宝——法是法则,有规范,使人理解与保持自性不失的功能;僧宝——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从大体上说,主要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大约分为两大类:(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什么是住持三宝?

答:(一)凡是用玉琢、木雕、石刻、泥塑、绘画等等的佛像,便是佛宝;(二)凡是三藏经典,或者古今大德的佛教著作,便是法宝;(三)凡是剃头的出家人,便是僧宝。因佛陀灭度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什么是化相三宝?

答:(一)释迦佛成道而之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佛便是佛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唯有佛陀住世应化,才有的情况,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答:就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个都有三宝的功德:(一)a,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b,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c,佛无争之过,所以是僧宝。(二)a,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b,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c,法法平等,互不干扰,所以是僧宝。(三)a,僧有观照之智的,为佛宝;b,僧有轨持之用的,是法宝;c,僧为和合之体的,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答: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三宝(这个必须修行到一定的品位,才会显现。),分为两类:(一)从修证上说,凡夫都是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如果能翻迷成悟,a,惑即成为般若;b,业即成为解脱;c,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真如(理体)上说,a,能观之理为佛宝;b,所观之事为法宝;c,事理一如为僧宝。这个三宝贝,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的,必须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表现出来。

三宝分这么多到底有几种性质呢?

答:三宝虽然分为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就比较容易懂得。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是,这个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

这么多三宝到底信仰哪个三宝呢?

答:因为我们是凡夫,只相信事相的三宝,但是只要信,信到某一个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就不能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用,理体三宝是住持的体。信仰佛教,应该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现今有在家的佛教弟子,自己没有证理体三宝,却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那是本末颠倒,求升反堕的行为。

为什么讲僧宝最重要?

答:三宝之中,虽然以佛为最珍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要。佛陀灭度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有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中心,佛陀灭度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世信仰佛教,应该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该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虽然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是恭敬供养的心,则应该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然是破戒比丘,仍然可以为人天之师。”(因为他最少当过一天的清净沙弥,或者当过一天的清净比丘。)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加不得妄加批评。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为归依。真正的归依,必须是虔诚的相信三宝,而不是一二宝。

归依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个等级:(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告受大戒(具足)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最重要?

答:归依三宝,是否得戒,非常重要,因为最初学佛,必须要受三归,加受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没有那种戒受戒时,不行三归依的。因此,三归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早晚课诵,都有三归,一切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是以三归为宗本。

如何归依三宝?

答:归依三宝的词句,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最好在归依之前,先能念熟悉。一般的是在归依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着念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者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然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道理讲,这样的归依是不能成为归依的。归依词共分为三归三结,现在抄写如下:我某甲(法名或者本来的名字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再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前面的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是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要关头,便是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是在此正授之际,请各位千万要注意。

归依要作什么观想?

答:在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且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大地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且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设想,这样的归依,应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归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归依时,一定要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受归依时,最重要的有二点:第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如果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文不能了解,这样是绝对不会得三归的;再或者隔离的太远,听不明白,亦是不得三归;或者虽然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还有一二句怀疑处,亦是不得三归。又正授之时,就是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这很重要,应当十分注意。以后的“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求戒,应当先了解三归的意义。又当正授之时,要在“归依佛”等三语注意,就可得三归依。——摘录自弘一律师的《律学要略》。

归依三宝有哪些仪式?

答:从宗教感情上说,受戒的仪式越隆重,越能激发虔诚的心;受戒的要求越严格,越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的感觉。本来求受三归时,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像前三说三结就可以。但是,为了郑重其事,共分八个项目:一,敷座请师——由求受归依的人为师父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受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五,受归——三归三结,并且发三誓;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且叮嘱依教奉行;八,回向——将此受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菩萨是以利生为目的,学佛的终结目标是成菩萨、佛,因此,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会滋养自己的菩萨道。

仪式这么多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呢?

答:在实用方面而言,这八个项目,简直可以说缺一不可。一,比丘不能站着为白衣(居士)说法,所以要敷座;二,示知三不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三,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所以要请圣;四,为求重新做人,就要忏除前罪,所以要忏悔;五,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依的重心,所以在所必行;六,三归共分上、中、下三品,所以劝导发心求上品,也是必要;七,为增精进的心与坚固的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八,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精神,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菩萨行者必须要这样做——利益众生。因为修行人,成佛、菩萨是我们的终结目标。

归依分哪三品?

答:归依分上、中、下三品:发心自度度人的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的为中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的为下品。

归依三宝后还能信仰别的神吗?

答:受了三归依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的心,就不会失去归依。如果有归依的心,便失去归依。

归依后有哪些禁戒?

答:归依后只能食五净肉,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阴历正月、五月、九月为长斋月;其余每月的六斋日,要持戒斋。佛陀慈悲,怕初发心的居士,受不了很多的禁戒,故也就规定了这些。

什么是五净肉?

答:我们以前只讲三净肉,现在讲五净肉:一,不是为我杀;二,没有看见杀;三,没有听到杀;四,自然死亡;五,鸟兽食残。

六斋日是那几天?

答:每月的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月大就是二十九、三十)。

归依后是不是只尊敬自己的归依师?

答: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佛,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认为本师佛为佛,其它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尊敬归依师,而不恭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就好象农民只种一处田,而荒芜了千万处田地,这不是愚蠢吗?但是就有些在家居士是这样,开口我师父,闭口我师父,这是要不得的。

归依三宝有哪些好处?

答: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得到Lipan寂静的究竟乐。归纳起来大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业障减轻;(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有哪些佛经讲了归依三宝的种种好处?

答:佛经中讲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选择四部经,来说明:(一),《优婆塞戒经》——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比喻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运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二),《折伏罗汉经》——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受尽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死亡。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非常恐慌,于是请教天主,但是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就没有堕投猪胎,得生人间,并且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三),《校量功德经》——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州之中,全部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是远不如归依三宝的功德。(四),《木Lu子经》——过去有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听别人说归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请问法师有哪些善神?

答:佛陀说过:只要归依三宝,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是比较方便了,大多数佛教流通处,通常都有这些物品请购的,希望你们多去请购,带在身边,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体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答: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疼;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四,弥栗头旃陀罗(善月)——主腹满;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疮肿;六,弥栗头阿屡呵(善供)——主癫狂;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八,弥栗头悉诋哆(善寂)——主嗔恚;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十一,弥栗头呵婆帝(善住)——主伤亡;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坟墓;十三,弥栗头必师伽(善术)——主四方;十四,弥栗头伽隶婆(善帝)——主冤家;十五,弥栗头罗师遮(善主)——偷盗;十六,弥栗头修干陀(善香)——主债主;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二十二,弥栗头戾谛驮(善备)——主注复;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二十六,弥栗头比藜驼(善结)——主恐怖;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三十,弥栗头师利陀(善固)——主口舌;三十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三十二,弥栗头阿可婆(善生)——主不安;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骂;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以上摘录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神咒》。

更新于:2023-09-02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