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什么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故。四不妄言。五不喝酒
不杀生戒
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屠杀众生,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一致的慈悲心。《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保持,人类生计的保障,全靠人人能够合营遵守不杀生,是以,不杀生不只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司法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是以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只戒直接的屠杀,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屠杀,而发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惯。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恰是慈悲英勇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英勇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不偷盗戒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偷盗有十罪:一者物主常嗔,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搪突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人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甚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斯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爱好?然则,正人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即使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类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价值,才是正当的。如果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蠹役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狡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赏。五、不受损害。六、善绅士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泰,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削发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司法,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如果属偷盗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司法,犯了偷盗,而受司法制裁。然则现在的社会里,有些工资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纳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纷乱,当知偷盗是异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假如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人人出门就很安然,生命和家当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
佛门四众学生,有削发在家之分,削发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斧正式妃耦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人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妻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工业。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司法,与社会的公德,假如没有经由过程司法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闹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现在家庭的不和气,往往都是因为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汉子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因为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例如:有夏桀王宠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似此等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聪明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安然宁。
不妄言戒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小我言谈,关系平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本,措辞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信任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假如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信任他?是以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前人说:言而有信,老少无欺。也就是这个事理,佛教的妄言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事理。《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言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刻,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乐妄言,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倒置,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言。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言。妄言不只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言,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谈话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获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谈话尊重,人天奉行。八、聪明殊胜,无能制服。
不喝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落空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因为喝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变乱,酒后无德而打斗斗殴等现象习以为常都是因为喝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世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序言。《四分律》载喝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声誉、失聪明、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喝酒虽然不是犯罪,然则轻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贯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落空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近邻走过他家,他在落空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喝酒戒。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小我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知足一切智.
2如佛所学而学.
3智者不毁.
4不退誓愿.
5 安住于行.
6弃舍死活.
7慕乐涅药.
8得无缠心.
9获胜三昧.
10不乏信财.
此外,假如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命;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家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调和美满;不妄言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聪明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忧?、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安然、调和、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甚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甚至不喝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轻易受持的一戒、二戒,甚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斯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甚至大乘佛果。
相关文章
- 黄念祖:净土是以什么因缘而引起的
-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才是真布施
- 达摩祖师:农历十月初五是什么日子?恭迎达摩祖师圣诞!
- 阿弥陀佛与释迦摩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 【戒律学习】五戒的破、犯因缘
- 赵朴初答: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
- 沉香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 宣化上人:吃斋有什么好处?
- 印度檀香中什么品种最好
- 梦参老和尚:背了二三十年的佛经,究竟叫你干什么呢
- 什么是普贤菩萨?
- 佛像各种手势代表什么意义
- 佛经揭秘:你上辈子做过什么?
- 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
- 全球正在拒肉千里 吃什么或成生死抉择
-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
- 净土法门法语:什么是做人的基本规矩?
- 净土法门法语:绕佛有什么好处?
- 梦参长老:读诵十年《金刚经》悟得了什么
- 吃素食到底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