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弥陀佛七共修第二课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弥陀佛七共修第二课
主讲:悟演法师
一、什么是禅心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禅的生机,禅心使人生充满魅力。
禅心第一解,《金刚经》云:“是金刚般若波罗密,非金刚般若波罗密,实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体现了禅心的境界,以此可参透禅心。
禅心第二解,禅心是自然而然,本心不动,依缘了知,如理作意,且了缘于心和行。
禅心第三解,用《心经》所说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为禅的第三种含义。
禅心第四解,《心经》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即为“登彼岸,登彼岸,大家同登彼岸。”
二、谨记自己的初发心
大家的“初发心”是什么?求平安、福报还是解脱?这个发心很重要,任何人生活之中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发心。
“初心”是什么?初心是对人对事要依因缘而生的第一个正念而生起的心。我们来共修的发心是求得法喜,因法会缘起求得解惑。
我们往往杂念丛生,心和念不一致,因此人世间是非特别多。我们初心不完美,就会有不好的果。面对人际是非应是以第一个正念,忏悔之心,沟通之心。发心需要有正确定位。
三、修行的境界不能断离
修行的境界是没有间断的,譬如吃饭天天三餐,若暴饮暴食或有一餐没一餐,胃就不会好。修行一定要保持正念之心,才能相续下去。
四、我们要生活在因地之中,而不是结果之中
我们学佛究竟要生活在什么的境界之中呢?我们畏惧因果,又在因果之中。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凡夫和菩萨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产生矛盾或对谁有意见时不要随意向他人倾述而种下恶因,不要挑拨、分离。他的因缘是他的。没有恶因就没有恶果,这是做人的艺术。
有的居士抱怨佛菩萨不显灵、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抱怨别人成就不了我们。
五、什么是福德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万法不离心,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福慧来源于内心,不是别人教的、说的,是实际修行证悟得来的。
福德是心的广度。要有包容之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智慧是心的深度。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有多少智慧。智慧与世间聪明是不一样的。藏传中“即身成佛”是充满正能量的修行法门。正能量即充满智慧。面对问题要直下承担,把这困难当成消业障、培植福报的修行,不能怨天尤人。禅宗中的直下承担,前念不生,后念不起,而心知肚明。真正学佛人是充满智慧快乐的人间之宝。
六、什么是定
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坐着不动或一念不生,而是内心执着的善法力量。定是内心的善法升起时能专注自如。
七、要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即人的起心动念符合随顺佛法,不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与大家参禅念佛修行任何宗派是杠杆作用。藏传弟子心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与师相应,一脉相承。
2、自己就是本尊,具足慈悲喜舍。
3、要转变能量,大显威德。
八、如何做到如理作意
面对当下的事要保持觉照的能量,具足一颗禅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修行正确定位自己。
九、如何做到初心
成佛之前先结人缘,内心时刻对信仰对象以真正皈依、真正回归、来收敛自己散乱的身、语、意行为。皈依是皈依自己的修行,善和正念是有差异的。有位居士不断发心无怨供养,后来才知被骗,钱被用来吸毒等恶事,十分痛苦。既然发心供养了就不要有取舍之心。既然知道他是骗子了,今后要充满智慧。因为缺乏智慧反而纵其走犯罪道路。学佛人在二六时中点点滴滴都不能脱离禅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十、禅的境界
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因缘所生,正念相续。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
2012.12.28
相关文章
-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四、念佛大圆满
-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八、弥陀大法
-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善现启请分第二浅译
-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四月初四日佛七共修第一课
- 悟演法师:二0一二年九月十八日观音佛七解七
-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 守培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二)
- 分身集会品第二
- 宗密大师: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第二
-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第二)净土忏愿仪
- 慧能大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第二
- 《僧伽咤经》卷第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5)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7)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2)
-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
-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
-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