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胡晓光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基本原理上则是绝对相同,都是基于佛陀所开创的缘起义而展开的。有宗是与空宗相对的学派,其立论维度在“有”上,所以称为有宗。佛法是讲辩证思维的,空与有是缘起无碍的,在俗谛上空有是二,在真谛上空有一如,有宗与空宗的关系就是如斯。在印度大乘佛学中,只有空有双轮,别无其它学派。唯因空有是相辅相成至极圆满的,无需别立宗义。有宗晚出于空宗,但对空宗义理则能全承其要。法相学就是有宗的中观学,它继承和发展了空宗中观的般若思想,如法相学的三自性理论就是对空宗的二谛论的超越。有宗的精纯在于唯识,唯识学乃转识成智之学也,是佛学的实证方法论。唯识学的妙义在于谈阿赖耶识与种子论,在佛学中,只有唯识学对心识深层次的认识和解释是彻底圆满的。唯识学在讲诸法唯识缘起时,是以种子论方式建立的,这与其它学宗是不同的。本文仅就唯识学“种子”论的哲学思想及理论意义进行一番研究和分析,尚请教界明士指正。
1、何谓“种子”?在唯识学中,“种子”是比喻词,指能生诸法果相之势能为种子义。种子有许多名目,如“功能”“习气”“气分”等。关于种子名相的运用,在有宗里,有法相义种子和唯识义种子。在法相学中,种子的定义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二卷云“云何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果与种子不相杂乱,若望过去诸行,即此名种子,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由上可知,法相学的种子概念就是指存在的一切法之因果关系的因方面,种子就是因,现行就是果,佛教的核心观念是缘起论,所以法相学在讲因果论时,也是以缘起论为特质的。所谓缘起者,就是讲一切法无自性,皆从因缘而生起。一些学人不知法相学的真实义蕴,妄执法相学之种子是多元论,这是一种倒见。法相学是缘起论的法相学,因此在逻辑上,不可能承认有一实体自性存在,如《瑜伽师地论》对种子下了七个定义:一常法不能为因,二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他性为因,三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后念自性为因,四必得余缘,五须成变异,六与功能相应,七必相乘相顺。我们从种子的这些规定性上看,根本就寻不到多元实体的痕迹,倒是一个无尽的缘起相对相关网络存在。法相学言种子仅于所观法相上论及,比较宽泛。法相学的种子就是因缘,是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与法相学相关的唯识学,对种子义的阐释则重在精纯。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十分重视对种子义的研究。唯识学种子与法相学的种子在宏观定义上是一致的,两者不同是方法论的取向不同。《成唯识论》讲种子有六义:一是刹那灭,二是果俱有,三是恒随转,四是性决定,五是待众缘,六是引自果。这六个义蕴与《瑜伽师地论》七个定义是完全吻合的。唯识学的种子理论重在讲述种子与藏识关系,而法相学重在讲种子的缘起因缘性。唯识学通过对种子性质功能的揭示从而为观心治心转识成智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法相学则以诠解种子性来揭示一切法缘起性空之真理。法相学是真理论,唯识学是实证方法论,真理与方法是统一的。[
2、种子的类别。唯识学的种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一在存在上,可以分为业种子和名言种子两类,二在起源上,可以划分为本有种子和始起种子,三在认识上,可以划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关于种子的存在性,我认为唯识学的业种子和名言种子就是构成存在的基本条件,在唯识学中有因缘缘起义和增上缘缘起义,业种子与名言种子就是这两个缘起义的主因。业以思为体,思是心所有法,名言就是概念符号信息。业能助名言种子起现行,故业种为名言种子之增上缘,业种本身也是名言种子,只是对其它名言种子而言方可称为业种子。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可以看出,唯识学是在认知上构造以心识为主体的符号图景世界,这是因为人所认知的都是心所变现的相分,而相分又都不离识体存在。业是一种力能,是心力能,然而人的心识活动都是一系列符号程序的运动,这些符号就是名言种子(信息)。业之思是助推与拉动名言种子活动的增上力,就本质而言,业思就是主体自我意向性活动。唯识学的存在论意义在于揭示认知关系,不在于澄明存在的自在性,从这一点就可以断言,唯识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存在论,而是一种独特的心智学。关于种子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主张本有说,二是主张始起说,三是主张调合说。前二说据理不成,调合之说符合实际,种子有本有之种子即先天性的种子和始起种子即后天性的种子,这就是调合说的主张。所谓先天性种子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力,所谓后天种子就是人的经验熏习而成的信息潜藏态。从三世来讲,先天与后天是辩证的。从现见上讲,思考和思之者是有区别的。思者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能力,思之者则是经验熏习的观念符号存在,是后天的。种子的来源是一个辩证性问题,讲本有或讲始起都是片面的主张,只有将本有与始起辩证地统一起来,才会很好的解决种子的来源问题。关于认识上的种子问题,唯识学的种子论是为认识的发生关系而建立的。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两种潜力,一是有漏种子,二是无漏种子。漏者烦恼之义也,烦恼是一种心情状态。唯识学的心智学,是将知情意统一在一个主体上来研究,不象西方的认识论,仅从理性上大讲概念,忽略人的实际存在的心性意知,西方的认识论是无人身的理性抽象表现。所谓有漏种子者,就是指凡夫心识活动的潜力,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私性(情执),二是执实性(不正见),于心识上是隶属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功能。由于对一切法生遍计所执性心,所以不能如实亲见一切法之实相,执实性是依自私性为根,自私性由执实性而增胜。自私性是情思惑,执实性是见解惑,超情离见是佛法的宗教旨趣。唯识之心智学是排除主体心识情见之惑的方法论,所谓烦恼就是情见。在认识上,由于主体心识有情见存在,所以无法亲见体悟诸法实相。作为认识活动,不能如实尽心知法,这个心知就是有限性认识,反之无漏性心识则是无限性的圆满认识。无漏法种子就是排除了情见之后的心识潜力,佛学也称为佛性。所谓佛性者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或成佛的因性即种子。《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也就是指修佛必须要有缘起种性。无漏种之现行就是圆具四智的心识成智,种子的类别无穷无尽,但略举大端三类即可统摄种子论之内蕴。
3、种子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藏识,它含藏由前七识所熏习的经验。种子是经验信息,阿赖耶识是信息库。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有三藏之义,一是能藏义,这就是阿赖耶识之当体功能;二是所藏义,这就是种子;三是执藏义,这就是第七识恒常执第八识体为内自我。种子与阿赖耶识是不即不离的关系,种子离识别无自体,种子是第八识之相分。唯识学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理论,把人的认识活动本身当成反思体悟的对象是唯识学的根本课题。人的认识有三种思维方式,一是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二是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三是直觉逻辑思维方式。唯识学从认识发生论和认识结构原理方面着眼,在处理主体认知问题上是采用了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即因明论理观念,这是合乎思维的演进规律的。在对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之分析,唯识学没有用有机辩证方式来说明,在论及世俗谛因果关系上,为了证明“因果不乱,作受不失”“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之理,必须用机械性的因明方法才可以,否则就会无效。有机性思维方式把一切法都归于一个统一性,那样虽然见体,但无从论用,机械性思维方式虽然于见体方面,有失圆融,但于法相之用上则善巧无边。另外唯识学为有宗之学,其立义就在于世俗谛上。唯识学是转依之学,它有能对治的作用,欧阳竟无大师曾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就是此义。
4、种子与真如。唯识学的真如是一切法的理体,是不生不灭的大道,它是一切法的依因,而不是生因。一切法之生起皆由自体种子所生,种子是有为法,真如是无为法。在法相学中,种子就是因缘,它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本原因,所以称为种子,这个种子是现象论的原因。在唯识学中,种子是被人为规定了的符号信息,它是观念论中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物,所以称为名言种子。心识与种子都是有为法,但它们都有其法尔的真实性,这就是其理体,也即真如,《成唯识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识实性”。真如是体(是依之体,不是生之体),种子是用(是依体而生用,不是从体起用),真如是所,种子是能。真如之理须无漏种子生起现行智时可照见,无漏种子依附于第八识体,但不是第八识所藏,这是因为无漏种子(功能)是八识自体的法尔之性德。世间学人不知唯识学立论的善巧处,妄批种子论,斥为多元论,斥阿赖耶识为灵魂论,这都是倒见。唯识学是彻底的缘起论,它是承认一切法无自性的,所以多元实体论、灵魂神我论都与唯识学不同,倘若说唯识学是什么论的话,那就是究竟无我论。真如是无我之理,种子是因果变化之事相,理与事相关,理与事绝对不是一个东西,这就是唯识学的真如观。
5、唯识学建立“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呈现在我人面前的世界,是多样性和变化性的世界。为了在观念界把这个世界因果关系阐明,唯识学建立了符合自身理论旨趣的种子论。人是通过心识功能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心识的有意活动,就是一种模拟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内心模拟思维学,种子是内心虚拟世界的单元。唯识学认为,转识成智首先要对心识内在功能进行如理认识和向智化方面转移。唯识学是了别学,是对符号性世界的认识学。不知道唯识学的特殊性,就无法真正得到唯识学的底蕴。唯识学为了说明认识的发生,当然认识与存在是同一规律,对认识的认识就等于对存在的认识。认识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认识,在方法论上,不建立种子论,就无法描述认识存在之过程。中观学讲发生论只在因缘无性上讲。真常学讲发生论,全在于一心真如之体上讲。唯识学与它们都有不同,唯识学认为中观学式的因缘论可以把现象实理讲出,但无从说明认识的逻辑关系,种子论的提出就是要克服中观学在认识论上的不足,真常学之发生论是一种一体多用论,在唯识学看来,这违反因果规律,至少在世俗谛上是这样的。为了说明什么因得什么果,或者说什么果必有什么因,所以唯识学才建立种子论。在佛教中,只有唯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是完整的、有效的,所以玄奘法师才极尽全力弘扬阐发唯识妙理。我人不能离开思想进行思想,我人不能离开逻辑来理解事物,唯识学的种子论就是构成我人的思想逻辑的基本要素。学习唯识学种子论是彻悟唯识奥蕴的玄机。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唯识学的内在认识论提供了坚固的基石,唯识学把世界的原理,纳入种子的范畴中进行研究与揭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研究种子与现行之原理。
相关文章
- 呷绒多吉上师:种青稞种子肯定会长出青稞来,因果也是如此
- 慧能大师:胡晓光: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 胡晓光: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 胡晓光: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 胡晓光: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 唐仲容:唯识学的三点伟大之处
- 钟茂森:修行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耕田的时候你不下种子
- 法舫法师: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 法舫法师: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二章 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种子义
- 琉璃大爱?善妙种子撒播海外
-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恶业种子不起现行,那这些恶业最终会怎么样呢?
- 每人心里都有两颗种子
- 随善行而转换因果,种菩提因缘的种子
- 虽说姻缘是注定的,但有种子也需要种植才会有收获
- 不死种子
- 播下善良的种子 将有幸福的收获
- 一个善念就是一颗菩提的种子|小女孩的善良举动, 改变了妈妈
- 不要堕落轮回不得解脱的缘起种子!
- 魏德东教授: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