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 | 用香风俗

时间 2024-11-13 10:49香道资讯作者:野猫

中国人熏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祭祀中用有香味的植物燔木升烟,告祭天地鬼神,称为燎祭。距今4000-5000年间,已经出现各式熏炉,除了作为祭祀的礼器,也应用于生活的熏香。先秦时期,芳香植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养生防病、社交礼仪、改善居室环境等目的。

冰裂香插

香能感通天地神灵的认识上古已有之。古代哲人認爲祭祀者必須有馨香之德,登聞於神,神才會接受他的祭祀,祭品的馨香才會起作用。孔子在《尚书》中写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孔子认为,真正能感通神明的,不是祭祀中食物的香气,而是高尚的德行之香。

香的养生疗病功能在我国很早就受到重视,先秦时,人们已经在用菖蒲、艾叶来洗澡防病,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五月以兰汤沐浴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礼仪。《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古人以一种隆重的心态,颇具仪式感的行为,来进行一件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谁说生活缺少美?《楚辞九歌云中君》也有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飘飘临风,仙仙欲试。

香插太极

居室中安放芳香植物,不但养鼻,还可以使人郁气消解、心旷神怡,《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室内置香草香药的习俗,衍生出后来的插花、花熏(将各种香花、香草、香料放入其中置于室内使自然发散香气的容器),以香木为建筑等等。

古人佩戴香囊为了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所以香囊内除了香料外,还添加一些根据各人体质配制的药物。秦汉时期香料药物大多为单方,魏晋以后,西域香料大量进入中国,于是出现了合成香方和药方。《本草纲目》记载熏草即零陵香,能去心腹恶气,古人烧之以降神。

唐人王焘《外台秘要》所辑医方,有一味药丸,以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薰陆香、苏合香、龙脑香调配而成,贮于囊袋有驱邪醒脑之效。

另,佩戴香囊也成为中华礼仪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身不带异味出门就是必要的礼节,《礼记内侧》中对青少年男女的外表要求就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皆佩容臭。香囊又称容臭,少年早上起来,拜见长辈时,必须向洗漱梳妆,衣冠整齐看还要佩戴香囊。再后来,香囊又有了身份的区别。

倒流香界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知见香。在《六祖坛经》〈忏悔品〉里提到这五分法身之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更新于:8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