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开的是劫难,放不下的是恩情,人生路上宜相互照应、共同成长

时间 2021-12-10 18:00环环素食

缘  起

今天还微笑的花朵

明天可能就会枯萎

我们愿留贮的一切,诱一诱人就飞

生命中总有一天

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告别

会有无人相伴的时光

面对无常的种种变化

届时毫无准备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以是因缘,我们为大家分享

《生活必修课》之“如何度众”

如何度众

““””

“上契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道的核心。

如果说,佛道是菩萨行者的目的地,那么,度众则是必经之路。绕不开的是劫难,放不下的是恩情。

很多人不理解,修行是个人的事,为何处处要提“度众生”?

举个例子,我们要攀登一座高山,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轻装上阵,一顶帽子一瓶水就好。

但问题是,登山途中,总有人想要和我们同行,彼此照应,总有人身陷囹圄,需要帮助。我们自己也总有孤独、受伤之时,同样也需要别人给予关怀。

很明显,这是一个相互照应,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也不可能六亲不认过完一生。我们挚爱的亲人,无话不谈的枕边人,仗剑走天涯的朋友,以及太多本来无关但又真切闯入我们生活的人,都需要面对和守护。而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生老病死中,悲伤总是同等蔓延的。

不论聚时的尽欢,还是别时的惆怅,都是缘起这个大轮碾压下的车辙。

度众生,在这车辙印迹之中,既朴实无华,又不可磨灭,如雨后草香,炭炉温茶,冬日暖阳,让我们在无数痛彻心扉之余,还能有一丝安心与温存。

■ 给予十足的信心

最初,世尊带领的僧团经行途中,需要在荒野过夜。有的比丘胆小。佛陀教大家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由此,比丘们不再害怕。

我们发现,世尊给予比丘僧团除怖愄的方法,其中“念布施功德”这一点和三宝功德同等重要。

这就是说,在帮扶别人(布施)之中,我们是能找到自己价值的,也是能够反哺自己的。

给别人信心,就是功德,这样的功德,能让我们强盛,无畏。

■ 给予物质的帮助

物质的帮助,有两条原则:第一,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第二,对方急需。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容易增加负担和烦恼,布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好。同时,倘若是对方急需,比如生病需要花钱、寒冬需要衣物,这就是急需。雪中送炭,就是功德。

当然,支持寺院建设,供养僧众所需,包括经中提到的:建桥修路、给人汤药等,都是福田。

财物布施,一方面为了训练我们逐步放下贪欲,一方面在于让心中持续生起慈悲之心。

■ 给予除苦的方法

物质的布施虽然现成,但持续起作用的,还是给人除苦的方法。

根本而言,佛教所讲的除苦方法,就是让人开智慧。般若智慧的生起,能看明白这个世界的困局和谜题,也能让人有力量摆脱无明的束缚,脱离生死。这是终极的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

换言之,任何方法,都是服务于“开智慧”这件事的,脱离开智慧的修学,便是戴着眼罩暗夜摸黑既无方向,也是徒劳。

具体来讲,开智慧的方法很多,有效的方法不外乎持戒和禅定。持戒是身语意的严格规范,是自我的保护;禅定是进入更深邃的世界,理清内心错乱的秩序。

如果能够让身边的人逐步发心持戒和修定,已经说明我们有能力带给别人实质性的解脱之法了。

■ 给予最深的共情

加深对缘起的认识,才能给予身边的人最大的宽容。正如常说的一句话“你理解了过去的我,也就能原谅现在的我”。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所有的前缘往事,或许也就没有这么多争执不休。

 

佛教把“过去”这个词,时间范围无限延展,也就是说,或许我们当下和一个人的恩怨和纠缠,是宿世劫以前就结下的结,至于如何解,或许,还得多一些共情。

对于怨恨和嫉妒,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交给时间。因为佛教也把“未来”这个词,放宽了时限,久远的时间长河中,当下解不开的谜题,慢慢也就消散了,那些伴随的恩怨,也就不值一提了。

既然谁都不容易,既然一切都有淡去的可能,那我们何至于当下就非得争个输赢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度众生包含的就是:无私奉献和持续慈悲。

成就别人,即是成全自己!

感 恩 词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感恩天、地、君、亲、师。


更新于:2021-12-10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