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心经讲解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 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 空 字,这一个 空 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 无 字,这一个 无 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 真实不虚 ,一句是 究竟涅槃 。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 是修行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所修的般若行; 照见五蕴皆空 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 度一切苦厄 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二、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 观自在菩萨 至 真实不虚 。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至 菩提萨婆诃 。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 舍利子 至 无智亦无得 ,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 法处所摄色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讲十二因缘; 无苦集灭道 讲四谛; 无智亦无得 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 无苦集灭道 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 无智亦无得 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三、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 般若 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 般若 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 五蕴皆空 ,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 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 又说: 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 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
接上:
波罗 者,彼岸。经典作者说 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 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 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 波罗蜜多 合起来就是 到彼岸 。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6、回向菩提,将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无上菩提。
7、不为二障间杂。二障就烦恼障、所知障。在修万行,修一切功德时,都不能从烦恼障、所知障出发,要破除二障,不要让二障在修行过程中,导致信心不专一,誓愿不专一。
要修 波罗蜜多 行,必须具备此七种最胜方便。
(三)心
心,顾名思义,这里的心有两个意思。就其本意而言,这268字,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纲要,是般若的要领,是般若的根本。它就像人的心脏,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决定一切、指挥一切的作用。此经就是600卷般若经的核心内容,故称为《心经》;一切佛法都以般若为中心为根本。第二个意思,这268字就是讲的凡夫的心、圣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讲从凡夫的心如何修成圣者的心,修成佛的心。
所谓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有四种心:
1、肉团心。肉团心是身体器官,它虽然是物质的,却是我们精神的依托、思维的依托,所以把它叫做心。
2、缘虑心。遇到种种因缘、种种景象、种种境界,心有所思、有所虑,叫做缘虑心。缘就是对象,虑就是主观思维活动。主客观一经接触,就有思维活动。
3、集起心。就是指八识心王阿赖耶识。集指八识种子,指因。通过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作用,不断地把所接触的外界的一切信息,反馈到八识田中,就成为种子贮存起来。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以第七识为桥梁,不断地反馈和输出。反馈进去成为种子,输出出来就成为现行。现行生种子(集),种子生现行(起),这样的心我们称为集起心。
4、真实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过甚深般若的薰习、开发、挖掘,能够产生无穷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四)经
经有五义:
1、出生义。能出生一切义理。因为佛法的一切义理,都在经典的记载中。我们要懂得佛法,与佛祖进行沟通交流,只有从经书入手。经书能够出生无穷的妙义。
2、涌泉义。一切经典所讲的道理,其义味无穷无尽。反覆品味、反覆研究,从古到今,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有新意。
3、显示义。经书的文字内容,能够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
4、绳墨义。经书中所讲一切道理,都是教我们如何除邪显正、改恶修善,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一切言行实践的标准。
5、结缦义。世间人用绳子把许多花贯穿起来成为花缦,花就不会散落。经书也就好像是一根绳子,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从譬喻立名。
梵语修多罗,译为法本。教为理本,理为教本,教理互显,并皆为本。
《心经》这本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从古到今,译成汉文的有十个译本。这十个译本有详有略。最早的译本是鸠摩罗什的,最迟的译本是诺那活佛从藏文翻译过来。除汉译之外,《心经》还有日文、韩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我们现在所读的《心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大师级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所译。这是一位在国际上,从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高僧。有关《心经》的经文只能作简单地介绍。
四、释经义,共有五分
第一分,全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 。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 照五蕴皆空 。以什么来观照?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观自在,是能修般若之人; 波罗蜜多 是所修般若之法; 照见五蕴皆空 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般若来观照我们的身心性命。观的结果是什么呢?空。空了以后怎么样呢?度一切苦厄。运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最后得到度一切苦厄的无上妙用、无上妙果、无上妙法。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
菩萨二字是称谓时的简化,全称 菩提萨埵 。菩提者,觉悟义。萨埵者,有情义。菩萨有觉悟,所以能上求佛道;菩萨有慈悲,所以能下化有情。菩萨以上求下化为目标,所以称为觉悟了的有情。我们能行菩萨道,就能观自在,就能觉有情。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不要在此大愿大力面前发生退转之心,都要勇往直前地承担起这一个上求下化的重任。要学佛,就一定要承担这个重任。不想承担这个重任,又说自己在学佛,那是不究竟的。
要发心修菩萨道、行菩萨行,必须具足十种胜德:亲近善友;供养诸佛;修集善根;自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心性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
由观照所得,而有十种自在:寿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身自在;胜解自在;愿力自在;神力自在;智慧自在;法自在。法自的意思是什么呢?自己掌握了真理,生活在真理中,所以于法自在。有此法自在,就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十种自在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由于修习施戒忍进禅智六度而获得。
观自在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有缘。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我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脱一切苦厄。
大家能够把《心经》的总纲掌握了,下面这些具体内容就容易掌握。各位按照今天所分的五分将《心经》的结构弄明白了,哪些是凡夫法,哪些是缘觉法,哪些是声闻法、菩萨法、佛法,再来念诵《心经》,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能更好地运用《心经》的道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第二分,般若的妙义
现在讲第二分般若的妙义。般若的妙义就是空义,就是讲这个 空 字。我们现见世间一切万法宛然存在,但是《心经》上说一切皆空。
我记得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小和尚才出家,出家以后就学《心经》,他在读《心经》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把自己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摸一摸,都宛然存在。然后他就问师父: 师父啊!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都是好好的吗?为什么《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师父见到小徒弟这样发问,就觉得这个小徒弟将来一定会成大法器,成为人天师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什么呢?他一接触佛法,就在观照,就在思考,就在对人生产生种种疑惑。所以老师父就介绍小徒弟到一位高僧那里去学习佛法,参禅打坐,让他真正能够明白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是什么。
我们一般人说到空,往往就有种种恐惧。一切都空了,我们怎么生活,怎么生存?我们修学佛法,做一切善事,还有什么结果?如果这样地理解空,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那就不是善解空义。善解空义的人,一定会从真实不虚的角度来理解空义,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角度来理解空义。
舍利子 ,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说甚深空义的经典,只能够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讲。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理解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甚深空义。这里所说的空,是绝待的空,不是空有对立的空,不是有和没有对立的空,更不是虚空的空。这个空是超越了有无,超越了一切对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它是一个整体,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我屡屡说到,佛教讲空,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事物的实相。一切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都是有条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缘的存在。这是 空 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一切因缘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空间上相依共存,在时间上相续不断,都要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作为条件,才能有某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说是空。
第三层意思,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虽然我们现前看到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物质,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我们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瞬息万变,没有一件事物有一秒钟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迁流不息,瞬息万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蕴皆空、万法皆空。空者,无常义,变化义。
第四层意思,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条件的存在,而且又是在不断地迁流变化,那么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在佛教的意义上,我是主宰义。什么是主宰义呢?既然有我,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条件独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现见世间没有这样的一件事物。
从以上这些道理和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物,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都只有空,没有实体。
在真空中,又显示妙有。虽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在。这种存在,是以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空的性质而存在,所以它是妙有。所谓妙有,就是在存在的当体离一切分别、离一切执著、离一切邪见。所谓邪见,就是执著是有、执著是无、执著是断、执著是常等。这些都是邪见,都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是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中道就是实相,中道就是真空,中道就是妙有。
一切色法包括内五根、外六尘,一共十一种色法。其中法尘中有一部分是心法,有一部分是色法。这是色。空就是真空妙有的空。
在真空妙有中,由于排除了一切偏见与执著,所以就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和空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空与色也没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在这里,色与空好像还是两个东西,只是不异而已。下面两句则强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思是说色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色。这种道理,在我们一般人听起来,就等于是听天书一样。有一定社会哲学思想作基础,有一定的世间的哲学思想作基础,才能够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种般若智慧。
五蕴当中,色法是这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所谓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四法,也是在真空中了不可得,在妙有中宛然存在。
五蕴就是组成我身心的五个组成部分。色是物质的五根和六尘,受想行识则是我们的精神现象。色是生命的物质组成部分,受想行识是生命的精神组成部分。我们的生命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部分积聚在一起而组合起来的假我。
所谓存在,是指在排除了一切执著的基础上有这样一个假我的存在;所谓不存在,是指被执著的那个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只要执著于有一个真我,不是落入常见就是落入断见。空义要这样来理解。
这样来理解空义,空义就是非常积极的理念。所说的无常、无我、空,正因为无常,一切事皆无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它可以改变,可以发展。事物的改变有两个方向。有积极的方向,有消极的方向,就看人们如何把握。把握得好,在无常道理的指导下,你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把握不好,也是变,也是在发展,但那是向负面的方向发展,走向消极堕落,最后成了走投无路的人。那也是无常的规律,因缘法的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逃避这一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规律时时刻刻在起作用。
色受想行识 的意义。
蕴以积聚为义,色以质碍为义。这个(墙)是色法,人走到这里,墙的性质虽然是空,但是它的作用不空。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就是质碍,人过不去。有质,有障碍。从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佛教所讲的空,不是说这个物质烧掉了没有了破坏了的空,是说这个物质本身就是空。不是色后空,是当体空。
受以领纳为义,也就是感受。六根对六尘,中间有六识,感受六尘境界是违、是顺、还是不违不顺。所谓违,就是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谓顺,就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所谓中,就是无所谓符不符合。受就领纳内外境界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和乐受,是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只有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生活当中经常有的现象。
想就是思想。有受就有想。怎么想呢?我所接受的这个环境是苦的、乐的,或者不苦不乐的,在思想就引起分别构想。思想上有分别,在思想指导下,就会有种种的造作。
行者,造作义。怎么造作呢?就是采取种种的措施来对待苦受,对待乐受,对待不苦不受。这就是造作。接受外在的好的境界,排除外在的不好的境界,容忍外在不苦不乐的境界,这就是行的作用。
识者,了别义。了别的意思是说,对于外在的种种境界,我们怎么样去分别它是违是顺是中间,这都是识的作用。
各位要记住:我们在说某一件事的时候,色受想行识五蕴似乎有次第有先后,但是在真正接触外在环境时,五蕴都在一念之间,都是当下的。佛教把精神活动分析得很微细,而实际上,受想行识是在一念之间完成的思维过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就是说: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这是语言上的省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的空相,就是说一切法的实体不可得。一切诸相的不可得性体现在六个方面,叫六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就是一切诸法的六相。真空妙有的一切诸法,离生灭、离垢净、离增减。它是一个真理,它是一个规律,它是在我们有情无情的世界里起支配作用的永恒而普遍的规律,所以它没有生灭、没有垢净、也没有增减。是真理就没有生灭、垢净、增减,不是真理才会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所以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一段是讲六根、六尘、六识。大家手上的经本,标点符号有一点问题。 度一切苦厄 后面可以划一个大圈,表示是一段。 不增不减 这里是一段。 乃至无意识界 ,分号; 乃至无老死尽 ,分号; 无苦集灭道 ,分号; 无智亦无得 ,句号。这样就层次、段落清楚。
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实相的大规律当中,一切法都受此规律的支配,既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十八界。没有一法不受空性的支配,没有一法不受规律支配,没有一法不是在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中显示。
无色等五蕴,无眼等十二处,无眼界等十八界,所空的是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凡夫的六根、六尘、六识,是在此规律支配下,不会在空性以外还有六根、六尘、六识,所以用一个 无 字来表述六根、六尘、六识空的本质规定性。六根、六尘、六识的本质性就是 无 。
空 字与 无 字在意义上区别不大,但是在表述上 无 更彻底、 无 更究竟。这个 无 ,不是与有相对的无,不有有无的无,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绝对真理。
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在本质上是空也是无。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几句话是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缘觉的精神境界、生命境界和修行过程。缘觉的修行过程,也是在真空妙有这一真理的指导下来落实。在 无 这一最高真理的规定下,十二因缘其性本空。如果说十二因缘不空,缘觉所修的法就不究竟,就不能提升,就不能够度一切苦厄。因为还有执著。
缘觉和声闻断了我执,还没有断法执,所以有不究竟的一面。只有在 无 的原则提升之下,进一步破除法执,才能够进入到更高的修行层次。
无苦集灭道 ,是讲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佛教的基本法门,是声闻所修的法门,是声闻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
苦就是我们生命的苦果;集就是招致苦果的因。苦与集属于世间因果,也就是凡夫的因果。灭就是苦果永灭苦因永灭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槃;道就是达致涅槃的方法。灭为圣者出世间之果,道为圣者出世间之因。要灭苦果,先灭苦因;要成乐果,先修乐因。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就能成就声闻圣果。同样,在真空界四谛法也不可得,也是无。
无智亦无得 ,是讲菩萨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智就是菩提,得就是涅槃。以智慧而得涅槃,是为智与得。这里讲无智亦无得。尽管菩萨在修行当中,能以智慧获得涅槃,但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成了有为法、有漏法;只有不执著,才是无为法、无漏法。
第三分,般若的妙行。
以无所得故 ,(此处的句号改成逗号)这一句总说凡夫与圣人的所有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在真空妙有当中都是不可得的。正因为不可得,所以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是讲的观自在菩萨的法门。观自在菩萨的法门,就是所有修菩萨行之人的法门。一切修行,都要在无所得的真理指导下,依仗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能使我们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才能心无挂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谓挂碍,就是这首诗中所说的闲事。这些闲事,不是说我们生活中的锁事,也不说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大事,也不是小事,是一切事。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一切事都在著相中求,都在著相中修,心有挂碍。修学佛法不要修有相行。有相则有漏,无相则无漏。心无挂碍就是修无相行。
心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这个恐怖,包括死亡、天灾、天魔外道等等。一切来自自然、来自社会的种种苦难,都是恐怖,都是对生命的威胁。只有当我们心无挂碍、心无所求的时候,才真正无有恐怖,才真正生活得自在,生活得潇洒。
无有恐怖,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头下脚上是颠倒;以无为有、以有为无是颠倒;以空为有、以有为空这也是颠倒;一切不顺真理、不顺佛法空理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只有远离了颠倒梦想,得大自在,度一切苦厄,才能获得究竟涅槃。
所谓涅槃,就是我们学佛人所希求达到的无有痛苦、无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的精神境界,解脱境界。
涅槃是梵语 摩诃般涅槃那 的略称,译成汉语叫大灭度、大圆寂、大圆满。涅槃的含义是众苦永灭、众德备具,所以叫圆寂。所谓大,就是涅槃的法身德;所谓灭,就是涅槃的解脱德;所谓度,就是涅槃的般若德。涅槃具有法身、解脱、般若这三种德性、三种能量、三种本质,可见涅槃就我们学佛人所要到达的清凉地、究竟地。
此三德并非别有,断除了三障就有三德。迷失了就是三障,开悟了就是三德。 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 一切事,一切修行过程,如果以禅宗的顿悟精神指导,都是当下一念的事情。所以一切菩萨都要以般若波罗蜜多作指导,然后得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般若出生,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从般若产生的。梵语 阿 ,译为无; 耨多罗 译为上; 三 译为正; 藐 译为等、遍; 菩提 译为觉、知。梵语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再没有谁能超过,所以是无上;正等,表示这种觉悟与因地所修的菩萨行正等无异;正觉,只有佛具备无上的正觉、正等的正觉,菩萨不具备。正觉之上,又加无上正等,表示诸佛所得,最为卓越。得此菩提,一切苦厄度尽,得到无上的自由自在。
怎么样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呢?依般若波罗蜜多。只有用能到彼岸的大智慧作为指导,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
接上: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赞扬显了般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在宣示甚深般若之后,又以神咒来譬喻般若伟大崇高的能量。般若智慧具有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四种功能。
大神咒,就是讲般若破烦恼,神妙莫测,代表修声闻行所得功德。大明咒,是说般若能破无明,照破无明黑暗,代表缘觉观修十二因缘所得功德。无上咒,是说般若能令万行圆满,使一切功能都能在般若的指导下圆满落实,代表大乘菩萨修六度万行所获功德。无等等咒,讲般若能令修行者果德圆满、妙觉无等,代表佛的功德,称为离谤真言。
这四句话放在《心经》的最后作为总结,表示《心经》的说所说 甚深般若 ,是观自在菩萨以其成佛威德来开示的最胜妙的法门。这个法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般若之体能除一切苦;般若之用能度一切苦厄。
在运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的修行生活中,能够解脱一切苦难,获得一切功德。从修行者来说,修般若的功德和加持力,都是完全可以落实和兑现的,所以说它是真实不虚的。
这是将显了般若以秘咒的方式加以总结。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心经》最后的这个咒语,就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咒,是乘般若船速到彼岸的咒语,是总持般若妙义、显示般若妙用、成就般若妙行、证得般若妙果的秘密真言。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咒是般若的总持,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佛陀说法,常以密咒加持。般若的妙义与妙用前文虽然都已说过,但是还有难以言说的思想,秘密的思想,还有具有高度加持力的密语密意,所以不得不加咒语加以摄持,借助咒语的力量加深行者修行般若的信心。
前文都是显说般若,只是到了第五分,才是密说般若。前文显说使行者依意生慧;此处密说,使行者以持明咒而生定。定慧均等,修行才能圆满。
此密咒中,第一个 揭谛 ,是声闻的行果;第二个揭谛,是缘觉的行果; 波罗揭谛 是大乘的行果; 波罗僧揭谛 ,是修真言行者的行果; 菩提萨婆诃 ,是修以上诸乘一切修行者最终证入究竟涅槃的行果。
咒语本来是不翻的,为了使大家能有所了解,就根据典籍记载简略地说一下。 揭谛 是去、度之义;也就是说,所谓 揭谛揭谛 就是依著般若的功能,度脱生死的苦海。 波罗 就是彼岸, 波罗揭谛 就是度到彼岸。 波罗僧揭谛 即是大众都要修般若行而到达彼岸。 菩提 是觉, 萨婆诃 就是快、迅速、飞跃。 菩提萨婆诃 就是以全体承担的精神,以飞跃的形式,积极修行,积极成就众生,疾速成就正等菩提。
今天利用两个钟头的时间,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心经》的内容,算是一个导读。开头我就讲,《心经》是佛教最简要的经典,也是受持者最多的经典,翻译最多、注解最多的一本经典。希望大家都要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疾成无上正等正觉。
==========
《心经》笔记-黄念祖
在解放以后,夏老师答应我,到我家中来给大家说开示。有的时候临时来,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是俞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
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天要把夏老师这一段的开示,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的这个笔记记东西有个特点:很多是原话,我不能速记,我怎么能够记住原话呢?就是夏老师说好几句话,我记一句,所以所记下的这一句是原话。但是尽管这么记,一句一句摘下来之后,回头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师的精华。所以今天大家听到这个笔记,也等于听到夏老师亲自在讲。因为它很多是原话,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绝对是原话!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
首先夏老师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佛讲经的时候,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因为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时梵天请转法轮,佛就答应下来,就说阿含。
这是夏老师的话,大家都把它念下来,
佛说阿含十二年,续说方等八年 ,那么此后呢,就 说般若二十二年 ,所以说般若的时间(这全都是夏老师的话,别的我作一点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般若的时间很长。说阿含呢,是为小乘、小学,所以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方等就要转换了,就是喝斥小乘,赞叹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后要说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后说到圆顿教。所以这个般若非常重要,说的时间很长。
这个前三句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我再把夏老师的话念一段,要分别出来,不要跟我所解释的混在一块儿了。
《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
看这一段,就说《心经》只是将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经》是六百卷。《华严》只是八十卷,八十华严是最多的,还有六十华严,还有四十华严,《华严》不过八十卷,后来加了《普贤行愿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经》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那么《心经》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经》啊,这话很重要啊!所以咱们研究了《心经》,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经》吗?二十二年佛所说的法啊!《心经》的翻译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证的有七种,这里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是最简单了,所有原来的译本我都见过,有很多还都是跟普通经典一样,从 如是我闻 开始,如是我闻,佛怎么样,一个法会,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怎么样,然后观世音菩萨,然后舍利佛问话,这才引出观音对舍利子讲,那这一段就是中间。最后也还有,大家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所以这经头经尾还是有的。这是玄奘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只翻译发当中一段。现在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欢鸠摩罗什的。但《心经》念的是玄奘大师的。全经是省译了。这是刚才夏老师这一段。我们稍微把它解释一下。
底下我们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这说明玄奘大师得这个译本的因缘。出国的时候几百人,这个都是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过去了,是困难,困难极了。出了玉门关以后,在困难中遇见一个老人,得了这个经啊!后来有的书上记载,玄奘大师又找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经的来源就很殊胜。所以玄奘--这个是(夏)老师的话: 玄奘能够克服困难,能够自个儿还回来,而其它人死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得力于这个经啊!
底下是夏老师的原文: 玄奘大师所译最完善,文字少而摄义多。 所以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师的话: 今日讲述斯经,当前之法会实甚稀有啊。 就赞叹当时在我家里头,那时候夏老师说这样一个聚会实在是稀有啊。
底下就讲经题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个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是几个字啊?没几个字啊,这个经题这几个字,就包括一大藏教,还不是仅仅只包括六百卷《般若经》啊,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全包括进去了。若能明得,你能明得这个经题,你就明得整个的大教啊!所以这种的话,不是透脱的人说不出来的,不是通宗的人说不出来的。你从文字上去搞,你最后登峰造极就当个佛学家啊。所以这个是极殊胜的话(法)啊。所以底下夏老师着重讲了经题,经文没怎么讲,这也是很大的特点啦。
所以这个特点就使我想起,当年梁武帝时大家要请志公,志公和尚他是有神通有嘛,大神通、神变啦,不可思议啊,这梁武帝就是因为他的神变,说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监狱里头去了,他从监狱照样出来,还是到处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子他也没用啊,所以后来很尊敬他,后来请志公讲《心经》,志公说: 我不能讲,你们国内有个人能讲。 说: 谁? 傅大士能讲。 傅大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请来了,傅大士升座,拿了一个尺,一挥,下座了。志公说: 大士讲经尽。 大士讲经讲完了。所以这个就是说,在梁武帝遇见达摩之前,就遇见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个儿讲经讲得天雨花呀,但是对于那些大德,他还是吃不消啊。大家要知道。
所以夏老师也不是那么样一句一字,象现在的教师讲国文似的那样来讲呀。不过我把它画蛇添足,我把它补上了。也就是讲了,般若是体,叫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本体啊。这个本体,它就要有作用啊。咱们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乱了, 般若是体,波罗蜜是用,若非波罗蜜,则般若何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体,体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罗蜜就是用。 波罗蜜 咱们要把它翻译出来,是 彼岸到 -这外国的文法跟咱们中国文法常常是颠倒的,咱们说 到彼岸 ,他是 彼岸到 ,这叫 波罗蜜 。如果你这个般若,你不能够 波罗蜜 ,你就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此岸渡过烦恼到达彼岸,那这个般若有什么用啊?(就如上头的话一样)。底下夏老师有解释: 般若有三。 有三种啊。 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实相般若。 所以有三般若,这是非常重要的。波罗蜜就有六个字,其实这六个是万行中归纳为六个,其实是无量的行,殊胜的修行。这六个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接上:
底下再读原文: 般若译为甚妙智慧,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名为自性、真如、菩提、圆觉、方便均可。乘般若才能渡过生死海。 这一段就说了三个般若、六个波罗蜜。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头两个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就有六种了,到彼岸了,从布施啊,你要把东西给别人哪,持戒啊,是要遵守戒律啊,精进啊,忍辱啊,禅定啊,加上般若啊,这是六度啊。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就是说,这意思太多了,咱们中国的语言哪,你有能够很好地表达它,就不翻译,所以般若没有翻译。就是音,当时这个音人家读 班弱 就不对了-般若(borou),比方说这些寺庙称为蓝若(lanruo)也是这个字,古时候是读作般若(borou)般若要译可以译为 甚妙的智慧 。我们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等同起来了,那是大错。还有的把它与世智辩聪等同起来了,那就是错得不知哪儿去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是非常坏的事,一个具有世智辩聪的人和一个精神病者学佛的困难是同等的,所以称为八难哪,你看看,这个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这都是属于八难哪,聋子,讲法他听不见;哑巴,他不会提问题;他不会说话;瞎子,看经看不见;精神病,神经错乱。那跟世智辩聪困难是一样的。所以般若全不是这回事。勉强可翻为甚妙智慧,很殊胜、很微妙的智慧,这是般若。这个般若是什么?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来有的。大家以为,我博学多闻,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是完全错了。是你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所以禅宗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什么是门呢?眼睛、耳朵这些是门哪,从这里进来的,不是你家里的宝贝啊,你本来有啊。这个话就是般若,告诉你是本有的,这是任何其它宗教、学术里头所没有这样的内容啦。这个般若,也有个名字,名为自性,名为真如,名为菩提,名为圆觉、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般若的船,你才能渡过生死这个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么样才能渡过大海,你要有这个殊胜的般若啊,坐上这般若的船,才能渡过这个海到达彼岸哪,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刚才说的到彼岸。
再把夏老师的原话说一说: 波罗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烦恼。 打个譬喻,这一岸是什么?这一岸就是生死轮回啊,一口气不来下辈子变什么你不知道,你轮回永远不休。六道中,人已经大家都觉得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还是善道。你变成畜生,最常见的是猪嘛,猪不但它自己被杀,而且它的子子孙孙注定都是要杀头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此人就苦了。畜生底下还有饿鬼啊,没有鬼是不饿的,一吃东西东西就变成火,为什么要放焰口,焰口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就是口里头冒火,就称为焰口啊,所以修这个法是密法啊,就是解除它这个火,让它把东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这个功用啊。那么鬼底下还有地狱啊。这是生死之苦,轮转不休,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啊,涅槃就是寂灭、圆寂,圆寂-德无不备,所有的一切德没有不具备的,所以叫做圆,寂,障没有不除的,所以叫做寂,一切障碍都没有了,那是彼岸,清净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涅槃是彼岸。众生就是烦恼。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文了: 般若的反面是无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为什么当前是无明? 这问问得很好。它成为语言,它有个对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嘛,无明就是生死之本啦,那么般若既然是本有的,为什么现在你是无明呢?这是由于,夏老师原话: 背觉合尘即无明,转误识成智即般若。 很精炼。你背着了觉悟,你去跟这个尘,尘是什么呢?不是尘土的意思,这是佛教名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所以称为六尘,一切所看到的颜色,一切所听到的音声,尝的滋味,身上的这种感触,鼻子所闻的香臭等等的,以至于思想所能分别的种种是非,都叫做尘,你背觉去合尘,本有般若你就违背了,你就是追逐于美色、美声、美味啊,它向去追求、爱恋啊,所以叫背觉合尘嘛,跟尘去相合,跟觉相背,这就是无明。你本来是般若,那为什么现在……那是因为你背觉合尘哪,处处在背觉合尘嘛,是不是?怎么能恢复本来呢?已经这样了,你现在怎么能恢复呢?转识成智,咱们是八识啊,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把这八识转成四种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八识得到转变哪,这个转变就是般若。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能参加今日道场,皆多生因缘哪,菩提(善根)、福德、因缘缺一,皆不能参加,此道场真是百千万劫难遇者也。 所以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咱们这个聚会。能参加这个道场,都是多生的因缘哪。就是,恐怕有人是来帮个忙,做一点工作,并不是佛教徒,那么耳朵里头能听进一句半句,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善根、福德、因缘缺一都参加不了,这些事,它就是有障碍,接他这个车,差点就成障碍。所以要知道,就是这个事难办,别的事都好办。所以你要成立一个道场,弘扬一些佛法呀,做这些事,最难最难了,缺一你都参加不了,它不定什么时候出障碍,自个儿或者什么,所以这个真是百劫、千劫、万劫难遇。劫是个时间单位,代表时间,一劫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数字不好说了,数你说不清啊,你也说不完哪,你要说万说亿,你要说多少亿啊,你说不完啊,只能打个比方:四十里见方的一个长石头,开人穿着极轻的轻纱,五百年下来一次,用纱在石头上学么轻轻的一抹,多时把这个石头抹光了,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说你三途一报五千劫,你听这话就这么马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后,你一受这个报,你要出来这个报,你得多少?你得经过五千劫啊,劫是多长的时间啊,不能够掉以轻心哪。所以这是百千万劫难遇。大家能够难?遇的能?,就必须要把握这个机会,在今生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能遇到这个,过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修了半天你今生还只是这个样,你再这么转下去,转到哪天才能转出来啊?所以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解决问题啊。
底下就讲到经文了,就是说: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一位菩萨,两个名号。 佛菩萨都有无量的名号,观自在就符合《楞严》里头耳根的那个法门,它就是观自在,反闻闻自性。《法华》寻声救苦,就是观世音哪,是不是?哪儿有一声,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就救你。所以观就是慈观、悲观、智慧观哪,声音就是幻音、妙音、海潮音啊-经上的话。夏老师《观音赞》很好,希望大家能体会,经里头有《观音赞》。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哪,要进一步了解。
底下又是原文: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由文字而观照,而实相。 那么我解释了,既然是这么重要啊,那么我们就要问怎么下手,下手呢,不是说了三个般若吗?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这个实相般若是本体啊,观照般若是作用啊,文字般若是所显现的相,文字不就是相吗?大家可以看到这文字啊。所以就从什么呢?从文字般若下手啊,所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行啊,从文字上下手,从文字而观照,就是说从文字里头意思我们来观照啊。这观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啊。就一般的根器来说,告诉你这个求,起码来说吧,色即是空,这句话就可以常观照嘛。你爱恋的世间的这些个好东西,那不都是色吗?听说哪儿家具展销,想我赶紧换身家具去,西装展销…是吧,那都是色啊!你想色就是空啊,你好一点与坏一点有什么关系嘛,你这不就是好一点嘛。所以下手还是很容易的,一步一步的从文字而观照啊,最后都只剩下…你要都能五蕴皆空,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证入到实相了吗?就是这样。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离般若。 菩萨修六度,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但是每一度要离开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跟瞎子一样。所以现在一些人禅定,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你看我这儿来了一个人,他这个禅定的…
多少困难、失败、流泪,不能进门。六祖是一超便入门,这是一个特殊… 先说到这儿。你是经过多少困难,流多少眼泪,多少挫折,你才能真进门哪。例外的是六祖啊,一超直入。
第二,夏老师说: 行者第一步以观自在入手,观自己念头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习气。最要紧是破我执,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护疼,哪儿疼,哪儿下针。 这很好,第一步是观自个儿的念头,在不在?所谓善护己念。我们受比丘戒,你有了行动才是破戒;你要是受了菩萨戒,思想动了就是破戒啊!现在大家随随便便就受戒,不把这些重要事情给大家讲清楚,那他就时时都在破戒之中了。不是做了坏事才是破戒,你思想一动就是破戒啊。看见一个美色,看见一个裸体女人,心里一动,就破了色戒了,破了淫戒了。所以要观自外儿,在念头上用功,善护己念哪。要知道自个儿有哪些毛病和习气啊,自个儿要有自知之明啊,这就是说,最要紧的就是破除我执,我们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执,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有我呀,这个我字可确实不容易去掉啊。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所以一个人说不想改,就没有成就,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跟我大舍妹说: 你一贯正确。 就说你一贯没有进步嘛。老以为你那个是正确的,你就没有改造嘛,没有改造所以你老是说: 我一贯都是正确的 ,你没有改造,没有改造就不会在成就。不能护疼,他那个疼的地方就是毛病所在。最近来了一个美国的,在美国在台湾都是个头头,一个女的,讲《楞严经》,讲《维摩诘经》,讲《六祖坛经》,到中国这儿天,那么还请她讲,她通过了政协,通过教务处的党员,跑来跟我联系,说她要来。我说让她来吧。谈了两次,头一次就谈她怎么样怎么样,第二次她再来提问题的时候,我一追问,她就讲错了嘛,在最根本的地方讲错了。她跟那个沈家桢是一块儿的,我连沈家桢也一块儿批评了。她就是,这一点,我给她指出来了,她把那个 入流亡所 的入流解释为入声音之流,我说: 错了。入闻性之流。 她跟我抬杠,后来她说: 那个注解都是这么说。 跟我这么说话! 我就不对了吗? 我说: 跟那注解一样,单独是你一个人这么说。 她就是不知道,她那个是护疼,那些注解不能拿来改正自己啊,那只是护疼啊。你得舍得疼啊,下针哪,哪儿疼,哪儿下针哪。这个过程就是你一发现毛病就护着它,让它在那儿存在啊。所以这一段是真实的般若,所以夏老师说, 查过去习毋自欺 啊,就指这一些。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渡烦恼,必须般若,观自在在一切时中有无把握。菩萨炼心,如矿师炼矿,矿石成金后,不复成为矿。 都说我们现在怎么样哪,我们要常常看自己在一切时中有没有把握。菩萨炼心,就象冶金师炼矿一样,把铁矿炼成了铁,把金矿炼成了金子,炼成了就是炼成了,它不会再成为矿石。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话: 菩萨译名菩提萨埵。 翻译过来就是觉有情。夏老师说: 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 我这些年所主张的跟夏老师的这个开示是一致的。现在很多人都是想,找这个人讲,想去弘扬,办这个办那个。你看夏老师的话,就很清楚了,你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你不能觉他啊。再说美国有个人急于什么什么,我说你不能度生你不能着急啊,你想给人带路,你这手电筒里没电,你还给人照路,那还不是彼此都一摸瞎吗?你那手电筒得有电啊,你得有光明啊,把路照清楚啊,不然就是一盲引众盲啊。现在一盲引众盲的事情很多啊,都喜欢给人说,以为在说法,其实在谤法。夏老师的原话在这儿,大家记下来啊, 不能观自在,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 你不能觉他。所以我们为觉他而自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我的谷响集头一篇就是这个,我们的发心就是要利益别人,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别人觉悟,要叫别人觉悟,你自个儿得先觉悟,而且觉悟是最大的利益,你自个儿觉悟嘛,你也得到利益,但是你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为利他觉他而出发的所以这个不同于小乘,小乘就是自利自觉就完了。这是为利他觉他,你不这样,你不能觉他。大夫的医术不精,就要给人开方,你庸医杀人哪。或者你不杀人吃完了他有后遗症,这个病好了那个病来了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深般若的深字要注意。众生浅思,不深他不能入门。不圆发三心,他不是佛教徒。 我解释一下,所以佛教徒不好当,就这有个要求嘛,你得圆发三心,哪才是佛教徒啊你不圆发三心,你不能算入门哪,你不是佛教徒啊。你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不入党啊。你组织上参加佛教了,思想上不是啊。圆发三心,三心者,直心,深心,大悲心哪。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三心者,一是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业,无般若也不行;二是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离不开般若;三是大悲心,无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 就解释,要圆发三心是哪?第一是直心,直起直用,(正念证入法义)。夏老师说,直中也得有方便,你就直起直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拐弯,你这里头有时也搞出错误等等的,有障碍;深心就不能停在表面,要深入,都是简单的解释,这也不能离开般若,没有般若你钻不下去;大悲心,要普度一切,没有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就没有很多详细的解释。圆发三心哪,圆发三心就是发菩提心哪,这个发菩提心我们还是应当很好地注意,《无量寿经》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有人只注意在我怎么念得好,却没有去检查我的发心到底发没发,发得够不够,结果是两道题目,你一个题目,没有分,这道题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就是这样。
========================
接上:
底下是夏老师所说, 三心未发信非深 哪,这个三心你没有发,你的信不是真信哪, 故不能称为佛教徒 ,你信得不深嘛,所以不能称为佛教徒。底下夏老师说, 三心都不能离开般若,能行深般若,则照见五蕴皆空。应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别,如镜。 先到这儿。我们要行深的般若,行深的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啊,照这样,不是行深的般若,你就不可能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用这个照字,很重要啊,那是照不是想啊,为什么咱们也能讲《心经》,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咱们没度一切苦厄,不就是因为咱们这是想啊,不是照啊,照是智慧啊。打个比方来说,他不分别照见这东西,象镜子一样,这个跟咱们照相机的底片不是回事了。照相机的底片,照一回就不能再照了,它留下痕迹啊;镜子呢,谁来都可以,来三个人出三个人,来五个人出五个,张三走了,李四走了,张三再回来又出张一,不起分别,不留痕迹而清清楚楚,麻子就是麻子,是不是?胖子就是胖子,有胡子就是有胡子,多一根也不会多,少一根也不会少。所以这个照,通过镜子的作用,镜子当然是个很好的比方,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情要象镜子就好了。
底下就是夏老师的话: 如何用照? 既然如此,咱们来用照啊,怎么来用照啊?夏老师底下又说了: 太未虫能缘一切,唯除火焰。妄想无孔不入,独不能缘般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所以这就是佛的伟大了。太末虫,末是微末,极微末的虫是什么呢?咱们叫细菌哪,细菌还不是极微末?细菌那儿都能呆啊,那儿没细菌哪?到处有细菌,种种的细菌。独不能在火焰上呆。咱们这儿有大夫,大夫都知道扎针,过去最原始的消毒办法,就是张三扎了针,把那个针在火上烧一烧,然后就给李四可以扎了,这就是消毒因为针扎了有种种细菌,火上一烧,细菌就消灭了,不能在火焰上生存。所以太末虫哪儿都能呆,就是不能在火焰上呆;咱们众生的妄想是无孔不绿,那是没有地方不能呆的,就是不能呆在般若上。这一点咱们要信下来了。所以有人看了点经,看了点什么,以为我这就是了,你这就是跟释迦牟尼抬杠啊,你还是在用想,你不是用照,真实的般若,你的这个想是永远达不到的。那请死了心吧。如果你认为是达到,那就是说你错了,不是别的,不是达到,你是错了,因为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心一起念一动都是错误,所以不能用想。这是夏老师的话。底下大家注意: 这些话等于佛说。 就是上面这些话,等于是释迦弁尼佛在这儿说的。希望大家记住,这些话很重要,就是把上面的话肯定了。
底下就讲经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指的般若。 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这个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的人、物都应该不灭,本来它也没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嘛,所以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在凡的人一点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狱中的人,这个般若和佛性一点儿也不少,成了佛一点儿也不增加,只是你现在不显,你显不出来,一显出来就是你本来有的。你不生不灭,也不是你现在忽然间生出个般若出来了,它从来也不不灭。它也没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净,都没这些事,镜子本性没这些事,你说的是镜子上的脏,那不是镜子,这儿有块脏,那是妨碍你照,你把它擦干净,但镜子的本性没有脏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镜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减弱。就这种解释是偏于顿啊。所以一个经有不同的解释,南梅的解释跟这还不一样啊。南梅北夏当时是并称啊,后来南梅是以北夏为师啊,这个事我很清楚。
底下又回到观自在: 观自在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 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 关键提到净土了。观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在不在。 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已亡我故,到处无碍。 所以你这儿念佛就是观自在啊。观自在,古佛也叫观自在啊,彼佛何故名为观自在呢?他就是因为亡我嘛,所以到处无碍啊。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是两回事,这个都是对两部经都不理解的人说的话。这句佛号就是真的般若,这句话十分难懂啊。所以拿几句夏老师的诗, 一声佛号一声心 ,这佛号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事情是什么时候念的, 迷时不念悟时念 哪,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就是你悟的时候(在念)中阿。念的是什么?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哪。这不成这不是真般若是什么?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从怀疑佛教变为相信佛教,二十岁。因为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许多和尚、居士还那么勾心斗角、争名压利,我说这些念佛都没用了,念了半天,这华号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错会了,我就说这佛法不灵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完了,没书可看,找了两本书来看,就看了《金刚经》。这是恍然哪!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顶。在这时候,我就认识到众生要想达到无住生心就是念佛呀!这一个认识,是我自己有的,但这些认识当时出来以后到现在我是认为它还是正确的。那时候,我还想呢,可能念咒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一句佛号还有一个字,这句咒里念头,什么思想都没有,这就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还不是般若是什么?这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佛法最深密的核心,密宗的核心,这是剥芭蕉所见的心。菩萨说,等于大家要剥笋皮,我们的修持就是剥笋皮,从外头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剥一层,再剥一层,剥来剥去你见到笋心了,所以学佛要有剥笋皮的精神,你要剥啊,一点点肃下去是去东西,不是得东西,有的想得,《心经》讲无所得,你凭什么要得?你就抬杠了。剥了,所见的心是什么?就是这句话啊 这句佛号即是零点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但是底下加了个条件: 这句佛号需平平妥妥才算,如与妄想混合则不算。 这个 平平妥妥 ,稍微解释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当当、妥当,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啊,所以经里头 平常即是道,惜君来晓此 啊,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这个啊,所以都喜欢奇特。所以一看见奇异功能,大家就眼花缭乱哪,不知道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这是严新的话,不是我的话。他自己生了病乱(投医),那你说他是干什么,一念咒他觉得压得很。通通是如此,不是平平常常、妥妥当当。这一句就是老实念,非常老老实实,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实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觉得我这儿又是什么,还希望一边念佛,一边还想看着点什么,得点什么感应,这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块儿,跟妄想混在一块儿就不算了。
底下: 分别是业识,识是染,照是净,照才能知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识啊,业识它就是分别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知道寻了,脑子能想,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嘛,它都是染哪。所以证阿罗汉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识,他不知道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照就是净,清净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五样事,色是属于色法,这个法属于色,有形色彩的;后头受、想、行、识属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称为心法。
============
接上:
底下就讲经了: 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对大乘菩萨,是大第六菩萨的境界。 这就是说对权教的菩萨说,是大乘的菩萨境界。所以这几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执啊,因为他凡夫认为这一切实有啊。实际上大家不要说自个儿是老修行,你自个儿真要检查自个儿的生活,有一些部分你能看出,有些部分你就认为它是实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就是过不去的,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它空啊,因为这是梦中所现的东西啊,你梦里不是什么都有吗?你正做梦时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吗?这一醒,啊呀!没有这么回事。所以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哪!那是梦中事啊,所以 如梦幻泡影 。我头一次告诉你,你如梦啊,你一想到你现在就是如梦,你还有什么计较,还有什么追求?还要去造恶?就不会了。就告诉你色即是空,你这一切,这些事。而这样一个东西,现在科学上已经承认啦,所以爱因斯坦就说: 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 这儿说妄想,爱因斯坦说错觉,错跟妄不是很相象吗?觉跟想不是差不多?再说爱因斯坦他只承认有声,所谓物质是声强特强的地方,没有别的。所以我们往往说: 这个怎么……明明这个是有,怎么是空啊? 我说当体它就是空……在这儿(话)也是空。很多人讲,将来是要坏的,不存在就是空,那都是讲浅了。就在那儿正存在就是空!实际上这个总是你怎么体会?你说你现在是梦,你梦中所见面礼的东西哪一件是实在的?我二十二岁在唐山的时候,那亲自就到这个境界:什么都没有,而不断灭。都空,没有一物,真是 本来无一物 ,然而不是断灭。这个时候之安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是颠倒,是错觉,是妄想。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的,二乘就是破啊,一切是空,他就抓着个空啊,空就成为他所执着的东西,就变成色了。对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这个权乘的菩萨,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说即空之中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这几句话,没有解释为什么,所以他讲的都是比较高一点的。
这是夏老师的话: 能照见五蕴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 那当然了,你都照见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呀?这里头也不渐有顿。 利根一见五蕴皆空,所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那要是幻,我就离开幻了,离开幻就是觉悟啊。《楞严》里的话: 钱性自歇,歇即菩提 都有是最顿的法。但有人不能这么顿,那你就慢慢来,一上来告诉你五蕴皆空,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来淡去,淡得以至于都不影响你了,那么也就是照见五蕴都空啦。所以这就是五个字, 观自在菩萨 再要归纳,就是一个字照啊,大家就是不会用照啊,但是常常想着这个字。
这是夏老师的话: 众生有两面三刀条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毁灭自己,两条道路分明甚,何去何从打一个问号。 所以对于一切从生说就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钻到苦里头去,入苦;一条道路是从苦里头出来,出苦。这个入苦、出苦,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没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毁灭自己啊,你要是今生错过机会, 此回若错真成错 这加要再错了,真是大错了,因为什么?等于是毁灭了自己嘛,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得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你没有把握住,还不能出六尘的大海,你说这不是自己毁灭自己是什么?所以 此回若错真成错 啊。 两条道路分明极了,成就自己呢?还是毁灭自己呢?何去何从啊?你挑哪一条路啊? 打一个问号啊。夏老师谦虚啊,自个儿还感叹啊,说是: 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检点起来,自己几十年光阴究竟到哪里去了?取得了什么?每付之一叹! 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自己觉得可骄傲自满的,总是觉得不足、不足啊,所以 常将有日似无日… ,这两句是《钓金龟》里的戏词,这是老旦唱的两句 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 夏老师把它用到佛教上了。咱们这儿有日,有这口气,你要想到没这口气的时候,或者年岁大的人,这个时候这不远了。 莫到无时想有时, 别等到没气的时候,你还想他有气,那就没气了,不会再回来了,再有气了他就当小娃娃了,当小狗了。当畜生还不错呢,就恐怕连畜生都当不上,真是很苦。因为什么?因为你无穷的业报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是跟今生就这么连续的,无量劫来,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也许你的那个冤家债主,他要到世间来,你也就来还债,这个就把你决定了,不是完全你自个儿的事,不是今生的事这么简单的,太简单了,是多生的问题,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但是来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因为这一篇是什么,没翻出来呢,什么都可能,所以 常将有日似无日 。再有常将这今天我们有佛像,有道场,有法可闻的时候……whdgm不就给大家……所以whdgm的后果是,我的爱人,可以说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极乐世界啊!你说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那个时候,真正觉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靠得住的。我说:还不觉悟,还不趁着你有的时候好好的来什么。后来我知是错怪了她,很多人比她还差。但她逼也逼到好处了,逼到往生了。常将有日似无日,今天我们这样,都健康,有闲暇之身,有暇满身哪,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还能修持啊,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师就说了一副对联,这一次的法会就到这儿。
2.心经
佛陀说我们的困难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伟大的佛是圆满正觉的,他是(历史上)真真正正的一个人,通过修行开悟成佛,利乐众生。我们尊重佛尊重菩萨是尊重他们的智慧,尊重他们的法语,他们的智慧和法语可以度化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有情众生。如果只是摆一个佛像烧一烧香就成了迷信了。
《心经》非常殊胜,经常地念诵、抄写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汉地区的传播是从唐朝开始。玄奘法师,也就是常说的唐僧、唐三藏,他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生了病。这时他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玄奘法师向这个老人要水喝,老人说水可以给你,不过我还有一个宝贝,有了它不用吃药(病即可痊愈),而且你取经路上的一切障碍都能够消除。玄奘法师就向这个老人顶礼,于是他就得到了《心经》的传授。他把《心经》带回来以后,首先是在皇宫传授给了当时的皇帝,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是在皇室流传,直到玄奘法师圆寂之前才传播出来。《心经》在汉地流传得非常广,赵朴老就是天天念诵《心经》。
我今天传授给大家《心经》的念诵。那么每一个法都要有传承,过去历代的修行者曾经念诵了很多遍,我们现在真心去念就会得到殊胜的加持。我的《心经》汉文传承中最主要的加持是从前成都昭觉寺的清定上师,以及在印度的一个格鲁巴的甘丹赤巴,民国时期能海上师到藏地学法,他教能海上师藏文,能海上师教他汉文,其它的他没有学会,汉文的《心经》他学会了,我到印度学法时从他那里也得到了汉文的传承。另外象本焕老和尚、一诚法师、净慧老和尚等等很多汉地的老和尚我都请他们给我传诵过。藏文的传承就很多了,说也说不过来。
《心经》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呢?一个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证悟了的话,这个六道中的一切就是大手印、大圆满的境界;再有就是这个咒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个咒语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除去我们的病及病因;可以消除烦恼消除烦恼因,消除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乃至心里天天想的一切的烦恼和困难
念咒时一定要按藏传的念:帝雅他、嗡、噶帝、噶帝、波热噶帝、波热僧噶帝、菩提娑哈。咒的意思一般不翻,大概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去到究竟的彼岸。
你们去念这个咒语,与这个咒语相应,如果你们有信仰的话会得到非常大的加持;没有信仰的话也会得到帮助,也会逐渐走上利乐众生的道路。不管做什么事情,心性正就做的是善业,就是利益众生;如果只是贪图名闻利养,为自己的利益去修,那么功德就不大,只能得到短暂的快乐。我们念诵《心经》是要得到长远的快乐、永久的快乐。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念,不断地修,多念多修,自然而然地会有成就的显现。所以在汉地区我们要劝大家多多地念诵《心经》。
作者:仲巴仁波切
====================
《心经》抄写之功德
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眾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
最受大眾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
据佛经上记载,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胜功德远优于造塔供佛,写经的好处极不可思议。
《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
眾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
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啟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眾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心经》的全名为《摩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摩訶意即「伟大的」,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完成智慧」,心经则为「首要之中心教义」,故全名译为「完成至高无上智慧的首要法门」。
而一个真正到达智慧彼岸的人即是「佛」,即是「觉者」,故此经又可译为「首要的成佛之道」或「首要的成觉者之道」。
抄写佛经等于向佛学习、向觉者学习,藉着抄经、安顿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地迈进,亦即向着自己开智慧、觉悟生命宇宙真諦之道迈进。
写经或抄诵佛经,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其最大的功效在于「禪定」功夫的养成,而非止于功德的福报。
「禪定」是贯彻修行的第一入门功夫,藉由「禪定」而生「智慧」;透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努力,「精进」于「禪定」功夫,以抄经和写经功夫入于「定」而成于「慧」,是佛教徒乃至一般信眾实践并修行智慧法门的首要入门功夫。
故古来著名大师都能书写抄诵庄严妙美的经文,特别是简短的《心经》,例如修行律宗持戒谨严的弘一法师,即精进于写经事业,所书经文无数,都焕发着觉者的光耀与慧照。
而日本的良宽和尚、修利法师等更勤于写经,所书经文更为广大东瀛佛教信徒奉为无上圣宝。
3.南怀瑾大德关于心经咒语的开示:
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真正要能大彻大悟,成就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脱不可。你们惘惑,以为念个咒子可以成佛,那么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般若波罗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咒语,能让一切众生证到自性光明宝藏,再也没有另一个咒子超越过它了,无有能与匹敌者。所有的咒语,一碰到般若波罗密多,还有什么戏唱呢?你们为什么不念呢?不过光嘴念还不行,你要用心眼观照,确实证到,不然你无法将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灵感的地步。般若波罗密多真能破除你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顿消三界一切烦恼痛苦,不是随便说说,闹着玩的。心经讲到这里,观自在菩萨知道大家喜欢神秘,喜欢弄个咒语,念念有词,于是为了满众生愿,干脆也把这个般若波罗密多的无上大咒传了: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你们现在一起念,用闽南语或广东话比较接近原音。
至于这个咒子意思如何呢?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快自度,并度大家。菩萨传你这个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担,别再自欺欺人。人贵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赖,向佛菩萨求这求那,终究不是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业障自己消。任何法门修到最后,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来大光明藏。别再颠三倒四,窝窝囊囊,好好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菩提 ,觉悟啊!脑子清醒啊! 萨婆诃 ,快快觉悟,不要做梦,不要迷迷糊糊了。你们看看,般若正观修行之路,多么洒脱,多么直截了当。
相关文章
- 香器与香具的讲解
- 杨佛兴:心经揭谛咒与禅宗三关
- 冯达庵: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 佛教感应 心经大悲咒
- 黄念祖:气功,巫婆,神汉能治病的道理
- 黄念祖: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
- 黄念祖:净宗之妙,全在于此!
- 黄念祖: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 黄念祖居士:我们和阿弥陀佛本体完全一样
- 童振刚:“心经”的书写对欲望的超脱
-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观众生品第七(3)
-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嘱累品第十四
-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3)
-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6)
- 黄念祖:“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 星云大师:《心经》第9课01
- 星云大师:《心经》第7课 什么是空?怎么样才能看到空?04
- 星云大师:心经 第5课 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3
- 星云大师:心经第9课
- 星云大师:讲《心经》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