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真面目:36:如此而已话“神通”
36:如此而已话神通
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只有证得漏尽通的人六种神通都具备,但除了普渡众生示现方便外,已无以为用。除此,众生的神通不但没有漏尽通,其余的神通还有着许多相对性和不究竟。只有佛的六种神通才会究竟圆满。
1、以下简介六神通:
①天眼通:
一般来说,佛家概括性地分类六道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越右者为修行越好的人来世所投生处。其中,色界天以上的人,其身体构成纯净(已非地球人类之物质身体了),其眼根可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并可看到六道众生在何处死、又于何处再度投生。这种能打破不同空间属性的眼功就称为天眼通。现今催眠家亦对此有论述,日本人称之为千里眼。其来源,有修行而得与投生而报得二种。
②天耳通:
修行人于禅定中,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谓天耳通。比如一些修行人能听 超声波和次声波,其耳根对应声波的频率范围已超出常人,有的还能超越三维空间。
③他心通: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知道其它众生心中在想什么的特异功能。
④宿命通:
一般而言,就是指没有隔阴之迷,能够了知自己以前投生在何处、作过什么事等的特异功能。某些气功师和算命先生一定程度上也有此神通。据《楞严经》所载,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至少可回忆起数百、数千生的事,甚致可回忆起宇宙所有众生的前世。而佛则是对一切众生在一切时间、空间上的生命存在都洞悉无误。
⑤神足通:
可分身自在往来、行事的特异功能。绝对来讲,就是成佛 时法、报、化三身成就中的化身成就。相对来讲,什么意生身、阴神阳神等出窍也是一种神足通。
⑥漏尽通:
漏尽通者,佛学修行之极致,诸漏断尽的无碍者。成就此漏尽通,限于三乘之圣者(即大、中、小三乘)。只有有了漏尽通,人才永不会堕落,此为所有修学佛法之人所得的终极成果之一。
2:为何佛门禁止佛弟子追求神通?
佛世尊当年传法时处处在示现神通,古往今来一些高僧大德们也同样如此。可为什么佛门一再禁止佛弟子追求神通呢?这首先是因为神通同智慧解脱是两码子事,其次是我们凡夫修行求神通的根源在于心之贪得,由此心地来修行,为害甚大。
扪心自问,世上的人没有不想要求神通的,但是不知道神通之自性,因而盲修瞎练,误己误人。众生的神通,属生命本有的机制和属性,譬如灯之有火,火本有光,火不发光者,非无光也,其咎在阻碍不通,为血肉身躯,五蕴、六根、六尘所遮蔽,有体 而不起用。可惜一些人不懂得这个神通的道理,或懂了后也超越不了心性,总以为自己神奇和不得了,白白走弯路。因此佛弟子一定要以平常心来看待神通。
在末法时期,会神通者满地都是,但就神通 的性质、来源、功力的高低,又有五种:a、妖通:如狐狸老蛇所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b、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宿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视听方面的特异功能者之类。c、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的形式等类。(藉由催眠来回忆前世,应该是属于此一类。)以上三种,也假名为神通,其实并非真通,因为不究竟,层次极低,肯定有退转不灵的那一天。假如心性低,人品不好,以此造恶业,恶报更大,必堕三恶道。d、修通:三乘圣者修戒、定、慧三学而可得六神通;气功外道仙人修禅定而只得五神通。e、变通: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运用的现象或境界。
一切神通仅是智慧的一种附产品 ,是生命本来就俱足的潜能,也就是同佛性一样,是人本来就有的机制和属性,我们切记不要颠倒是非、本末倒置。佛家于漏尽通先下手(以善慧为本),以道为体 ,而其它五种神通为用 (不过仅是渡人的方便示现,不会有其它任何目的)。世间法为有漏,出世法为无漏,通于二者,概不染著一切,名曰漏尽。所以修行者必须先明心地、开发觉慧,证得真空以为体,然后缘化万有万物,无心应物以为用。
按《宝藏论》中所述,智有三种,一真智,二内智,三外智。博览古今,通达俗事,是外智。割断烦恼,心意寂静,乃小乘、中乘弟子所修,是内智。这两者都不究竟,真智是圣凡不二(漏尽明),体用如如。因此漏尽通 又叫道通。佛弟子的修行,道通为体,其它五种神通为用 。未得体而起用,只知用 的灵验,却无慧力洞悉其用 的因缘、因果,必致造业堕落,必招恶果。此用的层次、境界肯定就不能究竟和圆满。只有证得佛果,出漏尽通 后,以根本慧,明其根本,起用其余五种神通才是无上正道。
相关文章
- 太虚大师: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
- 太虚大师:论候尔特意识学与佛学
- 太虚大师: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
- 第六章 神通第一
- 贪求神通易入魔境,真信因果求生极乐则是稳妥
- 佛教居士:杨全: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附录 佛学大要
-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十一章 结论
-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 方伦居士: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 龚隽: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
- 胡晓光: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 胡晓光: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三节 净土宗
- 净土法门法语:三皈依就是“常随佛学”
- 高振农:吕澂对佛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 高振农: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 麻天祥: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 佛学文化知识分享【何为净业三幅】
-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10:从生命的种类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