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露华:关䌹之与上海佛教因缘

时间 2024-09-18 14:18居士人物作者:古川君

关絅之以主持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正直爱国,不畏列强,捍卫司法主权而著称于史。本文则想从他与上海佛教关系的视角,作一简单评析。

关絅之晚年信佛甚笃。茹素念佛,一心专修净土往生之业。同时以居士之身,积极参加佛教组织的建设和赈济救灾等慈善公益活动,对近代中国佛教,特别是近代上海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絅之与佛教的因缘,起自20年代初。据其自述遗嘱所说:余自四十二岁皈依三宝,专修净土。二十年来,虽世事忙碌,功课未能如初学时之严密,而一句佛号,时时提起,往生之愿,甚为恳切。由此可见,他正式皈依佛法,是为42岁时,也就是1920、1921年之际。此后直到去世的20多年间,他一直信奉佛法,修习净土,不敢稍有疏忽。

净土法门,起自东晋庐山慧远大师。相传慧远大师从襄阳到匡庐,因见庐山幽静,可以修行,即与此驻锡,并建东林寺。后与周续之、刘遗民等人在庐山般若台阿弥佗佛像前结社念佛,修般舟三昧,立愿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故被后世净土宗人尊为华夏净土之祖。此后南北朝时有昙鸾法师,在山西并州石壁玄中寺弘扬念佛法门,劝人诵念佛号,由是西方约陀信仰很快流传开来,为唐代净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唐代的道绰和善导,先后继承了昙鸾所倡之念佛法门,在山西并州和陕西长安等地大力弘扬净土往生思想,于是净土一宗渐渐兴盛,并发展成为民间流行的佛教宗派之一。宋代以后,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趋势,而佛教内则出现各宗融合的现象。在诸宗融合倾向中,净土往生思想往往成为佛教其他各宗的归宿,此外,净土宗以他力往生为号召,其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因而明清以后,净土宗成了中国佛教主流宗派之一。清末民初,有印光法师,大力弘扬净土法门,时时劝人念佛往生,其所作文钞在社会广为流传。关絅之先生此时信佛而以净土为指归,正是当时佛教净土思想流行的反映。

关絅之先生信佛后,以居士身份,热心于佛教组织的建设。中国佛教因历史原因,一直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历史上除了历代政府有时设有各种僧藉管理机构外,佛教界本身并没有什么组织。这种状况在近代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之发展,于是近代佛教界一些有识之士便先后发起成立佛教组织。如近代禅僧寄禅于1908年在宁波成立僧教育会,后又于1912年在上海成立近代第一个佛教团体中华佛教总会。与此同时还有谢无量等发起的佛教大同会、欧阳竞无等发起的佛教会,太虚法师与章太炎、王一亭等人组织觉社等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关絅之先生也积极投入了佛教组织筹备建设活动,他参与发起成立或曾任重要职责的佛教团体主要有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净业社、上海佛教维持会等。

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于1922年,其前身为上海佛教居士林,1919~1920年间,关絅之与沈心师、谢泗亭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居士林,以周舜卿为林长,是为全国第一个佛教居士团体。后来他们认为在上海这个地方修行,必须另有专门修习净业的念佛道场,才能使修行者专心一致,于是决定进行改组。他们将原有的上海佛教居士林一分为二,一部分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一部分则为上海佛教净业社。世界佛教居士林于1922年8月正式成立,仍由周舜卿为林长。自第三届起,关絅之曾任世界佛教居士林监察会主持;1934年,第五届改选时,又当选为副林长,并与王一亭、王彬彦等一起主持了居士林佛学图书馆的开幕典礼。

上海佛教净业社亦成立于1922年,施省之任董事长,关絅之为社长。

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净业社,对近代中国和上海佛教的发展曾经起过很大影响。世界佛教居士林是我国第一个佛教居士团体。其所称世界,是指点佛法竖穷二际,横遍十方,遍满世界之意,并非从地理概念上指与世界各国佛教徒有什么联系,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全国佛教居士的团体意识。在其影响下,很快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佛教居士团体,重要的如1929年成立于北平的华北居士林,1931年成立于天津的天津居士林,南京、重庆、成都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大小不一的居士林。这些居士林的活动,对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世界佛教居士林的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后,1953年召开第八届林友大会,选举了第八届委员会。1954年改名为上海佛教居士林。现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应该即是这一团体的延续。上海佛教净业社初成立时设在爱文义路巡捕房对门64号,即原上海佛教居士林林址。后因入社居士增多,原有地方相对见狭,是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主人、净业社董事简玉阶兄弟将其常德路上的私人花园捐出,即今常德路觉园。觉园为近代上海佛教界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净业社还出版发行《净业月刊》,促进了近代佛教净土思想的传播。

除此以外,关絅之先生还与施省之、王一亭、黄涵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过上海佛教维持会,这是一个佛教居士护法团体。该会成立宗旨指明:凡关涉佛教重要事件,誓当尽力维护。民国年间,社会比较动荡,经常会出现一些有损佛教利益的事件。由于发起成立该会诸居士都是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名望者,所以维持会在维护佛教方面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关絅之先生与佛教因缘还有:1929年曾任中国佛教会常委;1935年曾与圆瑛法师、屈映光居士等发起建立上海佛教公墓,等等。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关絅之还热心于佛教慈善事业。他积极参与收养流浪儿童,曾任上海佛教慈幼院院长;推动佛教界组织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慈联会)下设的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组织援救八一三难民事务。

上海佛教慈幼院由上海佛教会创办于1933年,院址大场宝莲寺。当时世道荒乱,民不聊生,许多孤儿流落街头,佛教界决定建院收养,兼施教育,使之免为饿殍,更或能成有用之材。因关絅之一贯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所以被推为慈幼院院长。他任院长后,因人多屋小,又添建新屋,扩大了慈幼院规模。

1936年,上海各公益慈善团体成立联合救灾会,从事募集衣物款项等赈济救灾活动。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爆发,***社会局派驻慈联会的人员慌了手脚,置大批难民不顾,一跑了之。于是上海佛教界以屈映光、黄涵之、关絅之、赵补初等人,联合各界人士,决定在慈联会下设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从事救济和安置难民的事务。委员会紧紧依靠广大市民以及文艺、教育、工商等各界人士,从事难民救济工作,先后设立了50多个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数十万。

1942年,关絅之先生因病去世,其临终遗嘱中说:我如不讳,务望全家长幼,勉抑悲哀,并邀请净业社、居士林道友来塌前念佛助道,眷属亦须参加念佛,同送往生,以结净缘。较之哀悼哭泣,徒乱人心,受惠多矣。其于西方往生之愿,殷殷切切,於此也可见其与佛教因缘之深厚。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