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眼六通
五眼
有肉眼 有天眼 有慧眼 有法眼 有佛眼
1、肉眼:肉身所有之眼,此眼由四大种所造,具眼根、色境、扶根尘及眼识。《瑜伽师地论》卷十四云: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
2、天眼:天界有情所有之眼,此眼仍具眼根、色境、扶根尘及眼识。《瑜伽师地论》卷十四云:二者,天眼:能照显露,有障无障,有见诸色。(此天眼与天眼通有别。)
3、慧眼:一切贤圣或有学或无学所见部分或圆满诸法实相之眼,是名慧眼。《瑜伽师地论》卷十四云:三者、慧眼: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所有诸法。
4、法眼:谓诸佛菩萨以智慧力,遍观一切众生的根机,方便善巧,把一切诸法本不可言说分别、只有假相、而无实体的真实道理,假借语言文字,如理如量为众生宣讲,从而起到大悲救世,觉悟群生的目的,是名法眼。《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云:言法眼者,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
5、佛眼:谓即前四眼之总合,但主要指圆满的法眼和慧眼,是名佛眼。因为佛陀具有圆满的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属实相智,此智境界,清净离言,绝诸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慧眼。后得智亦可称为方便智,此智境界,善巧分别,对机说法,决众疑网,令各获得法乐受用,也就是法眼。佛眼恰是二智并用,二眼圆融。此时见有而不著有,见空而不著空,不取不舍,通用无碍,远离二边,契符中道,是名佛眼。
名五眼 见所见 皆无限
如上五眼,佛陀全有,菩萨无有佛眼(菩萨虽具有真俗圆融、行于中道的智慧,但未圆成佛果,故不名佛眼);小乘只具有肉、天、慧三眼(小乘智慧仅能通达我空真如,虽有慧眼,而不圆满);色界众生有天眼,而无有肉眼(色界众生已离饮食、男女二欲,其身通体透明,虽亦有眼,但与欲界众生肉眼有别,故说唯有天眼而无肉眼);欲界中六欲天的众生,既有肉眼,又有天眼(位居天界,故言此眼名曰天眼;但是六欲天众生既有饮食之欲,又有男女之欲,其身粗重,精血骨肉俱有,虽是化生有情,但所具之眼与人趣有情无多大差异,故言亦有肉眼);人趣、畜生等有情,当然则只有一般的肉眼了。凡具此五眼者,能见无限,所见圆满,故言:见所见,皆无限。
天眼通 天耳通 他心通 宿命通
神境通 漏尽通 凡与圣 各不同
诸佛不仅有上面的五眼,而且还有圆满的六通。
1、天眼通:此通能见远近、大小、胜劣、粗细、明暗、圣凡、生死、有情与无情等的一切色相。声闻天眼能见小千世界,独觉天眼能见中千世界,初地菩萨天眼能见百个大千世界,上地菩萨由于智慧增胜,天眼所见则过百个大千世界,如来天眼所见圆满,无有限量。
2、天耳通:此通能闻三界五趣一切众生的苦乐等声及世间一切种种声音。《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谓佛菩萨以净天耳,能于种种天声、人声、圣声、非圣声、大声、小声、辩声、非辩声、化声、非化声、远声、近声,悉皆能闻。
3、他心通:于三界五趣一切众生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嗔痴心、离贪嗔痴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脱心、不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通。
4、神境通:此通能引十八变及三化。十八变者:(1)振动: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于房舍、村邑、田园、国土、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乃至无量大千世界,悉皆振动。(2)炽然:依定自在,遍诸身分出种种火焰,或青、或黄、或赤、或白,无不自在。(3)遍满:遍满光明,随量大小,乃至无量世界悉皆充满。(4)显示:依定自在,随其所化一切有情皆能显示身土影像。(5)转变:依定自在,独凭心力,任意转变一切境界。如转变高山为平地,转变土石为金银,转变风火为地水,或转地水为风火,随胜解力,皆得成办。(6)往来:于山石墙壁乃至上下十方,自在往来,无有滞碍。(7)卷:于一房舍、国土,广说乃至大千世界,卷缩如一微尘。(8)舒:于一微尘或一刹那,舒放广大,而能成为三千大千世界及无量劫。(9)一切色像皆入身中:依定自在,以种种现前大众及诸村邑、大地、山林,内己身中,广说乃至以一切大千世界内己身中。(10)所往同类:诸佛菩萨欲度某界某趣众生,依定自在力,而入彼界彼趣,化现同类之身形,广作利他饶益之佛事。(11)显:为度众生,于大众前或现身形,或化色境,说法利导,摄受饶益。(12)隐:随定愿力,于大众前,缘尽而去,隐没身形。(13)所作自在:诸佛菩萨于一切有情饶益事中,身心、意业,自在而转。谓往来所行,言语所说,心意所思,无不自在。(14)伏他神通:谓大神通降伏小神通。如声闻能伏外道五通,独觉能伏声闻神通,菩萨能伏独觉神通,如来能伏菩萨神通,是名伏他神通。(15)施辩:于诸有情辩才穷尽时,能施辩才,令无穷尽。(16)施念:谓诸有情心无正念时,能施正念,令离邪念。(17)施乐:于诸有情心无乐时,能施安乐,令离忧苦。(18)放大光明:诸佛菩萨身放光明遍十方界,菩萨蒙光,咸来集会;八部蒙光,咸来护法;天、人蒙光,皆能觉悟;恶趣蒙光,能息诸苦。是谓放大光明。
三化者:(1)化身:诸佛菩萨依定愿力,常于三界五趣,或现千丈大身,或现丈六金身,或现随类化身,或现纯净庄严他受用身,对诸众生,有学无学进行摄受化导。如观世音菩萨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以比丘身或居士身而得度者,即现比丘身或居士身而为说法,广说如彼《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此正《契经》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是为化身。(2)化语:诸佛菩萨依定愿力,能于异类众生,随机开导,或以人语、或以天语、或苦切语、或柔顺语,方便善巧,以微妙音,于十方界,演说正法。此正经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云: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为化语。(3)化境:诸佛菩萨依定愿力,于诸境界,或染或净,或胜或劣,随心化现。如《维摩诘经》中佛陀以足趾按地,顿时娑婆世界,变为莲花净土。又如将五百长者子各各所现宝盖合为一盖,而此宝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如来于自净土中说法度生,尽于宝盖中现。是为化境。
如上十八变,三化,是为神境通所摄诸内容。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云何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
5、宿命通:此通能知过去往劫自他所作所受之事。《杂集论》说此通能随忆念过去名字种族等的种种差别事。《集异门论》卷十五云:云何宿住智证通?答:能引忆念过去无量诸宿住事,谓或一生,乃至广说。
6、漏尽通:漏谓流漏,由烦恼造业,由业感果,生死无尽,故名为漏。三乘圣者,烦恼及业,皆已蠲除,生死流转,亦已穷尽,不受世间,后有果报,故名漏尽。诸佛菩萨如实了知自他诸漏已尽未尽,亦能如实了知自他能得漏尽方便及非方便,更能如实了知自他漏尽得有增上慢及离增上慢,是名漏尽通。《杂集论》卷十四云:漏尽通者: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漏尽智者: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及诸漏尽。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满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云:一切诸漏所有随眠,无余永断,逮得能治胜无漏心,胜无漏慧;是其最胜增上心摄、增上慧摄。由漏尽故,说明无漏心慧解脱。即此心慧二种解脱,于最后有,说名内证第六神通。广说如彼。
如上六通,无学三乘共有,有学三乘无漏尽通。世间外道、鬼神、天仙,除漏尽通外,也可获得其他五通。不过三乘有学无学所获得的诸通与外道鬼神所获得的诸通,前者依无漏定慧所发,属圣通,后者依有漏邪定邪慧所发,属凡通。是为凡圣诸通的差别。
学佛之人,应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以智、行、悲、愿为指南,努力学修,务须以断除障缚为业用,以求证菩提涅槃为旨归,切不可舍本逐末,专求神通。目犍连虽神通第一,晚年入涅槃时,业力现前,而被裸体外道活活打死。古德云: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诸有智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