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六道之畜生道_畜生道是什么_什么样的人会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投生畜生道?
畜生道是什么?
畜生道,六道之一,又作傍生,为傍行之生类之意。畜生有被人收养之义,比如猪、狗、鸡、猫等;而傍生则是泛指生长在大自然中的一切大小动物,如空中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龙乃至遍布于海、陆、空的一切涓飞蠕动、微细生命等,都属于傍生的范畴。
畜生道种类繁多,差别不等,《正法念处经》说有四十亿种,《楼炭经》说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约有三类,一鱼,二鸟,三兽。此三类中各有无数种。畜生道就其出生,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1)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天,例如牛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2)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例如鹅鸟孔雀,依壳孵生。(3)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例如蛤虫飞蛾,藉湿秽暖气而生。(4)化生者身在天道,如龙等,无而忽有,唯依业力,变化而生。若论寿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经千百岁而后死者,千差万别;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悬殊不等。
畜牲的特征为愚痴,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是凭本能生存、享乐。畜生道造业是跟随本能,没有特别强烈的贪嗔动机,非极重业。但是一旦失去人身,闻法因缘难遇,善根难种,想要离开恶道异常艰难。经论上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也有佛菩萨化身为动物,度化畜生道的众生。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珍惜暇满,广发大心。
我们都知道,傍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愚痴,有情成为傍生的最大原因也在于这个痴字。众生的烦恼,归纳起来主要有贪、嗔、痴三类。众生都具备了这三种类型的烦恼,但是细分又有贪嗔痴偏多偏少的不同,比如有的众生贪心很重,有的众生则嗔心较强,而有的众生却是愚痴偏多。由于众生烦恼习气不一样,因此所感来的因缘果报也都不同。
一般情况,贪心太重的众生,由于不舍得布施甚至贪图他人利益,这类人死后多数在饿鬼道中感受饥饿;嗔心重的众生,因为嗔火太大而时常伤害他人,死后多堕地狱道受苦;太愚痴的众生,他们稀里糊涂、事理颠倒,死后多数感在畜生道中受愚痴报。畜生不会像人那样有思维、有决策和有理想,也不懂得善恶好坏,它们与人的最大区别是愚痴。
什么样的人投生畜生道?
过去生在人道造了中品的十恶业,会直接堕落畜生道。一身行恶,二口行恶,三意行恶,四从贪而起诸恶,五从嗔起诸恶行,六从痴起诸恶行,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行于邪淫。亦或多生业熟而忽牵其报,他今生没有造作,他过去生有这个业,突然间临终起现行。从地狱中出来酬偿余报。从饿鬼中来。从饿鬼道受完以后来到畜生道酬偿他的罪业。
堕落畜生的另外一种原因,是为还债而来。有些人因为前生借人钱物不还或是非理侵损他人财物,业缘成熟时一定要还,偿还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就是投生为畜生到债主家中当牛做马、为猪作狗,给对方卖力卖命,以此偿还前生宿债。生存畜生道中的有情,有时是从地狱受报结束,地狱出来还有一种余报,就是沦为畜生。
如果一个众生,沉湎于五欲六尘,喜欢结党营私,贪多眷属,贪得无厌;在对人方面,不讲道理,蛮横;对事情的处理不公正;看到别人的财物或偷或抢;行动当中不讲正义;只贪图自己的利益;对那些贫穷孤苦之人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借人家的债不还;动辄就是或骂或打,动作粗暴;跟人家做买卖,常常也是自己得多的,坑蒙拐骗;公然地抢东西;在家里不孝顺父母,在单位上不忠于上司;知见上不信因果,不信三宝的存在;做那些非礼、非道德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一些人就是在造作畜生的恶因,他下一辈子就会到畜生道里面去。畜生道里面也有种类的差别,有犯罪轻一点的,有重一点的,也有一些有福德的,也有一些没有福德的。
畜生道能投胎到人道吗?
真正能够修行的,主要是人道众生。除此以外,天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都很难修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障碍。天道是因为太快乐而想不到修行,地狱道是因为太痛苦而无法修行,畜生道因为太愚痴而没有能力修行。唯人道有苦有乐,能引发离苦得乐的希求,并且人有理性也有能力不断探寻真理。那么,畜生道的众生就永远是畜生吗?非也。畜生道的众生也是果报生,果报一旦偿还,就会随着往昔业力继续流转六道,当它们转生到人道之时,就有机会修行了。(摘自济群法师)
相关文章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 肖云儒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竹林精舍发表重要演说
- 太虚大师: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
- 太虚大师: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
- 最可贵的是什么?
- 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 黄念祖:净土是以什么因缘而引起的
- 印光大师佛教问题问答集 上
- 佛教入塔仪轨步骤
-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才是真布施
- 达摩祖师:农历十月初五是什么日子?恭迎达摩祖师圣诞!
- 佛教禅定可缓解病痛
- 佛教因果故事集三
- 阿弥陀佛与释迦摩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 陈永革:从慈悲到慈善——论佛教的财富观念及其慈善伦理
- 佛教居士:刘立夫:《弘明集》中因果报应论争述评
- 佛教居士:杨全: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 佛教居士:李明友:太虚大师的佛教观
- 香与佛教养生
- 佛教双手合十(合掌)的16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