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在孤寂中精进

时间 2024-04-12 10:11佛教寓言故事作者:棉花糖化成的猪

超然法师:在孤寂中精进

早晨起来,窗外纷飞着雪花,一朵朵悠然而落。

净洁的大地上,少了些匆匆往来的身影,这样的时节,显得宁静而孤寂。

难得的孤寂,透彻而鲜明。

最孤寂处,恰恰最是亲切。

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最亲切?

不是父母,不是妻子儿女,不是良师益友,不是荣誉和地位,不是技艺与爱好,不是非凡的事业,不是超群的能力,也不是money。

所以,当禅宗九祖伏驮密多尊者,遇到他的师父八祖佛陀难提尊者的时候,便这样问道:

“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

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佛陀难提尊者如是回答: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与法不相似;

若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当时,伏驮密多听到了这样的妙法,立即恭敬地五体投地,虔诚地进行礼拜。并跟随佛陀难提尊者出家了,后来也成为了传佛心印的祖师。

如是弟子,才能遇到如是师父。

如是师父,方能识得如是弟子。

很多学佛人,都想得到明师的指点。不知道有没有问过自己,自己是足以遇到明师的那块材料吗?

倘若与明师不期而遇的时候,我们当真能够认识并且珍惜吗?

纵然有幸遇到了明师,明师又该如何指点我们呢?

唐朝的时候,浙江永嘉有一位文喜禅师,在他还没有悟道以前,心里总觉得不安,总想着得到明师的指点。可善知识参了不少,就是没有遇到有缘的明师。于是,他就发虔诚心去朝拜五台山,希望能够得到文殊菩萨的指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

文喜禅师在五台山的金刚窟里,如愿见到了胜境,得到一位白发老人(后来知道是文殊菩萨所化现)的指点,几番寒暄过后,文喜禅师一定要求老人说法,老人赠了一首偈语就隐去了。偈曰:

“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文喜禅师回来细一想,哦,原来文殊菩萨也没说什么妙法,就是让我专心修行啊!那我就老老实实在这“一念净心”上用功吧。

许多年以后,已经悟道了的文喜禅师,在某个寺院里一边做饭,一边修行。

有一天,当禅师蒸饭的时候,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出现在了腾腾的蒸汽里面,格外地相好庄严。文喜禅师却没有丝毫的惊讶,他抡起饭勺,毫不客气地打了过去,边打边说道:

“嘿嘿,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朝拜五台山的时候,文喜禅师是“外求有相佛,与法不相似”;

到了抡勺打文殊的时候,文喜禅师已经是“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了。

对于一位彻底了悟心性的禅师来说,无论出现多么了不起的境界,也难以动摇他安住于本然心性,也难以扰动他洞察万相如幻的大空性智慧。

谁和我们最亲近?

除了心性还有谁呢!

可是,心性是寂然无形的。在万相纷杂当中,心性因为它的无形无相而孤寂。犹如虚空一般,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

心性又是历历分明的,雪花的漫天飞舞,大地的空旷苍茫,乃至于一切纷杂万相,无不彰显了心性的历历分明。

心性因为孤寂而卓然不群,历万境而纤尘不染。

心性因为明了而坦然自在,经尘劫而亘古不移。

在人们奔忙于辞旧迎新,赠来送去的时候,真正的禅修者无需那些勤奋造作的修行,甚至无需那些念念不绝的闻思。

他们只是任由心性孤寂着它本然的明了。

——在孤寂中精进。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