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法师:“侯耀文遗产案”引发的亲情思考
“侯耀文遗产案”引发的亲情思考
心律法师
近日,僵持了三年多的侯耀文遗产案终于有了结果,侯耀华与侄女在和解协议书上签字,双方握手言和,并就侯耀文遗产处理等问题达成一致。
当金钱遭遇亲情,侄女与伯父对簿公堂,走上法庭的原被告本是血脉相连的至亲,这种至亲关系本该是最真最久的,却以这种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之间的亲情呢?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论对方贫穷富有,善良丑恶,她本来是因为血缘关系而存在,扩展开来却泛指亲属之间的相互感情。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一丝不经意间的牵挂、惦记,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拥有的本能反应,原始能力。 “舐犊情深”、“乌鸦反哺”,多少动物间的表现让我们慨叹亲情的伟大;“血浓于水”、 “骨肉相连”,让亲人们即使远隔千里,也能体会到亲情的深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但亲情,也是需要彼此精心呵护的,需要相互间的宽容与理解。有时候一家人也许会吵架,但因为有亲情的存在,吵过以后,我们依然是一家人。
在我们一直赞颂的亲情、友情、爱情这 “三情”之中,亲情居首,也最真。如果说友情和爱情还有所选择的话,亲情则在你出生之初就已经确定,父母不可以选择子女,子女也同样无法选择父母,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看《东周列国志》,其他情节记不得了,却惟独记住了一句话:丈夫死了,可以再找一个;子女死了,可以再生;但父母死了,就再也没有了。
亲情在“三情”之中居首位,也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及其独具风韵的情愫。
有的朋友认为佛家是不讲亲情的,特别是“出家人”,上不能奉养双亲,下不能抚养子女等等,并因此认定佛教是否定个人亲情的。
这是对佛的误解。仅举一例就可说明,我在博文“盂兰盆节话佛家的孝慈”中也曾经提到,《佛说盂兰盆经》是宣扬佛教孝慈思想的经典之一,它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同被称作是佛教的“孝经”,它主要体现“上报四恩,下济三途”的佛教孝慈精神,这种孝慈观念不同于一般世俗所谓的孝道,而是应观世间“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把行孝视为做人的一种本能,人人皆应尽心行孝,把世俗之孝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是为佛家的“大孝”。
净空法师在一次开示中讲到:最难放下的就是亲情,真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首先要把亲情淡化。但淡化并不是不孝父母,而是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真正落实,落实又不执著,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普度众生,给世间人做好的榜样;内心清清净净,一尘不染,这才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出世法跟世间法是一体的。
心律开示:心境清明,毋贪毋痴,视众生为亲人,把世俗的亲情升华到佛家的慈悲,是为“大亲情”.
相关文章
- 胡晓光: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 世界上最浓烈的亲情
- 心律法师:学会放下的潇洒
- 贪淫好色之罪已是极重,引发他人邪淫其罪更重
- 英最新研究称:饮食变化引发人类心理疾病
- 追问及思考:在无量光明与风中残烛之间选择
- 从《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引发的学佛感悟
- 从“网红”“网黑”中引发的学佛思考
- 《千与千寻》之思考: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初心
- 《葬花吟》引发的联想:佛陀住世渡群生,莫做黛玉收花骨
- 放生:关于佛门放生的思考
-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亲情反目为哪般
- 贪之源——超市小塑料袋引发的思考
- 大年三十的团聚宴,让亲情更久远
- “假名媛事件”引发的追问:幸福靠什么获得?
- 长期吃咸菜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思考的力量
- 懂得换个角度思考
- 一碗面了解的亲情
- 思考今天的他,我是这样修无常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