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袈裟和僧衣的种类

时间 2023-07-03 13:16佛教法器作者:盘古二哥

三、服装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粪扫衣、金缕衣、缦衣)

袈裟是梵语,这两个字原本是kas!a^ya,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虔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著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磨诃僧祇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网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磨诃僧祇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冕、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在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裹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点称为三衣。现在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著国式的裤袄,并未著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裂方法,据磨诃僧祇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纽,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著,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著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著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著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传统规制。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现在的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趋浮华;著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含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著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冶皇帝赞叹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更新于:2023-07-03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