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玄奘留学印度15年(629-644年),旅途往返两年,先后共计17年,行程5万多里,历经西域、中亚和南亚大小110个国家(多为城邦小国)所闻所履28国,连同附述的12国,共150个国家(据《大唐西域记》一书所记)。可算是踏遍青山人未老,追求卓越始罢休。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伟大的地理学家和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五印度各国的历史文化、山脉河川、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宗教信仰,了如指掌,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三点值得推介。
一是对印度国名汉语译名的定位。众所周知,中印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从丝绸之路开始,两国之间的人流、物流和车流(马帮)不绝。国人对印度的称谓,因时因地而异,极不统一。为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详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又说: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所以印度国名的译定始于唐朝玄奘。由于在吠陀时代古印度就存在着种姓制度,且地位至高无上惟婆罗门种姓。因此,取其这一特征,玄奘也称印度为婆罗门国焉。印度国名还得名于今印巴两国境内的一条大河,中国古称信度河或辛头河,玄奘定名后,改称印度河(Indus)。
二是对印度(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地貌特征的沟勒和界定。玄奘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古印度疆域按其方隅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块。并用四句话16个字对印度的地理特征作了概述。他说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这一界定与今日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基本相符。须知,在当时缺少现代科学测绘仪器的条件下,仅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将我国一个伟大邻邦的自然特征用三言两语、十分形象地就勾勒了出来,这个创举非常了不起。然而,在玄奘访印800多年后,于1492年,西方一位大名鼎鼎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却把它当成印度。并把当地土著称做印度人(Indian),后人为避免混淆,把生活在美洲的土著(Indian)译成印第安人,而在亚洲的Indian译为印度人。而印度人则喜欢用英文Hindus一词来表述。哥伦布的这个历史性错误,至今成为话柄。可见我国古代留学生的智商丝毫不比洋人差。
三是让西方国家重新发现和认识东方印度文明的价值。19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整个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如何管理这个被征服的国家和了解她的历史文化,当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称英语派;一派称东方派。前一派主张在印度实行英国式的管理和推广英语教育来改造印度传统社会,培养一批符合英国需求的管理阶层;另一派则赞成保留和发掘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两派争执不已,后来英语派占了上风,在印度开始大力推广英语教育,输入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价值。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探索和挖掘印度文化的底蕴。19世纪中叶英国一些考古学家,如坎宁安(1814-1893年)等人就是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陆陆续续发掘出诸如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石窟和那烂陀寺遗址和古迹,从而使这些代表和象征佛教文化的圣地、遗迹和石窟得以重见天日。这不能不归功于玄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章
- 玄奘精神 第82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5)
- 达摩祖师:伍先林: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 玄奘精神 第69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6)
- 玄奘精神 第74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4)
- 玄奘精神 第27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6)
- 玄奘精神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 《唯有香如故》国内首部讲述中华香道精神的纪录片
- 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 第九章 玄奘的唯识比量
- 丝路上的精神跋涉
- 荆三隆:继承玄奘精神 促进中印友谊
- 程云仲:佛道禅心是我要传达的精神信仰
- 张文良:玄奘与弥勒净土信仰
- 尢智表:佛教科学观 五、佛教的积极精神
- 内修外行的茶道精神
- 一行禅师:精神的富足来自独处
- 净土法门法语: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
-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二章 形骸与精神之归一 身心不二论
- 佛教故事:康熙峨眉求长生普贤妙语骂贪官
-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高僧真仪
-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真佛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