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要经书简介
主要佛经
俗话说,佛学浩如烟海。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三藏十二部各种显密经典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在此,仅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于三藏中的经藏部分,选择显密二十三部重要佛经简介如下。
阿含经
阿含,意为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基本内容在第一次结集时已经被确定,约公元前一世纪时写成文字,为早期佛经的汇集。阿含经由众多小经组成,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善恶报应、营生处世、伦理准则、王法政道及佛陀与其弟子之言行等。亦含有布施、忍辱、济度众生等内容。北传汉译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
四十二章经
相传为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1卷。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包括四十二篇短小经文。说善恶因果、人生苦恼、离欲绝爱、布施、持戒、禅定、四沙门果等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为佛教入门之书。该经言简意赅,流传较广。
法句经
古印度法救撰,三国时吴国竺将炎和支谦译。2卷。法句,意为真理的语言。该经系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而分类编成。内容广泛涉及佛教教义的各方面,深入浅出,富于哲理。在古印度被作为初学佛法的入门读物。为南传佛教徒的必读书。
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严,即以莲花庄严、严饰之意,喻佛果之万德圆满。此经为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有三个汉译本:(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60卷,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2)唐实叉难陀译本,80卷,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3)唐般若译本,40卷,称“四十华严”,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或《入法界品》。 三种译本中,以新译华严流传最广。此经以九会说法组合而成,称释迦牟尼初成佛后,在菩提场、普光明殿、帝释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等处说法,入三昧,显现神变,于海印定中显现佛果地无量无碍、庄严无比的境界。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境界,被大乘佛教推为经中的圆满顿教,有“经中之王”之称。 又,《普贤行愿品》原为“四十华严”的标题,后专指其中的最后一卷。说菩萨所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或《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该经称佛对须菩提说诸法无相,菩萨应以无所住心,修布施等六度及一切善法,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并极言持诵解说此经的功德。在北传佛教界流传甚广,被禅宗奉为根本经典。有多种异译本。
心经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1卷,共260字。“心”,喻核心、精要。《心经》被认为是般若经典的提要与精华。该经称观自在菩萨为舍利子(舍利弗)说五蕴皆空,观诸法实相,以无所得而证无上菩提。此经言简意赅,在佛教界广为传诵。有多种异译本。
阿弥陀经
亦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该经称佛向舍利弗等说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经在北传佛教界流传甚广,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一起,为净土宗三经之一。有多种异译本。
无量寿经
亦称《大无量寿经》、《大经》。三国时魏国康僧铠译。2卷。该经称佛向阿难等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愿成就极乐净土以接引念佛众生往生。经中还描述了极乐净土的清净庄严及往生条件、往生品级等。流传颇广,异译本甚多。近代夏莲居会集五种译本,合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观无量寿经
亦称《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观经》等。南朝时宋国畺良耶舍译。1卷。该经称佛为韦提希等说修三福、十六种观想而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流传颇广。
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7卷。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为古来流传最广之经。妙法,意为所说之法微妙无上;莲华,比喻经典之洁净完美。该经称佛自说其出世说法的本怀在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说三乘终归于一佛乘,一切众生凡于佛法结缘者皆可成佛,佛常住不灭,观世音等菩萨有利益济度众生的功德等。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身济度众生,寻声救苦,无感不应,持诵者甚为广泛。
维摩诘经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略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又名《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该经称维摩诘(意译净名)是佛在世时毗舍离城通达大乘菩萨道的一名富有居士,经中通过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人的问答、议论,贬斥小乘,弘扬大乘入世而出世的菩萨精神,阐述了维摩诘所证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树立了一个在家菩萨的典型。为禅宗常用经典之一。有多种异译本。
大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600卷。般若波罗蜜多,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为大乘般若系经典之集大成者,为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的三分之一,占般若系经典的四分之三。 该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才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该经宣说以无所得为方便,以大悲为本,修行菩萨六度、十二禅、三十七道品等普度众生、庄严国土的大乘思想,并以般若一法通贯三乘道乃至密乘道。
解深密经
唐玄奘译。5卷。为法相唯识宗所依之根本经典。该经论述了真如、八识、三自性、禅观、菩萨道六度及修行阶位、佛果境界等大乘深奥义理。有多种异译本。
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楞严经》等。唐般剌蜜帝译。10卷。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皆言其境界之高深广大。该经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缘、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此经是一部开示修禅、二十五圆通、五蕴魔事等禅法要义的经典,是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朝时宋国求那跋陀罗译。4卷。楞伽为山名,据传在斯里兰卡;阿跋多罗为入;经题意即“佛陀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经中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大乘理论,以如来藏统一空有,宣说万法唯心。该经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思想,系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也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为早期禅宗用来印心的经典。
圆觉经
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或《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1卷。该经称佛为文殊、弥勒等菩萨说众生本来成佛、圆觉清净,破除迷妄便得开悟。为禅宗常用经典之一。
大般涅盘经
又做《大涅盘经》、《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该经称释迦牟尼临涅盘前,宣说如来常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等教义,对大乘义理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流传颇广。
大宝积经
又作《宝积经》。唐菩提流志等译。120卷。分49会(部),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有多种异译本。宝积,即积聚法宝之意。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其中,第四十三会《普明菩萨会》是《大宝积经》中最为原始的部分,狭义的《宝积经》即指这一会。又如,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即是《文殊般若经》的异译本,第四十八会《胜鬘夫人会》,即是《胜鬘经》的异译本,等等。虽然全经的每一会各有特色,但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
地藏菩萨本愿经
略称《地藏本愿经》。唐实叉难陀译。2卷。该经称佛于忉利天宫为母摩耶夫人说法,说地藏菩萨宿世弘誓因缘,以佛灭后众生付托地藏菩萨救度,赞叹礼拜称念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并广说地狱苦况、善恶业果,强调读诵此经可获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此经在中国佛教界传诵较广。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等。唐玄奘译。1卷。该经说东方药师佛因地发十二大愿救拔众生疾苦,摄引众生往生净土,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征,并具有密教性质。有多种异译本。
大日经
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经》、《大日经》等。唐善无畏与一行合译。7卷。该经称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在金刚法界宫宣说真言秘密法门,开示众生本有净菩提心的本觉曼荼罗,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为中心,说三密相应,修有相、无相二种瑜伽,悟入净菩提心之道。为密宗胎藏界法的主经。
金刚顶经
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亦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大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真实摄经》、《金刚顶经》等。唐不空译。3卷。所谓“金刚顶”,即诸经中最高之意。该经阐述秘密曼荼罗的义理和修持仪轨,开示密宗行者怎样通过禅定(瑜伽)修行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为密宗金刚界法的主经。
苏悉地经
亦称《苏悉地羯罗经》、《妙成就作业经》、《苏悉地经》等。唐输波迦罗译。3卷。“苏悉地”,意译作妙成就。该经讲五部真言,持咒的处所、友伴、戒行及燃灯献食供养、作法等方法仪式。该经系以阐释金刚、胎藏“两部不二”为旨趣之经,与《大日经》、《金刚顶经》同为密宗三部大经之一。
相关文章
- 这个国家佛教盛行,对中国人很热情,不杀生,供奉乌鸦为神鸟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 肖云儒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竹林精舍发表重要演说
- 太虚大师: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
- 太虚大师: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
- 印光大师佛教问题问答集 上
- 佛教入塔仪轨步骤
- 佛教禅定可缓解病痛
- 佛教因果故事集三
- 陈永革:从慈悲到慈善——论佛教的财富观念及其慈善伦理
- 佛教居士:刘立夫:《弘明集》中因果报应论争述评
- 佛教居士:杨全: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 佛教居士:李明友:太虚大师的佛教观
- 香与佛教养生
- 佛教双手合十(合掌)的16种意义
- 赵朴初: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姚卫群:佛教中的“性空”与“识有”观念
- 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 姚卫群: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
- 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从佛教观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