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佛教中的苦修与苦秀大有区别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相应的修行因缘各异,各有不同的修持方法。比如有人示现富贵修行,也有清贫苦修,有历经千辛万苦渐悟,也有某个机缘下顿悟。
现在修行的条件改善了很多,当我们享受福报时,不要忘记佛史上那些修苦行的祖师们如密勒日巴尊者、普钦法师等,他们的苦行可以说感天动地。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就有一位修苦行而大成就的老人,堪为当今修行人的楷模。
一、一个只做好事却不求回报的大好人
李相臣住成都大邑县,以前有个最艰苦的年代叫做低标准年代,大家几乎吃不饱,很可怜。
当时生产队上发放救济粮,问李相臣家里需要多少粮?他马上一口拒绝说,我们家里已经有粮了,现在还能维持。
结果粮就没有给他,谁知他的妻子听到后又吵又骂,就拉大队***去他们家看,结果家里只有两斤半米。
***就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子讲话呢?他说,哎呀,没有办法,这么多人没有吃的。我吞不进去啊,要照顾到所有人啊。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他了不起。
更令人敬佩的是,当年修金洞子水库,他的一个朋友裴银章家里拖了两个娃,弄得很可怜,寡瘦的他每个月要给裴银章家十来斤米。
后来裴银章就不要他的米,还问,你到底贪污的哪里的粮食?李相臣说,我不是贪污,你必须要。
最后裴银章没有办法,就亲自到水库去打听,大家都说这个李大爷生活惨得很,他吃稀饭加青菜根,不晓得他米都拿到哪里去了。
他这种舍己利人的境界相当了不起。
二、宁可不成就,都不吃众生肉的行者
李相臣吃常素,吃饭时大家说你可以吃点肉,不然你身体不好。他说,我往昔之中业力甚重,不敢吃肉。如果说我为了学法,为了了生脱死就可以把众生的生命置之度外,可以随便吃它们肉的话,我宁愿不了生脱死,宁愿去堕地狱,我不能伤害众生。我为了打着我学法解脱的目的去伤害众生,我就简直不是一个行者。
后来他得到灌顶,主修四臂观音,感召力甚至可以与密勒日巴祖师并驾齐驱。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明白法性真如的境界。因缘成熟后,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给他讲般若真谛,教他“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不到十分钟,他突然哈哈大笑说:“我彻底明白了般若的境界……”接着他把般若的真谛用另一种语言讲给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听,讲得非常之好。这一切都是靠修行的境界换得。
后来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传给他《解脱大手印》中的法“未音禅”,李相臣突飞猛进,断然功力大涨,感召诸佛菩萨,得三洲感应。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才是真正的行者,他真正在修苦行,说神通有神通,说道德有道德,众人都推他为长德,人人赞叹。
三、 苦修不是“苦秀”,百衲衣不是装饰品
与李相臣相反的是,在当今北方某寺院,也有一位以“苦修”著称的M和尚。他生病了,请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看病,医生很奇怪,这个号称过午不食的吃素法师怎么会得了“富贵病”呢?
M和尚就对这位医生大发牢骚:“为什么?你们西医和中医都是骗人的,我的病很多人看了,都没有效果!现在连我几个徒弟得了绝症你们也看不好,可见医生都是骗子 ……”
这位医生听了之后,立即意味深长说道:“那说明你没有遇到真正医学传承、有真本事的医生,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几千年,中医治好了多少不治之症啊……”
一段说辞之下,M和尚哑口无言。看完病后,M和尚请医生外出吃饭。刚出门,附近的善男信女们突然看到他出来了,一下子全跪倒在地,这个阵势把见多识广的医生都吓一跳,谁知法师根本就不瞧他们一眼,坐上豪华越野车扬长而去。
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M和尚就是穿“百纳衣”,持守不捉金钱戒的苦修法师。于是笔者不禁要问这位法师,你号称不设功德箱,没有金钱铜臭味的寺院,为什么主持的寺院修得极尽豪华,这难道是海市蜃楼吗?这不需要数以亿计的金钱吗?
当身穿“百衲衣”的法师带人行足千里时,人们看出那些件百衲衣僧袍所耗费的人工远远超过于一件常规的衣服,那是一针一线刻意缝出来的。这位法师穿着所谓的百衲衣,坐在寺院价值不菲的豪华红木龙椅上,讲着言语颠倒的邪法时,不知造了多少黑业!例如他曾经公开宣讲“十方如来都现出家人相”,这句话严重违背了佛陀的教言。佛陀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行庄严,是应众生的因缘而化现不同的形象,以便度化众生。当然一个现“出家人相”的他为什么这么讲呢?意味深长啊……
从以上截然不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法的修行从来不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只有真修实行才是修行人的本质;否则百衲衣就变成了披着佛教的外衣,那些所谓的苦修就变成了“苦秀”。因此任何修行人都应该“依法不依人”,绝不能被某些法师的表相迷惑,大家不要看到所谓的“苦修”法师就顶礼膜拜,要依《解脱大手印》中的128条来鉴别师资,远离邪师骗子,拜清净戒行乃至有圣证量的上师,才不会辜负这暇满人身,才有解脱的良机。
撰稿:东山
编辑:南风知我意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相关文章
-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 肖云儒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竹林精舍发表重要演说
- 太虚大师: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
- 太虚大师: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
- 印光大师佛教问题问答集 上
- 佛教入塔仪轨步骤
- 佛教禅定可缓解病痛
- 佛教因果故事集三
- 陈永革:从慈悲到慈善——论佛教的财富观念及其慈善伦理
- 佛教居士:刘立夫:《弘明集》中因果报应论争述评
- 佛教居士:杨全:佛学基本问题的五个辨析
- 佛教居士:李明友:太虚大师的佛教观
- 香与佛教养生
- 佛教双手合十(合掌)的16种意义
- 赵朴初: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姚卫群:佛教中的“性空”与“识有”观念
- 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
- 姚卫群: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
- 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从佛教观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 陈星桥:略论佛教的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