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译文

时间 2024-04-08 11:03藏传佛教作者:檑莹

  《大乘起信论》译文

  马 鸣 菩 萨 造

  梁 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明 憨山德清禅师 直解

  中华习教沙门 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大乘起信论》白话(一)

  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

  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

  其身业殊胜于色法安闲无碍,

  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

  那无边无际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无量妙性功德之如来藏!

  还有那些如实修行的贤圣僧!

  为了利益有缘众生而造此论,

  令其去除困惑舍弃邪见执着;

  并提议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

  佛陀正觉的种子将赓续流传。

  总论:有一个窍门,能够赞助众生提议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人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第一、人缘分

  首先讲说第一人缘分。

  问:因为什么样的人缘,要造这部论呢?

  回答说:造这部论的人缘有八种,哪八种呢?第一、人缘总相。就是为了让有缘众生,能够远离一切苦,获得究竟的安泰。而不是为了追求人世间的名闻利养,以及恭敬的缘故。

  第二、是为懂得释如来教法傍边的根本教义,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准确的理解,而不会发生错谬的缘故。

  第三、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在大乘教法傍边能够成就菩萨初住以上位次,获得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四、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微少的众生,经由过程进修发心和各类修行,逐渐成熟信心的缘故。

  第五、是为了那些恶业众生而开示方便窍门,让他们经由过程礼佛懊悔等方法,而消除罪恶业障;从而保护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逐渐远离愚痴和我慢,出离邪见之网的缘故。

  第六、是为了开示修习止观窍门,以便对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过失的缘故。

  第七、是为了开示专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方便窍门,以便那些怯弱众生,能够往生到净土傍边见佛闻法,获得决定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八、是为了开示大乘教法的殊胜利益,劝导众生勤奋修行的缘故。

  有以上这些人缘,所以要造这部论。

  问:上述这些法义,在佛经傍边都已经具备,何需要从新讲说呢?

  回答说:佛陀经教傍边,虽然已经具有这些法义;但因为众生的根机和修行的力量,各自不合,接收和悟解法义的人缘也千差万别。比如,如来在世的时刻,众生的根机猛利,如来作为说法之人,其身口意三业也极为殊胜。所以,世尊圆满的法音,一经演说,各类众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悟解。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造论了。

  在如来灭度今后,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广学多闻,从而获得悟解;

  也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经由过程少量的听闻经教,就可以获得广大的悟解;

  或者有的众生,聪明的根器比较缓慢,需要借助于具体广博的论著,才能够获得悟解;

  还有一些众生,因为广大的经论,文字内容太多而烦恼,心中愿望经由过程修持少量的文字,而包含多半法义,最终杀青悟解。

  鉴于上述人缘,这一部论,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概括如来广大深妙教法傍边无量无边法义的缘故而作。为了最后一类众生的缘故,应当讲说此论。

  第二、立义分

  前文讲说人缘分完毕,持续讲说立义分,树立大乘正义。

  所谓大乘,从总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那两个方面呢?第一是法;第二是法义。

  这里所说的法,其实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心。这个心已经包括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依附于这个心,才能够显示大乘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的真如相,就显示了大乘之体;这个心的生灭人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本具的体、相、用三大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法义,共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体大,就是说一切万法平等具有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差其余缘故。

  第二、相大,就是说如来藏傍边,圆满具备无量无边自性功德的缘故。

  第三、用大,这个大乘心法,能够生起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善因果的缘故;它也是一切诸佛在本来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缘故;甚至于一切菩萨,都是乘坐这个大乘心法到达如来究竟圆满果地的缘故。

  第三、解释分

  前文讲说立义分完毕,持续讲说解释分,解释大乘法义。

  解释大乘法义分为三个方面。那三个方面呢?第一、显示正义;第二、对治邪执;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第一、显示正义

  所谓的显示正义,在这一个大乘心法傍边,可以分为两种窍门。哪两种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它们分别能够总括包涵一切万法。个中的含义是什么呢?因为这两个窍门,没有办法相分离的缘故。

  一、心真如门

  所谓的心真如门,也就是一法界大总相窍门体。就是说心性从来不曾产生,也永远不会灭亡。一切看似缤纷复杂的各类事物,只是因为心中的妄想念头才显示出了差别;假使能够离开妄想念头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境界的样子。是以,一切万法,从根本上来说,远离说话文字之相;远离虚假名字之相;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其本质究竟平等;其本性没有涓滴生灭变异;其本源没有办法被破坏。一切的一切,全都只是一心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说话文字之相,远离名字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说话文字,以及名字,都没有任何真实的内容。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法只是跟着妄想念头而显现,其本性是了弗成得的。

  (问:假使说话名字相和心念分别相都远离的话,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没有任何边幅。

  (问:既然已经远离名字相,为什么还会有真如这个名字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乃是说话文字的极致。只是借用文字,来除去对于文字的执着罢了,它也没有什么确定的名字相。

  (问:既然远离了名字和说话之相,这个真如还可以远离吗?)

  答:这个真如之体没有什么可远离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的缘故。

  (问:是不是一切虚假说话名字都远离了今后,只确立真如这一个法呢?)

  答:真如也没有什么好确立的。因为一切法都和真如同体,没有任何差别。要知道,一切万法,超越了说话文字,也超越了心念分别,所以叫做真如。

  问:假使像您所说,真如超越了说话文字和心念分其余话。一切修行的众生们,应当如何随顺这样的法义,从而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假使修行的人,能够知道一切万法,虽然可以方便言说;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说的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法。虽然可以因为一切法而生起念头,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没有什么可念的法。这就叫做随顺的方法。像这样随顺修行,一旦行到心体离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别的,这个一心真如傍边,按照说话文字的分别表述,含有两个方面的法义。哪两个方面呢?(一)如实空。因为一切妄念染法如实空的缘故,所以能够显现出究竟实相。(二)如实不空。因为真如自体不生不灭,本来就圆满具备各种无漏解脱自性功德的缘故。

  (一)如实空

  所谓的如实空,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一心与一切虚妄污染之法,从来就不响应的缘故。也就是说,真如一心从根本上远离一切法之间的差别之相,因为根本就没有虚妄心念的缘故。

  应当知道,这个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非有相,非无相;也不是亦有相,亦无相。它远离有无四句的执着。

  这个真如自性,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非一相,非异相;也不是亦一相,亦异相。它也远离一异四句的执着。

  甚至于总说如实空的法义: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有虚妄生灭心的缘故,在念念分别傍边,与真如一心不响应,所以叫做如实空。假使远离了虚妄生灭心今后,在究竟实相傍边,就没有什么可以空的了。

  (二)如实不空

  所谓的如实不空,前文已经显发出了空而无妄的真如法体;这个真如法体,当体就是真如一心。这个真如一心,它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且,本有的清净妙法在个中圆满具足,所以叫做如实不空。然则,在这个不空傍边,也没有什么有相的真实之法可以获得;因为心体离念的境界弗成思议,只有亲自证得,才能与真如一心响应的缘故。

  二、心生灭门

  所谓的心生灭门,依附于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心念(譬如波涛依附于海水而有)。虽然有了生灭心念,并不会破坏不生不灭的心体。这时,所谓的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名字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含义,能够包涵一切法,也能够生起一切法。哪两种含义呢?(一)觉义;(二)不觉义。

  (一)觉义

  所谓的觉义,就是指在念头平息之际,本来离念的心体得以显现。那个远离念头生灭相的本来心体,它平等于虚空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于是,全部法界显现为没有任何差别和对立的一味真心,这就是如来的平等法身。因为这个平等法身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觉悟,称之为本觉。

  为什么呢?这个本觉的名字和含义,是相对于始觉来说的。而这个始觉,所觉悟的就是本觉,实质是一样的。所谓的始觉,相对于心体离念的本觉来说,一切众生都在无明妄念傍边,所以有了众生的不觉;从不觉傍边修行,一旦心体离念,就叫做始觉。再进一步,把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究竟觉;而尚未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非究竟觉。

  个中的事理是什么呢?就比如通俗凡夫,发觉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恶念,能够停止后面的恶念,让它不再持续生起来。这虽然也叫做觉,但其实照样不觉。

  对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发心住以上的三贤位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察从分别念到执着念的变更;所以在他们的念头傍边,没有了执着取舍的变异之相。因为已经舍离了较粗的分别执着心念的缘故,叫做相似觉。

  对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能够觉贴心念傍边的分别和对立;所以,他们的念头已经没有了沾染境界的住着之相。因为已经远离了分别心,这种较粗心念的缘故,叫做随分觉。

  对于菩萨地的尽头,十地后心的菩萨来说,他们的三昧观行已经深入到了极点。最后一念观照,与无念心体响应,就会觉悟到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于是,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最初的妄动。因为已经远离了心中最微细心念的缘故,他们完全照见了无念心性;一味真心现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动;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究竟觉。

  是以,在佛经傍边说过,假使有众生能够观察无念之心的话,就是在趋向于佛陀的聪明了。

  别的,当心念生起来的时刻,并没有一个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说能够觉知念头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无念境界,无念之心就是究竟觉。是以,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觉悟。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一向念念相续,从来也不曾离开生灭的念头,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假使能够得入无念境界的话,就会觉贴心念傍边的生、住、异、灭四相。因为无念真心平等不变异的缘故,所以根本就没有始觉和本觉的差异。因为生、住、异、灭四相,在无念真心傍边同时而有;假如离开无念心体的话,这四相就都没有了自力的自体,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缘故。

  别的,在修行的过程傍边,跟着修行者的心逐渐转染还净,本觉向内熏习,就会生起两种功德相。这两种功德相都以本觉为体,所以与本觉不会分离。哪两种功德相呢?一是智净相;二是不思议业相。

  所谓的智净相,就是指依附于真如由内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内的熏修之力;依附于这两种力量修行,一旦见到真如一心,就称为如实修行。此时,修行者证入初地。从初地持续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证量已经异常精深,就会知足破除阿赖耶识傍边根本无明的要求。于是,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的阿赖耶识,就会被摧毁;同时,细微的心念相续生起之相,也会被祛除。这时,就会完全显现法身,本来的聪明觉性纯净现前。

  个中的事理是什么呢?因为一切心识的生灭相续之相,都是无明。而无明傍边的这些生灭念,都是依附于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无明心相,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本觉心性。究其本源来说,无明心相是弗成破坏的;就其生灭念来说,无明心相并非弗成破坏。这就如同大海里面的海水一样,海水因为风而有波动,水波之相与风动之相是无法分开的。然而,水的本性并不是波动,假如风停了,水的波动就会逐渐祛除。然则,水的潮湿之性却不会被破坏。同样的事理,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为无明风吹的缘故,才会有生灭念的动相。清净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它们也无法完全分开。然而,清净心的本性并不是生灭妄动,假如无明祛除了,生灭相续的念头就会祛除。然则,本来的聪明觉性却不会被破坏。

  所谓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依附于前面所说的智净相,就能够显现出一切殊胜奥妙弗成思议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诸佛无量功德之相,它常住于聪明觉性傍边,没有穷尽的时刻。随顺着一切众生根机的不合,而自然发生响应,显现出各种不思议的感应,使众生获得各类利益。

  别的,关于本觉的体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本觉体相与无限包涵的虚空平等无二;也似乎一面没有边际的纯净的镜子那样,能够普遍显现一切。

  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如实空镜。就是说本觉体性,本来就远离一切生灭心念,以及生灭心念所显现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没有任何法可以显现。本来湛然寂灭,了无对待,不是任何觉照法义的缘故。

  第二、因熏习镜。就是说本觉体性如实不空。一切世间的各种境界,都在个中显现。本觉体性与所现的一切境界,没有内外和进出的差别。境界不现的时刻,并没有落空什么;境界显现的时刻,也不会破坏本觉体性。本觉与所现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为所谓的一切法,就是本觉真实体性的缘故。别的,一切生灭染污之法,都不能够污染本觉体性。本觉聪明之体如如不动,它圆满具备一切无漏功德,能够向内熏习众生,作为众生觉悟之因的缘故。

  第三、法出离镜。就是说这个如实不空的本觉体性,逐渐向内熏习,最终将使修行者,得以出离烦恼障(烦恼碍)和所知障(智碍);并且远离阿赖耶识傍边,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的和合之相。于是,就会显现出本有的纯净和光明的缘故。

  第四、缘熏习镜。就是说一切圣者,依附于前文的法出离镜的缘故,本觉体性自然能够遍照一切众生的心;让他们提议修行,增长善根,甚至于随念示现各种利益的缘故。

  (二)不觉义

  (问:本来觉性既然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遍布虚空,圆满觉照一切。为什么还会有不觉呢?)

  答:所谓的不觉义,是指一切众生,没有能够如实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纯是真如一心的缘故,溘然心动,而生起了念头。实际上,念头并没有自力的自相,它无法离开本觉一心。就似乎迷路的人,因为对偏向的错认,才会迷路;假使离开了偏向的错认,就不会迷路了。众生也是这样,因为对觉性的认知,所以才会迷惑不觉;假使离开了觉性的认知,就没有不觉了。

  (问:怎么知道不觉本来就是真觉呢?)

  答:因为众生有不觉的妄想心的缘故,因为妄想分别而能够著名解义,所以,如来为众生讲说并指导本有的真觉之性。众生经由过程修行,假如离开了不觉的妄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本来的真如一心。此时,不仅没有了不觉,也没有真觉的自力自相可以表述了。

上一页

1

2 3 4

《大乘起信论》白话(二)

  别的,因为不觉的缘故,就会生起三种心念细相,与那个不觉之心响应而无法分离。

  哪三种呢?第一、无明业相。因为不觉的缘故,所以会有心念发动,把它叫做业。而觉悟真如一心的时刻,心是不动的。心念一旦发动,就会有各类苦,因为果和因是分不开的缘故。

  第二、能见相。因为依附于心动的缘故,所以有了能见之心相。心假如不动,就不会有能见之心。

  第三、境界相。因为依附于能见之心的缘故,所以显现出了虚妄的境界。假如离开能见之心,就没有境界相了。

  因为有了前面的境界相作为助缘的缘故,就会持续生起六种较粗的心念。那六种呢?第一、智相。依附于所现的境界,心中起了分别念,所以,就会对境界产生爱或者不爱的缘故。

  第二、相续相。依附于前面的智相,就会持续生起苦、乐感触感染的念头。这个觉贴心一向地生起念头,因为它与境界之间的响应,而持续赓续的缘故。

  第三、执取相。依附于前面的相续相,以境界为助缘,持续生起攀缘念头。并且逗留在苦、乐境界傍边,心中生起了执着的缘故。

  第四、计名字相。依附于前面虚妄的执取相,而进一步分别虚假的说话名字相的缘故。

  第五、起业相。依附于前面的计名字相,对于名字产生了深深的执着。于是发动身业和口业,来保护这种执着,造下了各种业的缘故。

  第六、业系苦相。因为前面造了业,就会循着因果而受到业报。被业报所束缚,不得安闲的缘故。

  应当知道,无明(也就是最初的不觉)能够生起一切死活轮回的染污之法。因为一切染污之法,都是不觉之相的缘故。

  (三)觉与不觉相关义

  别的,觉和不觉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相。那两种相呢?一是同相;二是异相。

  所谓的同相,就好比各类各样的陶器和瓦器,它们都有合营的微观组成(都是泥土烧制的)。同样,一切无漏清净法,与无明染污法,甚至于各种的幻化业力所显现的一切境界,都合营具有真如本性,都是真如一心的显相而已。

  是以,在佛经傍边,依附于这个合营具有真如本性的法义,而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常住于法身傍边,本来就已经进入了涅槃。诸佛的无上菩提妙法,没有什么可修行之相,也没有什么可成就之相。从根本上来说,毕竟无所得。

  (问:众生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见不到他们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众生是佛,是从真如法性来说的,真如法性傍边毕竟没有色相可见。

  (问:既然真如法性没有色相可见,为什么已经成就的佛陀,却会有各种报身和化身的色相呢?)

  答:诸佛之所以有色相可见,只是跟着一切众生心中,无明染污的业力幻化而显现的。并不是说在本觉不空之性傍边真实而有的,因为本觉聪明之相是没有相可见的缘故。

  (四)心生灭人缘

  别的,关于心的生灭人缘,就是说一切众生都依附于心、意、意识而流转的缘故。个中的事理是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心)的缘故,所以说有无明,从不觉而有心动(无明业相),陆续生起能见(能见相)、能现(境界相)、能分别境界(智相),最终,分别念相续赓续地生起(相续相),使死活轮回得以持续。所以把它叫做意。

  这个意,又由五种具体的名字组成。哪五种呢?第一、叫做业识。就是指因为无明的力量,而不觉真如一心,所以溘然心动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傍边的无明业识。说明从最初心的生相开始,都属于意)。

  第二、叫做转识。依附于前面的动心,所以有了能见相的缘故(即前文三细傍边的能见相。说明能够转真如聪明而成为虚妄见的,也是意)。

  第三、叫做现识。就是说跟着前面转识傍边的虚妄见,而能够现出一切境界,就如同明镜傍边能够现出色尘形相一样。现识也是这样的,随顺着色、声、香、味、触五尘,一旦相对应,就会显现,没有任何前后差别。因为在任何时刻,它都邑跟着尘缘而任运显现,老是在尘缘面前的缘故,所以叫做现识(即前文三细傍边的境界相)。

  第四、叫做智识。就是说在前面现识的基本上,能够分别染污法和清净法的缘故,所以叫做智识(即前文六粗傍边的智相)。

  第五、叫做相续识。因为前面智识的分别念,与境界响应,念念攀缘而不间断的缘故,所以叫做相续识(即前文六粗傍边的相续相)。它能够在相续念傍边,住持以前无量世代的善业和恶业,使业种不会落空的缘故。它还能够使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善恶因果,以及或者苦,或者乐的业报得以成熟,并且涓滴不差地显现出来的缘故。它还能够让现在已经发生的工作,在心中溘然生起念头去攀缘;让未来的工作,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生起虚妄的设想和斟酌。是以,三界傍边的一切死活轮回境界,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都只是心念做作而产生的。假如离开了生灭心念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六尘境界。

  (问:既然生灭的是意,为什么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呢?)

  答:个中的事理在哪里呢?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从心现起的,都是依附于生灭妄念而产生的。所谓的分别一切法,其实就是在分别自己的心。这个分别心,没有办法见到真如一心,因为真如一心没有任何边幅可见。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境界,都是依附于众生的无明妄心,也就是相续生灭念,而得以成立和持续的。是以,一切万法都如同镜子傍边的影像一样(心的清楚明了如镜,妄念境界如像),没有实体可得,只是众生的虚妄心念罢了。因为心念一旦产生,那么各种法就会产生;心念一旦祛除,而归于无念真心的话,那么各种法就会随之祛除的缘故。

  别的,所谓的意识,就是指前辞意傍边的相续识,依附于一切凡夫,对于各类苦乐境界贪取和执着的逐渐加深,所以开始算计哪个是我,哪些是我所有的。以及各种虚妄的执着,使心念追跟着事物境界而赓续地攀缘,赓续地分别六尘境界,叫做意识。因为意识需要依附于五根分别贪取境界,所以也叫做分离识。又因为意识赓续地分别内外各种事相,所以又叫做分别事识。这个意识会跟着见、爱两种烦恼(即所知障和烦恼障),而赓续增长分别执着,并且起惑造业的缘故。

  依附于无明熏习真如一心,而生起的识心(阿赖耶识),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聪明所能觉悟的。是说依附于菩萨,从初信位,即信心住位,开始发心观察;假如证得法身(初地)的时刻,可以知道个中一部分。甚至于到了十地菩萨后心,也不能够完全知道阿赖耶识。只有究竟觉悟的佛陀能够全部清楚明了。

  (问:这个阿赖耶识为什么只有佛陀能够清楚明了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真如一心从无始以来,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而同时具有无明。因为被无明所染污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染污之心(成为阿赖耶识)。虽然有了染污之心,而真如一心是常恒不变的(个中境界异常微细)。是以,个中的妙义只有佛陀能够知晓。

  (问:既然说有了染心,为什么又说常恒不变呢?)

  答:因为真如一心的心性,从来并且永远都是无念的(就是说心性不曾受到念头的影响),所以叫做不变。

  (问:既然说心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了无明呢?)

  答:因为心不能够安住于真如一相(一法界)的缘故,心中自己与自己不响应,就会溘然心动而生起念头,叫做无明。

  生灭染污之心(染心)有六种,哪六种呢?第一、执响应染(即六粗傍边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依附于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解脱,以及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能够远离的缘故。(相当于第六意识的见惑和思惑。)

  第二、赓续响应染(即六粗傍边的相续相)。依附于十信位菩萨后心,入初住位时,开始修学;直到十回向位,逐渐能够远离。证入初地欢乐地(也叫净心地)时,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三、分别智响应染(即六粗傍边的智相)。依附于二地离垢地(也叫具戒地)的菩萨,能够逐渐远离;直到七地远行地(也叫无相方便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

  第四、现色不响应染(即三细傍边的境界相)。依附于第八地不动地(也叫色安闲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五、能见心不响应染(即三细傍边的能见相)。依附于第九地善慧地(也叫心安闲地)的菩萨,能够远离的缘故。

  第六、根本业不响应染(即三细傍边的无明业相)。依附于十地菩萨,入等觉位后心,证入如来果地时,能够完全远离的缘故。

  所谓的不清楚明了一法界(即无明,也就是心不能够安于真如一相)的含义,就是从初发心住的菩萨,开始观察修学,逐渐断除。证入初地欢乐地(净心地)时,部分远离。甚至于直到如来圆满果地,能够究竟远离的缘故。(是以,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佛陀,也称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

  前文所说的响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王和心所已经分开,是以心法与心所念法已经不合了。然则,当它们所缘外境有染净差其余时刻,心所法会跟着心王一同攀缘染净境界,它们的相缘相是一致的。所以叫做响应染。

  前文所说的不响应染,它的含义,指的是心不觉一法界,但还没有生起觉知分别念头。是以心王和心所尚未分开,还没有心外的境界可以攀缘。在一心傍边,没有分别变异。因为没有合营攀缘境界的相缘相的缘故,叫做不响应染。

  还有,所谓染心的含义,它也叫做烦恼障(烦恼碍),因为它能够障碍真如一心、空性平等智(根本智)的缘故。所谓无明的含义,它也叫做所知障(智碍),因为它能够障碍世间自然业智(妙有分别智,即后得智)的缘故。

  (问:无明细,染心粗;似乎应当无明障碍根本智,而染心障碍自然业智才对,为什么反过来了呢?)

  答:事理在哪里呢?因为依附于上述六种染心的缘故,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并且进一步生起了虚妄执著心,去贪取境界。这样就违背了真如平等本性的缘故,所以,障碍根本智。因为一切法常住于寂静本性傍边,本来没有起灭的动相。正因为无明不觉的缘故,才有了心念妄动,从而违背了一切法的寂灭本性,所以不能够随顺对于世间一切境界各种了知的聪明。是以,障碍了自然业智。

  (五)分别生灭相

  别的,在前文的六种染心傍边,可以进行两种分别生灭相。哪两种呢?第一、粗染(指三种粗染心:执响应染、赓续响应染和分别智响应染),都有外境与心响应的缘故。第二、细染(指三种细染心:现色不响应染、能见心不响应染和根本业不响应染),心境尚未分离,还没有外境与心响应的缘故。

  还有,粗中之粗(指执响应染),是凡夫不觉的境界。粗中之细(指赓续响应染和分别智响应染),以及细中之粗(指现色不响应染和能见心不响应染),是菩萨所觉悟的境界。细中之细(指根本业不响应染),是佛陀所觉悟的境界。

  粗染和细染,这两种生灭心,都是依附于无明熏习而有的,就是说依因和依缘。所谓的依因,是指最初的不觉,而有无明妄动。所谓的依缘,是指对于虚妄境界的执着和攀缘。在修行的过程傍边,假如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话,虚妄境界之缘也就灭了。不觉妄动之因灭了的缘故,三种细染的不响应心就灭了;虚妄境界之缘灭了的缘故,三种粗染的响应心就灭了。

  问:假如响应心和不响应心全都灭了的话,心性聪明还能够相续赓续吗?假如能够相续赓续的话,为什么经中常说究竟寂灭呢?

  答:这里所说的灭,只是心念的生灭之相灭,并不是真如一心的心体灭。(心体不生不灭,所以说心性聪明相续赓续;心体远离一切生灭念,所以说究竟寂灭。)

  比如空中的风,依附于水而有了波动之相。假如水祛除了的话,那么风的形相就消失了,没有可以依附而显相的器械了。因为水是不灭的,所以风经由过程水波现出形相而相续赓续。只有风灭了今后,水波的动相才会随之祛除,但并不是水祛除了。众生的无明也是这样的,它依附于真如心体而不觉动念。假如真如心体灭了的话,那么众生就拒却了,无明也没有可以依附的地方了。正因为真如心体是不会祛除的,所以,跟着无明妄动,众生心中的生灭念得以相续赓续。只有无明痴惑祛除了今后,众生的生灭心念才会随之祛除,并不是心性聪明祛除了。

  (六)法熏习义

  别的,因为有四种法熏习义的缘故,所以染污法和清净法会相续生起,而不会拒却。那四种呢?第一、净法熏习,也叫做真如熏习;第二、一切染因熏习,也叫做无明熏习;第三、妄心熏习,也叫做业识熏习;第四、妄境界熏习,也就是六尘熏习。

  所谓的熏习义,就如同世间的衣服一样,本来没有香气;假如有人用香去感染的缘故,就有了香气。在这里也是一样。真如净法傍边,本来没有污染的生灭念;但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就有了生灭染心和六尘染相。在无明染法傍边,本来没有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但因为真如熏习无明染心的缘故,就有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用。

  怎么样熏习,而使染法赓续生起的呢?

  就是说依附于真如净法的缘故,而有了无明(即前文所说: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因为有了无明,作为染法生起之因的缘故,无明就会熏习真如。因为这种熏习的缘故,就有了妄心(阿赖耶识)。因为有了阿赖耶识妄心的缘故,就会进一步熏习资养无明(生起无明业相)。因为不清楚明了真如一心的缘故,就会不觉而生起念头(生起能见相),并显现出虚妄境界(生起境界相)。因为有了虚妄境界,作为染法进一步生起之助缘的缘故,此虚妄境界就会返熏业识妄心,使它产生分别念和虚妄执着(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陆续生起)。然后就会做作各种业行(起业相),并依业受报,遭遇各类各样的身心之苦(业系苦相)。

  前文所说的妄境界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增长念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傍边的智相和相续相得以增长,属于第七识:意);第二、增长取熏习(是指虚妄六尘境界,返熏业识妄心,使六粗傍边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得以增长,属于第六识:意识)。

  前文所说的妄心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业识根本熏习(是指业识妄心(第七识)资熏根本无明,使心不能够远离细微念,所以无法超越法执,而有变异死活

  之苦),能够容受阿罗汉、辟支佛和一切菩萨变异生灭之苦的缘故。第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是指第六意识资熏无明,使见、爱两种习惯增长,让心无法远离虚妄的六尘境界,而有分段死活之苦),能够容受一切凡夫业力死活之苦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无明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根本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就有了阿赖耶识妄心;持续资熏妄心,就有了业识),能够成就业识(第七识:意)的缘故。第二、所起见爱熏习(是指无明熏习真如,陆续生起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和相续识,并资熏出了见、爱习惯;跟着见、爱习惯的增长,而成就了第六识:分别事识),能够成就分别事识的缘故。

  这个阿赖耶识傍边,怎么样熏习,而使净法赓续生起的呢?

  就是说,因为本来有真如法的缘故,所以能够熏习无明。因为以真如熏习无明为人缘,而有力量的缘故,能够让阿赖耶识妄心厌离死活之苦,想要求得涅槃。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妄心有了厌离死活、求得涅槃之人缘的缘故,就会进一步资熏真如。

  于是,信任自己的本性就是真如净性(菩萨十信位);知道一切法都因心念妄动而显现,没有所对应的真实的六尘境界(菩萨十住位);所以,能够修行各种远离境界攀缘的窍门(菩萨十行和十回向位);因为已经如实知道,所对应的一切境界虚妄不实的缘故(菩萨初地),能够提议各种方便窍门(菩萨二地到九地);最终能够提议随顺法性的广大修行,而不执着于任何境界,不起任何虚妄念头,像这样修行,甚至于经由久远无量的劫数(菩萨十地)。真如熏习力充足的缘故,无明就会祛除。因为无明祛除了的缘故,心中就没有了相续生灭念(六粗祛除);因为没有生灭念的缘故,能见相和境界相也随之祛除了(三细祛除)。因为无明之因和境界之缘都祛除了的缘故,一切染心之相都灭尽无遗,叫做获得大般涅槃,自然成就了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圆满佛果)。

  在净熏傍边,妄心熏习义(指真如熏无明,所提议的离苦求涅槃之向道妄心,进一步返熏真如)也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分别事识熏习(指真如熏无明,提议了第六意识傍边的较粗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依附于一切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修行人等,所发道心属于第六意识,以分别心的缘故,厌离死活轮回之苦,心粗而力弱,所以逐渐趋向于无上正觉的缘故。第二、意熏习(指真如熏无明,提议了第七识意傍边的相续微细之道心,再来返熏真如)。就是指菩萨们,所发道心属于第七识,相续而英勇,是以能够迅速成就正觉涅槃的缘故。

  前文所说的真如熏习义,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真如自性的熏习);第二、用熏习(是指已证真如法身的菩萨,以真如法身熏习众生的妙用)。

  第一、所谓的自体相熏习。是指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本来具有真如无漏妙法(真如自体);本来具备不思议业用,以及显现一切境界的法性(真如妙用)。依附于这两种法义,真如自体就会经常熏习众生的无明妄心。因为真如本来具有这种力量的缘故,所以能够让众生厌离死活之苦(出离心),愿意求得涅槃妙果(菩提心)。并且信任自己的身心本来具有真如妙法,所以开始发心修行。

  问:假如是这样的话,一切众生都合营具有真如,就应当平等地受到真如的熏习。为什么会有信任和不信任,以及根机利钝、修行快慢等等,早年到后的无量差别呢?一切众生都应当同时知道,并且信任自己具有真如自性;同时开始勤奋修行各类方便窍门,平等证入涅槃妙果才对呀?

  答:众生所具有的真如一心是平等无二的,但同时也具有无量无边的无明染心。因为从无量劫以来,一切众生心中的无明习惯千差万别,所以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有厚薄不合的缘故(是以,就有了信任、不信任,根机利钝等差别)。别的,有跨越数以万计量那样多的上品烦恼(所知障,细微而难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合,而千差万别;还有无量的我见、爱染等下品烦恼(烦恼障,粗而轻易断),因为众生心中无明熏习真如的程度不合,而千差万别。就这样,一切烦恼,都依附于无明熏习真如而生起。跟着一切众生早年到后的修行过程,个中有无量的微细差别(所以修行成就的快慢也各自不合)。只有如来能够完全清楚明了的缘故。

  还有,在佛法傍边,既有因(正因佛性,即本有的真如一心),也有缘(缘因佛性,即善常识的助发之缘)。因和缘都具备了,才能够获得成就(开悟了因佛性)。就如同木头傍边具备着火的特点,是燃烧起火的正因;假如没有人知道木头能够燃烧,假如不采取适当的方法,而火能够自己出来烧掉木头,是弗成能的。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具有正因佛性(真如)的熏习之力,假如不碰到诸佛菩萨或者善常识等,以他们的劝导教化做为助缘,而能够自己断掉烦恼,自己证入涅槃妙果,是弗成能的。假如虽然有善常识外缘的劝导之力,而心内真如净法熏习力量还不敷的话,也是不能够彻底厌离死活轮回之苦,愿意求得涅槃妙果的。

  假如因和缘都充分具备的话,就是说自己心坎真如熏习无明有力量,又获得了诸佛菩萨等慈悲大愿所护念的缘故,就能够提议厌离死活苦海的出离心。同时信任有涅槃妙果,能够精进修行增长自己的善根。因为修行而使得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碰到诸佛菩萨亲自开示教诲,获得利益而心生欢乐,于是能够真正趋向于涅槃正觉之道。

  第二、所谓的用熏习。就是指法身大士以不思议业用,来从外向内熏习众生,作为赞助众生修行的外缘力量。这个外缘具有无量千差万其余含义,简略地说,有两种。哪两种呢?第一、差别缘;第二、平等缘。

  第一、所谓的差别缘。是指某个众生,依附于诸佛菩萨等善常识,从最初发心开始求道修行,直到最后成就佛果。在这个过程傍边,或者见到了菩萨而结缘,或者感念菩萨的恩义而获得利益。菩萨有时示现为众生的家属,父母亲人等(以慈爱摄受);有时示现为奴婢佣人等(以恭敬承事摄受);有时做为贴心同伙(以相知摄受);有时示现成为冤家(以仇怨摄受)。有时则提议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方便摄受众生。

  甚至于菩萨的一切所作所为,以各种无量的修行作为利益众生的外缘,都是菩萨心坎真如所提议的大悲熏习力量的显现。所以能够赞助众生增长解脱善根,假如有缘见到菩萨或者听到菩萨的事迹,都能够获得利益的缘故。

  这个差别缘又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近缘,使众生迅速得度的缘故。第二、远缘,众生久远今后才能够得度的缘故。近缘和远缘这两种缘,又分别具有两种缘。哪两种呢?第一、增长行缘(不信的众生让他生起信心,已经信任的众生让他增长信心);第二、受道缘(赞助根机成熟的众生进入三贤十地等位次)。

  第二、所谓的平等缘。是指一切诸佛菩萨,都以本来菩提大愿的缘故,愿意度化一切众生获得解脱。所以,其真如法身自然能够经常熏习一切众生,而不会舍弃任何人。因为诸佛菩萨已经证得,与一切众生同体的真如聪明力量的缘故;所以,随应着众生见到佛菩萨,或者听到佛菩萨名号等人缘,就会显现出利益众生的感化。然则,众生则需要依附于成就三昧正定,才能够平等地见到一切诸佛菩萨的缘故。

  在真如熏习傍边,自体相熏习和用熏习,又各自有两种情况。哪两种呢?第一、未响应。指的是一切凡夫、二乘修行人和初发心的菩萨们,是经由过程意(六粗傍边的智相和相续相,属于第七识意傍边的粗分)和意识(六粗傍边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属于第六意识)的熏习,依附于信心的力量,所以能够修行。尚未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真如自体还不能响应的缘故;尚未证得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与真如妙用还不能够响应的缘故。

  第二、已响应。指的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已经证得无分别心(真如三昧),与一切诸佛的真如智体和不思议妙用能够响应。是以,只是依附于法性本来的力量自然修行,根本没有了做作。自然能够资熏真如,以真如之力,灭除无明的缘故。

  别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染法的熏习不曾间断,到了成佛今后,就会彻底断除。净法的熏习则不会有断除的时刻,一向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净法恒常熏习无明妄心的缘故,染法就会跟着妄心的祛除而祛除。妄心祛除今后,真如法身就会显现。因为真如法身本来不生不灭的缘故,就会恒常起妙用熏习,所以净法不会有断除的时刻。

上一页 1

2

3 4

《大乘起信论》白话(三)

  (七)真如自体之体相用三大

  还有,所谓的真如自体和自相,是指从一切凡夫,以及声闻、缘觉,直到菩萨、诸佛,都合营具有的一法界大总相窍门体,也就是真如一心。它在圣位不会增加,在凡夫不会削减;不是以前所产生的,今后永远也不会祛除;是究竟恒常而不变异的。它从无始以来,在真如自性傍边本来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

  真如自体具有广大无边的聪明光明(法身周遍,本有光明)的缘故;

  能够遍照法界(照一切义理,遍一切事物)的缘故;

  能够真实地熟悉清楚明了一切(圆满觉心普照一切,远离虚妄的对待分别)的缘故;

  真如自性就是本来清净心(自性远离一切无明、迷惑、污染等等)的缘故;

  具有常(从以前到未来,没有变异)、乐(于一切境界得安闲)、我(经历一切死活更改,而如如不动)、净(经历九法界一切境界,而不会污染)四德的缘故;

  具有清凉(永离烦恼燥热)、不变(念头虽然有生灭,而真如心体不会变更)、安闲(一切业力无法束缚)等功德的缘故。

  因为真如自体,圆满具备这些超越数以万计量的,不会离开真如自体的,从未有过间断的,平等一味的,弗成思议的佛法功德的缘故;甚至于圆满具备,没有任何欠缺的缘故;所以叫做如来藏,也叫做如来法身。

  问:前文曾经说过,真如之体究竟平等,远离一切相(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等等)。为什么又说真如自体有这样多的功德呢?

  答:真如自体虽然确实具有这样的各种功德,但其本质并没有体和相的差别。而是等同一味,只是独一的真如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真如自体本来就没有分别,远离一切分别心和分别相,所所以平等无二的。

  那么,又因为什么事理,而可以说有这样多的功德差别相呢?因为依附于无明业识所提议的生灭念傍边,有无量染法差其余缘故;转染为净今后,方便对应地说,有无量的功德差别之相。

  这是什么事理呢?因为一切染法和净法本来就是一心而已。在真如自体傍边,本来没有念头和境界,因为溘然不清楚明了纯是真如一心,所以有了妄心。因为不觉一法界的缘故,心动而起念,显现出了各种境界,所以叫做无明。与此相反,心性本来如如不动,不曾起念,就是所谓的大聪明光明功德的缘故。假如心动而有了念头,生起了能见相,同时也就会有不见之相(不见真如平等之妙性)了;相反,心性本来远离能见所见,纯是一心清楚明了,就是遍照法界之功德的缘故。假如心有了动念,虽然似乎有了熟悉和清楚明了,但已经不是真正的熟悉与清楚明了了。能知和所知都没有其实的自性,所所以异常(有生有灭)、非乐(攀缘境界而不安闲)、非我(随念变迁)、非净(处处沾染境界)的。总之,动念之心傍边充满了烦恼燥热和无常变更,所以有各种的不安闲,甚至于具有跨越数以万计那样多的虚妄染污之法。相对于这些染污法来说,真如心性本来如如不动,就会有跨越数以万计那样多的各种清净功德之相得以显现。

  假如心有动而起念的话,就有了能见相和境界相;再进一步,以为当前有真实的境界可以去分别和攀缘,就反而会有所缺少(因为无量境界难以穷尽的缘故)。反过来,如上所说清净法的无量功德之相,本来就是一心;而且没有能念所念的分别,是以不会有所缺少,而是圆满具足,所以叫做法身和如来藏。

  别的,所谓的真如之用,是说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刻,经常提议广大的慈悲心,勤修六度万行,摄受教化一切众生。树立广大的菩萨誓愿,要完全度化全部众生界,使其获得解脱,也不局限于世间和劫数,而是穷尽于未来。因为对待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缘故,同时又不执着于实有众生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菩萨已经如实知道,一切众生以及自己,本来就是平等的真如一心,本性没有差异的缘故。

  因为有这样如实知的大方便智的缘故,能够除灭无明,显现出本有的真如法身(初地以上)。自然会有不思议业相的各种妙用,与真如法身平等地遍一切处,而且没有妙用之相可以证得(因为真如离相,妙用同样离相的缘故)。

  (问:为什么真如有不思议业用,却没有用相呢?既然没有用相,若何能够利益众生呢?)

  答: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就是法身智相之身(清净法身如同虚空,没有形相,净智圆满)。纯是第一义谛(法性本然之妙义,也叫胜义谛,远离生灭念,超越对待和次序递次的缘故),本来没有世俗谛(随生灭念而显现的一切人缘法)的境界,远离有为做作。只是随顺着众生各自不合的人缘,令众生在生灭心傍边或见或闻(如同千江有水千江月),而获得利益,所以叫做真如之妙用。

  这个真如之用分为两种。哪两种呢?第一、依附于分别事识,在凡夫和二乘人心中所显现的,叫做应身佛(即具备三十二相的应身如来)。因为凡夫和二乘,不知道一切境界相都是意傍边的转识所变现的,就会见到应身佛在心的外面,并且会执着于应身佛的各种肃静色相,进行分别,反而不能够完全清楚明了的缘故。

  第二、依附于根本业识,在诸位菩萨从初发心住,直到十地后心的过程傍边,于三昧心中所显现的,叫做报身佛。

  所现报身,其身具有无量的色法,每一色法傍边具有无量的形相,每一形相傍边具有无量的相好。佛身所住持的依报(外在情况和受用物)和果报(佛的身、口、意三业,也叫正报),也都具有无量的各种美好肃静,随应着菩萨三昧心而示现。本来没有边际,无法穷尽,远离分别生灭之相。随顺着应现的机缘,能够恒常住持(所以称为无量寿),不会被破坏,也不会缺失(因为法身不生不灭,所以圆满报身不毁不失,如影随形)。

  如上所说的一切功德,都因为菩萨广修六度等无漏妙行资熏真如,以及真如本觉的不思议内熏所成就的。因为圆满具备无量的安闲功德之相,所以叫做报身佛。

  而凡夫在生灭心傍边所见到的佛身,属于粗色法。随顺于六道众生不合的机缘,所见也各自不合(六道众生见佛,往往是自己的同类)。因为示现为各种不合种类众生相的缘故,受到身形所拘束,不是无量安闲的受乐之相,所以叫做应身佛。

  别的,初发心住等三贤位的菩萨,所见到的报身佛,是因为深信真如一心法的缘故,在三昧傍边见到报身佛的部分相好肃静。这些菩萨已经知道,报身佛的无量相好肃静,不属于生灭相,没有往来来往更改,超越于分别心念,只是依附于心体而显现,无法离开真如性体。然而,三贤位的菩萨,仍然会在自己心中进行分别,因为尚未证入法身位的缘故。假如菩萨证得初地净心地(欢乐地),所见到的报身佛就会奥妙无比,不思议业用显现,加倍殊胜。甚至于到了等觉菩萨后心,证入佛位时,最终能够见到究竟圆满的报身佛(等于菩萨所证妙果)。

  假如远离无明业识今后,就没有佛相可见了(真见法身)。因为诸佛法身就是真如一心妙体,远离生灭心念,所以没有彼此对待的色相境界和生灭相可见的缘故。

  问:假如诸佛法身远离于色相的话,为什么又能够显现色相呢?

  答:这个法身(真如一心)就是显色之体的缘故,是以能够随生灭念而现色。所以说从无始以来,色法与心法是无二无其余。因为色法的本性就是分别智的缘故,所以把色法体性本空(分别智不是实有的),无形无相,叫做聪明法身。因为分别智的本性就是色法(没有色法,就无从分别)的缘故,所以说法身遍满一切处。聪明法身与所现的色法,平等一体,不能分开。是以,法身跟着心念就能够示现遍满十方的无量世界、无量菩萨、无量圆满报身,以及无量的各种肃静(都是色法而已),各个千差万别。这一切都与法身平等一体,弗成分离,而又互相不会妨碍。这些不思议境界,不是识心分别能够了知的,因为是真如法身本有的安闲妙用的缘故(离分别念,证入法身,才能够了知)。

  (八)生灭门入真如门

  别的,显示从生灭门当下回入真如门的法义。

  就是说经由过程思维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傍边,无论是色法照样心法,以及六尘境界,毕竟不是念头可以企及的。因为真如一心没有形相的缘故,所以即使向十方去寻找,也毕竟是找不到的。如同有人迷失了偏向的缘故,把东算作了西,而方位其实不曾变更。一切众生也是如斯,因为无明而迷失了的缘故,把念头算作了真心,而心体其实不曾有任何动相(真心离念)。假如能够仔细观察,而知道心体本来就没有念头的话,就能够随顺无念心体,而回入真如门的缘故。

  第二、对治邪执

  所谓的对治邪执,是说一切邪见执着,都依附于我见的执着而有;假如离开了我见执着的话,就没有邪执了。这里所说的我见有两种,哪两种呢?一是人我见(此处特指教内初学大乘之人,执着于自己实有五蕴的主宰者);二是法我见(此处特指已经断除人我见的二乘人,仍然执着于五蕴等一切法实有体性)。

  一、人我见

  所谓的人我见,依附于一切凡夫来说,共有五种。哪五种呢?

  一、听闻佛经傍边这样说道:如来的法身,毕竟寂灭无形,就像虚空一样。因为不知道,这是为了破除凡夫菩萨执着(法身实有色相)的缘故,而方便说的;于是,以为虚空就是佛性。怎么样来对治呢?应当让他明白虚空相就是虚妄法,其体性是无所有,是不其实的。只是相对于色法来说,说有虚空,相对于色法的有来说,就见到了虚空的无,让修行者的心随之产生了分别色空的生灭心念。正因为一切色法,本来就是心,由生灭心念而显现,在心念以外,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色法。假如心外连色法都没有了的话,也就没有了虚空之相。就是说一切境界,只是因为心妄动而起念才有的,假如心离开了无明妄动的话,一切境界就会自然祛除。一切的一切,只是真如一心而已,真心没有不周遍的地方。这就是一切如来广大法性聪明的究竟含义,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

  二、听闻佛经傍边说道:世间的一切法,毕竟体性本空;甚至于一切涅槃真如之法,也是毕竟空;因为从无始以来自体本空,远离一切实有之相的缘故。因为不知道,这是为了破除凡夫,以为涅槃实有之执着的缘故,而方便说的;就以为真如涅槃的本性,只是断灭空而已。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明白,真如法身的自体不是空无所有的,而是圆满具备无量自性功德的缘故。

  三、听闻佛经傍边说道:如来藏不会有任何增减,个中具备一切不思议业用等各种功德妙法。因为不理解的缘故,就以为如来藏傍边,确实有色法和心法的各种自相和差别。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如来藏没有增减,是依附于真如自性的法义来说的;而具备一切功德妙法,则是对应于生灭念的各种示现,而说有各种功德差其余缘故。

  四、听闻佛经傍边说道:一切世间的死活染污之法,都是依附于如来藏而有的,甚至于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真如法身。因为不理解的缘故,认为如来藏自体傍边,确实具有一切世间死活染污之法。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只是具有跨越数以万计那样多的各种清净功德,这些清净功德与如来藏既不会分离,也不会断灭,都与真如自体无二无其余缘故。因为跨越数以万计那样多的烦恼染污之法,只是如来藏随应着生灭心念而显现出的虚妄存在,其本性毫无真实可言。从无量劫以来,烦恼染法从来不曾与如来藏响应的缘故。假如如来藏自体傍边确实有虚妄死活法的话,又能够使证入如来藏的修行人永远息灭妄想,根本是不能成立的。

  五、听闻佛经傍边说道:依附于如来藏的缘故,而有死活轮回;依附于如来藏的缘故,而证得究竟涅槃。因为不理解的缘故,认为众生界有开始的时刻;因为认定众生的死活轮回有开始的缘故,又认为如来所证得的涅槃,有停止的时刻,如来还会再作众生。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如来藏根本就没有开始的时刻,所以无明死活等相也不曾有开始的时刻(只是如来藏傍边的虚妄显现而已)。假如说在三界以外(就是涅槃傍边),还有众生的无明死活会开始的话,就是外道《大有经》所说的邪见,不是七佛所说的处死。而且如来藏根本不会有消失的时刻,因为诸佛所证得的涅槃,只是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响应而已,所以涅槃也永远不会有停止的时刻。

  二、法我见

  所谓的法我见,是说依附于二乘人根机缓慢的缘故(不能直接遭遇大乘空妙之法),如来只是为他们讲说了人无我的法义。因为所说的法义不究竟,所以二乘人执着于实有五阴生灭之法,是以而畏惧死活轮回,误认为实有涅槃可以证得。怎么样进行对治呢?应当知道,因为五阴生灭之法(纯是虚妄假相),其自性(等于真如一心)从来不生,也不会灭,本来就是究竟涅槃的缘故。

  别的,所谓的究竟远离邪见执着。应当知道,一切染法和净法,都是因为心念对待分别而有的,没有真实的自相可以讲说。是以,一切法(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从根本上来说,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既不是聪明,也不是心识;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毕竟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又要进行言语表达,应当知道,这是如来的善巧方便,只是假借言语表达,来引导众生罢了。个中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远离虚妄念头,而回归于真如一心。因为只要思念一切法,就会让心有了生灭,所以无法回入实相聪明的缘故。

  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所谓的发趣道相,是指一切诸佛所证入的觉悟之道;以及一切菩萨发心修行,所趋向的不合成就。

  简略地说来,菩萨发心有三种。哪三种呢?一、信成就发心(指众生修学大乘,十信位圆满,入菩萨初住位);二、解行发心(指十行位圆满,入菩萨十回向位);三、证发心(指初地以上的菩萨)。

  一、信成就发心

  所谓的信成就发心,是指依附于哪一类根机的人,修什么样的窍门,而获得信心成就,能够提议真实的信心呢?是指依附于所谓的不定聚众生(指信心不确定的凡夫)。

  这些众生因为具有真如和教法,两种善根熏习力量的缘故,信任死活业力和人缘果报,所以能够提议十善业的修行(人天善心),逐渐厌离死活轮回之苦(出离心),想要求证无上菩提的妙果(菩提心)。

  这些众生开始有了信心的缘故,当他们碰到诸佛出世的时刻,就会前往亲近、奉事和赡养。像这样逐渐修学增长信心,经由一万大劫阁下,信心已经基本成熟的缘故,诸佛菩萨就会教导他们提议真实的大乘信心。有的人,因为具有大悲心的缘故,能够自己提议真实信心;有的人,因为佛陀处死将要祛除,因为拥护佛法的缘故,能够自己提议真实信心。像这样获得信心成就,得以提议真实信心的人,就会进入正定聚(心常与真如响应,即菩萨初住位),在成佛之路上获得究竟不退(位不退,不会退入凡夫位中)。叫做常住于如来种性傍边(也叫做佛子),与正因佛性响应的缘故。

  假如有的众生自己善根微少,久远劫以来的烦恼习惯比较深挚。虽然也碰到了佛陀出世,也能够进行赡养,然而所提议的却是人天乘的信心种子,或者是二乘的信心种子。即使有提议大乘信心的,其信根则往往动摇不定,有时进步,有时退步。

  也有的众生已经赡养诸佛,尚未满一万大劫,在中心碰到了某种人缘,也可能会提议信心。所谓的见到佛陀肃静色相,而提议信心;或者因为忠诚赡养众僧,而提议信心;或者因为二乘修行者的教导,而提议信心;或者进修别人,而提议信心。像这些各种的发心,往往都不确定,一旦碰到困境人缘,就可能退失,而退入二乘人的发心境界。

  别的,所谓的信成就发心,发的是什么心呢?简略地说,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直心,就是经常正念真如一心之法的缘故。第二、深心,就是喜好修学一切各种善行的缘故。第三、大悲心,就是想要铲除一切众生无量众苦的缘故。

  问:前文说过,法界就是真如一心,诸佛法身没有二相。为什么不只是专念真如一心呢?何必还要修学一切善法呢?

  答:就好比一个大摩尼宝(如意宝,能够知足一切所求),它的体性光明而清净,同时也有一些矿物杂质。假如人们虽然常念它的清净本性,而不用各类方法进行打磨的话,毕竟也不会完全清净的。同样,众生本有的真如一心之法,它的体性本来空寂而清净,同时有无量的烦恼污染之法。假如修行人虽然常念真如自性,而不用各种方法进行熏修的话,也是不会真正证得清净本性的。因为烦恼习惯的污垢遍布一切法的缘故,所以要修行一切善行来进行对治。假如有人能够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就会回归、顺应于真如清净法的缘故。

  在信成就发心傍边,简略地说,修行方法有四种。那四种呢?第一、行根本方便(心中观行的根本方法)。就是说常观一切法的自性没有生灭,远离于妄想执着。这样就不会贪住死活轮回的假相。还要常观一切法都是人缘和合而显现,因业而感果,不会坏失,所以要提议大悲心,修行一切福德而摄受教化众生。这样就不会贪住涅槃的清净无为。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无所住而修行的缘故。

  第二、能止方便(停止恶心罪行)。就是说经常能够有忸捏心,勇于悔改自己的过失。这样就能够停止一切恶法罪行,不让它们增长。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远离各种过失而修行的缘故。

  第三、提议善根增长方便(信敬三宝,增长善根,求无上道)。就是说经常能够赡养礼拜佛法僧三宝,赞叹并且随喜三宝的各种功德,劝请诸佛菩萨以及善常识常转妙法之轮。因为敬爱、尊重三宝,心坎纯净仁厚的缘故,信心获得增长,于是能够提议真实大愿,肄业诸佛无上正觉之道。又因为佛法僧三宝功德力所护佑的缘故,能够消除各种业力习惯的障碍,成就不会退失的善根。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远离愚痴障碍而修行的缘故。

  第四、大愿平等方便(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就是说要提议广大愿力,愿望穷尽于未来,教化解脱一切众生。而没有任何众生被漏掉,都要赞助他们到达究竟解脱的无余涅槃。因为随顺于真如法性本来不会拒却的缘故,也因为随顺于法性广大无边,遍布一切众生,平等无二,没有彼此差别之念,究竟寂灭的缘故,而能够提议这样的平等大愿。

  菩萨提议这些深广愿心的缘故,就能够部分见到真如法身(入初住位)。因为见到法身的缘故,随应着菩萨的愿力,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成佛)来利益众生。就是所谓的一、从兜率天退(准备降生人世);二、入胎(入王宫,做王子);三、住胎;四、出胎(出生);五、削发;六、成道(成就正觉佛果);七、转*轮(运转妙法,利益众生);八、入涅槃。

  然而,这样的菩萨还不能够称为法身菩萨。因为他们以前无量生生世世以来,所积聚的有漏业力习惯还没有彻底断除。跟着这些菩萨示现在死活轮回傍边,就会有少量的苦相伴随。但也不会被业力所束缚(不合于凡夫),因为具有广大悲愿安闲之力(大愿与真如响应,所以具有安闲之力)的缘故。

  问:既然这些菩萨已经不合于业力凡夫,为什么在经教傍边说(在《本业经》傍边,说七住位以前的菩萨,有可能会退失,甚至腐化于恶道傍边),他们傍边也有退失并且腐化到三恶道傍边的呢?

  答:并不是真地会退失。这只是为了那些初学菩萨(初住位以上),尚未证入无为正位(初地,也有一种说法是指八地),却产生了懒惰懈怠而说的。让他们因为恐惧害怕,而英勇精进修行的缘故。

  别的,这样的菩萨一旦提议真实信心今后,就会远离各种怯懦退缩之心。再也不会畏惧退失菩提心,而腐化到二乘境界。假如据说自己需要经历无量无边数不清的劫数,勤奋修行各种难行的苦行,才能够证得正觉涅槃,也不会产生怯懦退缩之心。因为初住位的菩萨,已经能够完全信任和明白,一切法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涅槃的缘故。

上一页 1 2

3

4

《大乘起信论》白话(四)

  二、解行发心

  所谓的解行发心,应当知道,比信成就发心加倍殊胜。

  因为这些菩萨自从初信位以来,第一个阿僧祇(无量数)劫的修行,即将圆满的缘故,在真如一心法傍边,深达法性的慧解现前,对于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能够远离执着之相。

  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就没有吝啬贪婪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布施波罗密(波罗密译为到彼岸,到达真如实相之彼岸);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清净无染,本来就远离五欲过失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持戒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傍边,本来就没有强迫束缚,本来就远离嗔恨烦恼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忍辱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傍边,本来就没怀孕心自相,本来就远离懒惰懈怠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精进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本来就常在定中,法体本来没有狼藉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禅波罗密;因为深知真如法性之体本来光明,本来就远离愚痴无明的缘故,而随顺着修行般若(聪明)波罗密。

  三、证发心

  所谓的证发心,从菩萨初地净心地,直到等觉菩萨究竟之地,到底证得了什么境界呢?就是所谓的真如一心。因为相对于转识的缘故,把它叫做境界。而实际上,地上菩萨所证真如一心,没有任何境界,只是本来的真如性智而已,叫做法身。

  这些菩萨在一念之间,就能够到达遍布十方的无量世界。恭敬赡养诸位佛陀,劝请诸佛运转妙法之轮。只是为了经由过程教化劝导,而使众生获得利益,并不依附于任何说话文字。

  有的菩萨会示现出顿超诸地,而迅速成就无上正觉,这是为了教化鼓励怯懦怯弱众生的缘故;有的菩萨则宣说自己将在无量阿僧祇劫今后成佛,这是为了教化懈怠我慢众生的缘故。菩萨能够像这样示现无量无数的方便窍门,以及弗成思议的境界。而实际上,一切法身菩萨的种(本有真如为种)、性(慈悲平等为性)、根(自他两利,同成正觉为根)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菩萨的发心平等无二,所证真如法身平等无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超出的法了。因为一切菩萨都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圆满正觉佛果的缘故。只是随应着不合世界的不合众生人缘,跟着众生见闻的不合和根机、愿望、习惯等差别,所以菩萨示现的修行也就有了差别。

  (问:这些菩萨有这样了不起的功德,岂不就等同于佛了吗?)

  答:这些菩萨的发心傍边,仍然有三种微细的心相,所以不合于诸佛。哪三种呢?一、真心,远离分其余缘故;二、方便心,自然会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三、业识心,仍有微细生灭的缘故。

  还有,这些菩萨的修证功德圆满今后,就会在色界最高处的色究竟天,示现一切世间傍边最嵬峨的奥妙色身,成为圆满报身佛。所谓的以最后一念响应聪明回入真如一心,无始以来的无明当即灭尽,叫做一切种智。跟着圆满报身佛的成就,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显现于十方世界,应身无量(如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

  问:虚空没有边际的缘故,世界就没有边际;世界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就没有边际;众生没有边际的缘故,众生心念所行的不合境界就没有边际。像这样的无边境界,没有办法进行分别,难以知道,难以懂得。假如无明彻底断除了的话,就没有了分别心念。又怎么能够清楚明了一切众生的心念差别,而叫做一切种智呢?

  答:一切境界,本来就是真如一心而已,远离于分别念头(因为有分别念就不能到达真如一心,也无法真正清楚明了一切境界)。因为一切众生心念妄动而见到了境界,所以对于境界生起了分别。又因为生起了虚妄分别念的缘故,与真如法性不能响应,所以反而不能够真正清楚明了一切境界。因为诸佛如来已经远离于虚妄见和虚妄想,真如法身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佛心真实不虚的缘故,此心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法性。所以佛心自体自然能够显现并且清楚明了一切虚妄境界,具有广大聪明的妙用,以及无量无边的各种方便。随应着一切众生不合的根机与慧解,都自然能够为他们开示各种法义,是以叫做一切种智。

  又问:假如诸佛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能够普现一切处,而利益众生的话。那么,一切众生,假如见到佛身,假如看到佛陀的神变,假如听到佛陀说法,都将会获得利益。为什么世间人往往没有办法见到呢?

  答:因为诸佛如来的法身平等无二,本来遍满一切处,而且没有任何做作念头的缘故,把它叫做自然业用。只是随应于众生心而显现。所谓的众生心,就似乎镜子一样,假如镜子上面有了污垢,色法形象就无法显现了。同样,假如众生心中有了妄想污垢的话,佛陀法身就无法显现了。

  第四、修行信心分

  已经讲说解释分完毕,接着讲说修行信心分。

  这是对应于尚未入正定聚的众生(也就是善根微少的不定聚众生),所以要讲说修行信心的方法(以便赞助他们进入信成就发心)。

  什么样的信心呢?怎么样修行呢?简略地说,有四种信心。哪四种呢?

  一、信根本(信真如)。就是说乐于观察和想念真如妙法的缘故。

  二、信佛有无量功德(信佛宝)。经常想着能够亲近、赡养和恭敬佛陀,从而提议善根,发愿肄业如来一切智的缘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信法宝)。经常想着要修行六度等波罗密妙法的缘故。

  四、信僧能正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信僧宝)。经常乐于亲近菩萨乘的修行者,前往肄业如实修行之法的缘故。

  怎么样修行呢?修行有五种窍门,能够赞助众生成就前面四种信心。哪五种窍门呢?第一、施门(布施窍门);第二、戒门(持戒窍门);第三、忍门(忍辱窍门);第四、进门(精进窍门);第五、止观门(止观双修窍门)。

  第一、施门

  怎么样修行施门呢?假如见到一切前来乞讨、乞助的人,应当把自己所有的钱财物品,随自己的力量而布施给乞求者。为了舍弃自己的吝啬贪婪,为了让他人欢乐的缘故。假如见到众生碰到了灾害,被恐惧危险所强迫,就应当跟着自己的能力,而进行无畏布施(尽量赞助众生离开危险)。假如有众生前来肄业佛法,就应当跟着自己的理解能力(法义深广无边,只要随自己能力讲说就好,但不应当克意保留),方便地为众生讲说。不应当为了贪求名利赡养而说法,只应当想着自利利他,回向无上菩提的缘故。

  第二、戒门

  如何修行戒门呢?就是说不屠杀众生,不偷盗,不淫欲(这三种为身戒);不两舌(不搬弄长短),不恶口(不说脏话),不妄言(不说假话),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这四种为语戒);远离贪婪、嫉妒、欺骗、诡诈、谄曲(言不由衷)、嗔恚(忿恨)、邪见(这七种为意戒)。假如是削发人,为了降伏心中烦恼的缘故,还应当远离愦闹(混乱吵闹),经常在寂静的地方栖身。修习少欲、知足,以及梵衲等苦行。甚至对于微小的过失和犯戒之罪,都应当生起畏惧之心,怀有忸捏而悔改,弗成以轻视如来所制定的戒律。日常平凡应当重视威仪举止,以免他人讥嫌,为了不让众生因虚妄分别而产生罪恶的缘故。

  第三、忍门

  怎么样修行忍门呢?就是说应当谦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心中没有报仇的设法主意。还应当安然忍受利(获得好处)、衰(遭受损失)、毁(遭遇毁谤)、誉(获得荣誉),称(获得称赞)、讥(讽刺挖苦)、苦(处于困境)、乐(处于顺境)等境界的缘故。

  第四、进门

  如何修行进门呢?就是说对于一切善行,心中不松懈、不退缩。树立顽强的自愿,远离一切怯懦、畏缩之心。应当思维观察,自从以前久远劫以来,因为虚妄心而白白地遭遇了各类身心的巨大苦楚,没有任何意义。是以,应当勤奋修学各类功德之法,以便自利利他,能够迅速远离一切世间之苦。

  别的,假如人们虽然能够经由过程修行而增长信心,但因为从以前多生多世以来,有很多严重的罪行和恶业成为障碍的缘故,就会被一些邪魔鬼怪所扰乱;也有的人被世间的各种事物所牵挂纠缠;也有的人被各类病痛之苦所熬煎。因为有这样多的各类障碍的缘故,所以应当英勇精进,在日间黑夜傍边,勤奋礼拜诸位佛陀。诚恳懊悔自己的宿世业障,劝请佛陀常转妙法之轮,随喜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并把一切善行都回向于成就无上菩提。像这样经常精进而不放弃的话,最终就会消除各类障碍,善根得以增长的缘故。

  第五、止观门

  怎么样修行止观门呢?所谓的止,就是说止息妄念,停止攀缘一切境界,为了随顺于奢摩他(心念寂静,类似于空观)法义的缘故。所谓的观,就是说分别清楚明了一切人缘生灭的法相差别,为了随顺于毗钵舍那(如幻分别,就是假观)法义的缘故。怎么样随顺呢?运用这两种法义,结合在一路逐渐修习,而不要分开,最终得以双双显现的缘故。

  假如修行止窍门的话,应当栖身在寂静的地方。经常端身正坐,同时也要正直心念。让自己的心,既不依附于气息的运行,也不依附于色法形相;既不依附于空无所有,也不依附于地水火风四大;甚至不依附于见闻觉知之心,让一切各种混乱念头,随顺着正念而消除。同时,还要把消除念头的那个设法主意也放下才行。因为一切法,本来就超越念头,既不跟着念头念念而生,也不跟着念头念念而灭。

  别的,在修行傍边,弗成以先跟着攀缘心去分别各类境界,然后再用一个心念来除去前面的分别念。假如发觉自己的心跑远了、狼藉了,就应当立时把它收摄回来,持续安住在正念傍边。这个所谓的正念,就是不时了知万法唯心,心外没有任何实有的境界(这个正念就是观,表现了止观双修)。即使是这个万法唯心之心,也没有真实的自体和边幅,在念念之中,其实没有一个能念的心。

  假如从静坐起身今后,在往来动静傍边,就会有各类的生活行为。无论什么时刻,都应当常起正念,而不依附于外在境界,应当随顺着万法唯心而进行观察(这既是方便随缘修止,同时也是修观)。像这样坚持长久修习,正念就会闇练,修行人的心就会获得安住。因为心安住的缘故,心中的无念(止)与清楚明了(观)就会逐渐猛利,就能够随顺进入真如三昧。以三昧的力量而深深地伏住烦恼,真实信心得以迅速增长,很快就会证入菩萨初住位,获得位不退。只是除了那些困惑心重的人;或者不信大乘法义的人;甚至诽谤佛法的人;以及有宿世重罪业障的人;我慢(自以为是,轻视圣贤)的人;懒惰懈怠的人。像这些人,就不能够证入真如三昧。

  还有,依附于真如三昧的缘故,就会知道法界一相(十法界独一真如平等相)。也就是清楚明了一切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的色身是平等无二的,这就叫做一行三昧。应当知道,真如一心以及真如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假如有人能够勤奋修行真如三昧的话,逐渐地,就会产生无量百千三昧。

  假如有的众生缺少宿世善根之力的话,在修习止观傍边,就会被各类魔(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等)和外道鬼神(宿世也修习禅定,因邪见恶习而落入鬼道傍边)所迷惑与扰乱。在静坐傍边,有的鬼神现出令人恐怖的形相;有的鬼神现出边幅正直的男女之相,等等。修行人应当提起正念,观照万法唯心所现,境界自然就会祛除,就不会被鬼神所影响。

  有的时刻会现出护法诸天的形像和各类菩萨的形像;有时也会变更作如来的形像,具备各类相好;有时会讲说一些秘密咒语;有时会讲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六波罗密;有时会讲说平等如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有时会讲说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法毕竟空寂,是真正的涅槃;有时会让人获得一些宿命通,而知道以前世的一些工作,也知道未来的一些工作;有时让人获得贰心通;有时让人获得辩才无碍,等等。这些都属于习惯魔,最终能够让修行人转而贪求世间的各类名利之事。

  又有可能会使人喜怒无常,性情不定。有的时刻让人充满了过多的慈爱;有的时刻让人贪睡不醒,或者让人经常生病,而产生懒惰懈怠之心;有的时刻会让人忽然精进起来,过一段时间又放弃了,而且变得不信处死,多疑多虑;有的时刻会让人舍弃原来的正修行,转而修习一些混乱之法;有的时刻会让人贪着于世间事物的各种牵挂和纠缠,却也能够获得各类相似的三昧,只是部分相似而已。所有这些都是烦恼魔的显现,都是外道鬼神加持所获得的着相境界,不是真正的三昧。

  有的时刻,可能会让人一天、两天,或者三天,甚至于整整七天安住在禅定傍边,而且自然会获得香美可口的饮食。于是会让人身心认为舒适快乐,不饿也不渴,使人对于这个禅定产生了贪爱和执着。有的时刻,会让人吃器械食量不定,忽然很多,忽然很少。甚至让人的神色也会出现变更,溘然红润,溘然憔悴,等等。这些属于欲魔显现的境界。因为会有这些情况的缘故,修行人应当经常用聪明来进行观察,不要让自己的心腐化于邪见境界。应当勤奋提议正念,常念诸法唯心所现,毫无真实可言。所以应当不贪取、不执着,这样就能够彻底远离以上各种魔障。

  应当知道,外道修行的所有三昧,都没有离开见、爱两种烦恼,以及我慢之心,仍然会贪爱执着世间各类名利赡养的缘故。而真如三昧则不合,修行真如三昧的人,既不会住着于有境界可见,也不会住着有三昧境界可以证得。甚至于在出定今后,也不会产生懈怠狼藉,所有的习惯烦恼,都邑逐渐变得微薄。假如一切凡夫,不修习真如三昧窍门,却能够得以进入如来种性(真如为如来种,慈悲平等为如来性。此处指入菩萨初住位,成为佛子)的话,是弗成能的。因为修行世间的各类禅定和三昧,往往会产生贪着三昧定境的心。而且是依附于我见而入定的(世间凡夫执着于我能修行,我能进入禅定),所以仍然归属于三界死活的范畴。世间禅定与外道所修行的禅定相同,假如没有了善常识的指导护念,就会生起和外道一样的各种偏见的缘故。

  别的,能够精进勤奋,专心修学真如三昧的人,在这一世傍边,就将会获得十种利益(好处)。哪十种呢?

  第一、经常获得十方世界诸佛菩萨无形傍边的护念(保护修行人常起正念,与真如响应的缘故);

  第二、不会因为各类魔和凶恶鬼神而认为恐怖;

  第三、不会被九十五种外道鬼神所迷惑与扰乱;

  第四、自然会远离那些诽谤最深妙法(大乘实相之法)的行为,以前的各类重罪和业障,也会逐渐变得微少轻薄;

  第五、自然会祛除一切困惑心等各类恶习所显现的觉受与观照;

  第六、对于如来弗成思议境界的信心得以增长;

  第七、自然会远离忧闷懊悔之心,对于在死活轮回傍边利益众生,英勇而不会恐惧;

  第八、修行人的心会变得柔和安闲,舍弃狂妄和我慢,不再会被别人所烦恼;

  第九、虽然还没有获得禅定,也会在一切时间、一切境界傍边,逐渐削减烦恼;

  第十、假如已经获得三昧,在禅定傍边,不会被外在的一切声音所惊吓与扰动。

  别的,假如修行人只是修习止窍门,就有可能心境消沉,忘失本有的妙用。或者生起懒惰懈怠之心(不能自利),不乐于修行一切善法,远离大慈大悲(不能利他),所以应当修习观窍门。

  修习观窍门的人,首先应当观察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没有能够长久存在的,很快就会变更损坏了(观无常)。

  一切众生心中所行的境界,无非是念念生灭而已,是以是苦(观苦)。

  应当观察自己以前所想念的一切诸法,恍惚之间已经消逝,如同一场梦;应当观察自己现在所想念的一切诸法,如同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应当观察自己未来将要想念的一切诸法,如同天空飘来的云一样,溘然就来了(观无我)。

  还应当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色身,都是不清净的,里面充满了各类污秽,没有任何值得贪爱的地方(观不净)。

  应当像这样观察,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都是因为无明熏习真如的缘故,才让心有了生灭念头,所以显现出了虚妄的死活轮回。众生已经遭受了一亲自心的巨大苦楚;现在仍然稀有不清的强迫之苦;未来将要遭遇的苦,同样多得无法分别。如斯多的苦,与一切众生难舍难分,而众生自己却涓滴也不觉察。一切众生都是如斯,真是异常可怜(观大悲)。

  这样观察今后,就应当英勇地树立广大誓愿:愿我的心远离分其余缘故,能够遍布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各种善法功德;穷尽于未来,用无量的方便窍门,救拔一切忧?众生,最终让他们获得涅槃第一义的安闲妙乐(观大愿)。

  因为提议了这样广大誓愿的缘故,就应当在一切时间,一切地方,对于一切善法,跟着自己的能力,永不放弃地进行修学,心中没有懒惰懈怠(观精进)。

  只是除了禅坐傍边,应当专心正念修习止窍门。其余一切时刻,对于一切事物,都应当观察应该做照样不应该做。在行、住、坐、卧傍边,都应当同时修行止观窍门。就是说既要经常观察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没有生灭,又要观察人缘和合而有了善业和恶业,以及苦报和乐报等等,这些世间法同样不失不坏。既要观察一切人缘、善恶业报不失不坏,又要同时观察一切法,从本性来说毕竟不是实有的。

  假如修习止窍门的话,可以对治凡夫住着于世间的习惯;也能够让二乘人舍弃怯懦畏缩的知见。假如修习观窍门的话,可以对治二乘人不肯提议大慈大悲的,狭隘低劣心傍边的过失;也能够赞助凡夫远离,不肯修习增长各类善根的过失。因为这些法义的缘故,应当知道,止、观这两种窍门需要相辅相成,而不能够分开。假如修行人不具备止观窍门,就不能够证入无上菩提的正觉之路。

  第六、开示念佛求生净土

  别的,有些众生刚刚开始修学大乘法,想求得真正信心,但心中却充满了怯懦和畏缩。因为住在这个娑婆世界,害怕自己不能够经常碰到诸佛,不能够亲自承事赡养,所以挂念信心难以成就,于是就想退失道心的人。应当知道,如来有一个殊胜的方便窍门,能够赞助这些人保护他们的信心。就是说经由过程专心念佛的人缘,而跟着自己的愿力,能够往生到他方的佛土(净土)。然后经常能够见佛闻法,永远离开了三恶道。就像佛经傍边说的那样,假如有人专心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名号,把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临终就可以往生。因为经常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的缘故,毕竟不会有退转的时刻。假如能够观想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经常勤奋修习的话,毕竟会得以往生。而且花开见佛(登初住),就能够安住于正定的缘故。

  第七、劝修利益分

  已经讲说修行信心分完毕,持续讲说劝修利益分。

  这些大乘妙法,就是诸佛如来弗成思议的秘密宝藏,我在前文傍边,已经从总体上概括讲说。

  假如有众生,想要对于如来甚深不思议的境界,生起真正的信心,远离各类诽谤行为,从而进入大乘正道的话,就应当受持这部论。依附于这部论,进行思维观察和修习,毕竟能够到达无上正觉之道。

  假如有人在听闻这些教法今后,不会产生怯懦畏缩之心;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必定会持续佛陀种性,必将获得诸佛的授记(被授记将成佛)(闻法功德)。

  借使有人,能够教化全部三千大千世界傍边的所有众生,让他们都奉行十善法;不如有人,能够用一顿饭的时间来正心思维这部大乘法。后面人获得的功德,远远跨越前面的人,无法形容(思维功德)。

  还有,假如有人能够受持这部论,进行观察修行,即使只有一天一夜的话,他所获得的功德,也会无量无边,没有办法说完。借使请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分别在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傍边,赞叹他的功德,也没有办法穷尽。为什么呢?因为法性本来的功德没有穷尽的缘故,这小我的功德也同样如斯,没有边际(修法功德)。

  假如有的众生,对于这部论傍边的内容,进行毁谤诽谤,没有涓滴的信心。那么,他所获得的罪业和未来的业报,将是在无量劫傍边,遭遇巨大的苦楚烦恼。所以,一切众生只是应该敬仰和信任这部论,而不应该进行毁谤诽谤。以免深深地伤害自己,同时也会伤害别人,而且会拒却一切佛法僧三宝的种子。因为一切如来,都是因为这个窍门(大乘起信窍门)而证得涅槃的缘故;一切菩萨,都是因为修行这个窍门,而得以深入佛陀无边聪明的缘故。

  应当知道,以前的菩萨们,已经因为这个窍门,而成就了清净信心;现在的菩萨们,正在因为这个窍门成就清净信心;未来的菩萨们,将会因为这个窍门成就清净信心。是以,一切众生都应当勤奋修学大乘起信窍门。

  诸位佛陀甚深广大的法义,

  我已随分随力总持而讲说;

  愿回向此功德如无边法性,

  普遍利益一切芸芸众生界。

  《大乘起信论》白话 终

上一页 1 2 3

4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