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暨2022大健康食品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

时间 2022-08-14 03:43力矩中国

践行 “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新需求、新变化,让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是大健康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食品产业的深度变革,技术装备的更新迭代,加工制造的智能低碳,产品市场的日新月异,给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近日,由《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社、食品伙伴网联合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支持,微康益生菌战略合作的“第五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论坛坚持以“大健康食品”为主题,以“科学创新、技术落地”为宗旨,共设立了1个主会场,12个分会场,共计90多场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未来食品、植物基、功能性食品饮料、新蛋白、肠道健康、休闲食品、特殊食品等多个领域。论坛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向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分别有19家企业获奖。会上还颁发了《食品工业科技》第八届优秀审稿专家奖和2021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论坛搭建了让“科学创新、技术落地”的平台,科研专家与企业领航人齐聚一堂,共商食品生产实践的改革与未来,携手推动产业发展。

食品饮料——注重功能与健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田明副研究员针对食品营养特性声称全球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构建我国食品营养特性声称体系的建议。

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国博士介绍了新型益生菌如何赋能健康食品创新。他介绍,凝结芽孢杆菌具有耐热耐温、稳定性强的特点,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教授作了“未来食品之海洋食品”的报告。他预判,探索细胞培养海洋食品,将成为人类保护海洋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益普索中国资深研究总监程皓就“全球食品科技创新趋势及中国现状洞察”展开报告。他介绍,低碳包装技术的创新,植物基类新产品的开发,预制菜、自热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南昌大学聂少平教授指出,合理选择并有效补充膳食纤维的精准化膳食策略,是未来健康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多糖基食品的个性化设计与创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FF亚太区应用部门经理王德纯指出,新型高纯度乳糖酶以较短的时间实现无乳糖产品的生产,且生产成本低。诚一大健康集团研究院院长程丹博士以“科技助力原料升级,技术赋能产品创新”为题作了报告。食品伙伴网合规管理总顾问张佳兵分享了饮料创新过程中的产品合规管理。济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研发工程师倪娓娓分析了L-阿拉伯糖和木糖醇在减糖食品开发方面的优势。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扶雄教授针对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改善失眠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并指出利用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可以改善轻度睡眠障碍和情绪症状。华熙生物(147.730, -1.21, -0.81%)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原料事业部市场总监赵连真分享了透明质酸钠在口服美容、运动、骨关节养护、胃肠呵护等方面的功能。吉林省朝鲜族食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崔承弼教授分享了利用区域特色中药材的美容保健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的研究成果,以及生物发酵技术、辐照技术等关键技术。

来食品——趋于精准与智能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刘东红教授从多维信息融合角度阐析了食品和食品加工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和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5.810, 0.03, 0.52%)加工研究所毕金峰研究员分析了大食物观、未来食品、果蔬食品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春保教授从肉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肉蛋白消化特性的影响,以及从肠-肝轴、肠脑轴等层面揭示了肉品营养与健康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上海食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llX)联合创始人向宁博士的报告围绕细胞培养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挑战,探讨了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方法、前景与挑战。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副院长李莎教授针对生物高分子的可控合成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展开了报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事处处长田怀香教授从产香菌株的精准靶向筛选技术、风味形成和调控机制以及产香发酵剂的制备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蒋树强研究员从食品识别、推荐、食品大数据挖掘等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食品计算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王靖主任梳理了当前植物基食品的加工技术进展、营养功能特性、法规标准与市场现状,讨论了全球植物基食品领域的发展特点。安琪酵母(48.950, -0.05, -0.10%)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库介绍了安琪公司开发的系列酵母蛋白制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郭顺堂教授解读了《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的相关内容。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寒松教授分享了大豆专用品种、专用品种加工植物基食品的配套加工体系研发现状和趋势。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李健教授介绍了全面提升植物肉产品的基础肉香和特征肉香的技术方法。江南大学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洁教授介绍了大豆蛋白的商业化加工及产物性质。南京财经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王立峰教授介绍了粮油蛋白的界面特性的调控方法及其机制。

益生菌——平衡肠道微生态

浙江大学何国庆教授分享了益生菌安全性与功能评价方法及发展现状。仙乐健康(28.510, -0.76, -2.60%)中国事业群产品经理郑艳分享了仙乐在益生菌产品新开发中的创新经验。IFF亚太区科学市场营销负责人叶树茂博士指出,作为上游企业,除了坚持科学研发以外,做好科学成果的展现和沟通至关重要。

微康益生菌首席科学家盖忠辉做了题为《功能性益生菌在改善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的报告。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罗学刚教授就乳杆菌的抗温度胁迫机理及其制剂保护技术开展了报告。善恩康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马新博士对发酵乳杆菌CQPC04进行了介绍。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赵黎明教授归纳总结了功能寡糖在肠道微生态调控方面的重要科学发现及功能寡糖-肠道微生态特医食品的开发、应用及推广的新成果。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学术部科长李旸介绍了含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发酵乳对抑郁合并便秘患者的改善作用。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怡教授对莲子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胆汁酸转化机制及其在益生菌微胶囊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伊利创新中心蒋秋悦博士介绍了乳双歧杆菌BL-99与骨骼健康的关系。

新蛋白——多样与活性并行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教授分享了聚焦海洋源功能肽的高效制备,品质保持作用机制,调控肉糜制品品质关键技术及应用。青岛琛蓝健康产业集团高级产品总监王尚龙介绍了食品级姜黄素、壳寡糖原料、蛤蜊肽和豌豆肽黄金搭档原料。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冯凤琴教授以小麦肽和大豆肽粉为例,报告了通过多种功能试验评价生物活性肽的健康功效。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闵伟红教授对坚果蛋白功能性质及产业化应用进行了报告。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刘新旗教授介绍了大豆肽最新的生产技术方面创新成果,大豆肽在各种功能食品、特殊医疗用配方食品上的应用实例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思路。西南大学付余教授分析了可持续蛋白质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通过结构修饰赋予可持续蛋白质及其衍生肽的特定功能、风味以及生物活性。

休闲食品——向多样化发展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张宇昊教授阐述了以明胶为原料制备纳米颗粒或微凝胶用于稳定高内相乳液成为明胶应用的新方向。旺旺集团研发中心副处长于浩就《健康及功能性休闲产品的趋势与分享》展开了报告。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娜教授就米制食品品质的调控技术研究进行了阐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吴燕燕研究员以当前养殖产量较大的三文鱼、海鲈鱼为案例,介绍其加工技术与休闲食品的开发应用情况。

特殊食品——注重配方设计

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李文军副研究员就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科学研发及临床循证进行了阐述。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特殊食品研发中心王学敏副研究员针对特医食品行业发展现况及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车会莲教授介绍了特医食品的原料选择和配方设计原则,加工制备技术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特医食品注册管理工作。来自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的专家表示,老年人咀嚼吞咽功能降低的而造成的营养缺乏问题,通过改善食物质构加以解决。

为激发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和潜能,此次论坛新增了青年论坛,分为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科学基础研究三个方向,共有35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更新于:2022-08-14 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