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耀中:瑜伽禅与生活禅——中印佛禅的不同趋向
禅作为修佛的一种主要途径,衍生出很多观念与修法。这诸多禅法既是教义的发展所导致,也可以说是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影响所成。这可以用所谓瑜伽禅和生活禅之比较说明之。
禅定是印度诸教的一种通行修法,因其关联着肉体和意念,所以也就有了瑜伽和禅之间不同程度的关系,若所谓瑜伽即禅定是也。婆罗门教将禅包含在瑜伽之中,奥义书中有关禅的思想最初是在论述瑜伽是展示出来的,故吾人可将其称为瑜伽禅。禅定这种修持方法来自婆罗门教和其它外道的瑜伽,释迦牟尼在创教之前曾从外道学习过四禅、四无色定.释迦牟尼在创教过程中吸收了外道的一些瑜伽修持方法,并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禅法,由此也形成了佛教的瑜伽禅。佛家很是重视禅,如将禅列为六度之一,并且在事实上成为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关联的一个重要侧面。因此以瑜伽禅为题能很好地说明这诞生于印度的两大宗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陈兵先生对这种关系曽有专章论述。 婆罗门教与佛教之瑜伽禅的另一个主要一致地方,是强调肉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体姿和正确的意念之间的关联。因为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即婆罗门教与佛教共同讲禅的基础在于将观想作为一种主要的修持方法。瑜伽把个人的思维活动完全引向自身内部,用于控制意念和身体器官,进一步把气息与精神性的我同一起来。如坐禅与瑜伽有着相似的功夫。如调息是诃陀瑜伽中一项主要的技术,其调息法主要有三种:入息(p?raka)、出息(recaka)和持气(kumbhaka);入息就是把气息吸入身体;出息就是呼气;持气就是蓄气不呼或闭气不吸。而最早传入中国的禅经就是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其所述禅之数息观,也是在出入息上下功夫。又求那跋陀罗所译《杂阿含经》卷十七云四禅:初禅正受时,语言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可见调息法也正是佛教行禅的基本功,而调息的过程正是意念控制肉体的过程,所以佛教如此之行禅便是一种瑜伽禅,而此禅也是最先传入中国的禅法而且因为这种联系可以被广泛地感知,其影响很广,信奉者甚众。
在六朝神通禅还是密宗与禅学结合的粘结剂,因此密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土,走的都是瑜伽禅的路子,可谓殊途同归。不过即使是仅就神通而言,佛禅与婆罗门教的瑜伽禅也是有区别的。如吉藏《百论疏》卷上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各知八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而参佛禅以禅思静默,通达三昧,故能得六通,如智者大师的《誓愿文》里有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之说。据菩提流支所译《佛说法集经》卷三云:何者是六通?所谓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如意通智、漏尽智,是名六通。于是具六通者观身与佛不差别,因此首先在功能上,佛教认为它的瑜伽禅比婆罗门教的更胜一筹。还如两者的观想方式是有所差异的,尤其是后来的中国禅,不同之处就更大了。
不管五通还是六通,都是禅在意念上的功夫和瑜伽在肉体上的功夫相结合之结果,瑜伽行者所以能够发挥超自然力,不外本来具有底能力,由修行开展。其趋向是肉身成佛,也是瑜伽禅和其他的禅相区别之要点。不过在中国,瑜伽禅的发展是有限度的。随着密教的衰微和溶解,以及似与道教的神仙形象重复和混淆,所以两宋以降禅僧们所显示的神通未曾有超越前代者。而在印度,密教在公元七世纪以后,完全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瑜伽禅也就有了充分的发展。然而随着印度密教中婆罗门教的因子越来越多,佛教也就一步步地失去了本身的宗教特色,其瑜伽禅也几乎混同与婆罗门教中的瑜伽禅了。当印度的佛教在十三世纪遭到伊斯兰教的打击后而被摧毁,瑜伽禅就只存在于婆罗门教中,并被简称为瑜伽,在修炼上从此也难以与其它瑜伽有明显差别。
更重要的是,瑜伽既然是意念与肉体的高度结合,促成其结合之身心两方面长期修炼的趋向虽然是回归本体,却与众生有别,而非与众生无别,故多有禅窟禅房以为隔离专修之境。如此就与中国大乘佛教的主流教义发生了脱节,因为中国佛教在佛性论的基础上,关于众生是佛,佛是众生的论断很容易产生佛似众生,众生似佛的想法。如果着意于肉身成佛,岂不拉开此肉身与一般肉身之间的差距?这两个观念之间显然有些不大对头,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故通过瑜伽禅来肉身成佛,似有违大悲平等,物我一均之嫌,何况专心致此则易沉溺于神通而坠入魔障。
为解决这样的矛盾,于是中国佛教在禅修上演化出不少新意来,虽然佛禅中包含着多重意向之内涵。鉴于佛教和婆罗门教都讲禅,但又有着对禅的不同理解和禅法,而这种不同又和对禅和瑜伽之间关系的理解不一相关,因此在禅学中,也可以萌生出以慧为主的禅法。由此则有出家之人心不依佛之无念禅产生,一种以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体现意念的禅,一种以无所追求为追求的禅。即是闻说菩提,不作意取菩提;闻说涅槃,不作意取涅槃;闻说净,不作意取净;闻说空,不作意取空;闻说定,不作意取定。如是用心,即寂静涅槃,以达到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之境界。据说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就是因为梁武帝问有为之事,达磨贵传逕门心要,机教相乖,若水投石。不有为,当然在于无念,因为无念才能无为。或云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这虽是不求神通而具备神通者,但高出了瑜伽禅的神通一层境界。由此行禅,舍念清净,即是无念禅了。神会阐明其所依之理:但自知本体寂静,空无所有,亦无住着,等同虚空,无处不遍,即是诸佛真如身,真如是无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学,一时齐等,万行俱备,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相关文章
- 女人血型不同 调养方法不同
- 瑜伽、国画、拓印在玉佛禅寺体验东方文化的魅力!
- 董群:论禅宗文化中创造性思维的不同类型
- 严耀中:对《禅门清规》背景与影响的几点认识
- 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
- 荆三隆:继承玄奘精神 促进中印友谊
-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十 四论对缘不同门
- 造作邪淫恶业要感受四种不同的可怕果报
- 因果虽然看不见,但会以不同方式回报到你身上
- 阴曹地府和地狱有何区别?是否属于不同宗教?
- 品茶有方:不同年龄段女性如何选茶?
- 楞严悲华:瑜伽回向文
- 本性法师:40 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 瑜伽师地论关于患上精神病的一些
- 圆因法师答:「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
- 不同的观点
-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 素食如何搭配更好:不同体质选择不同方案
-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 嘎玛仁波切:不同翻译版本的经文加持力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