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九章 从悲伤中解脱:巴答咤拉
第九章 从悲伤中解脱:巴答吒拉
巴答吒拉(Patacara,古译:波吒左啰)是沙瓦提城(Savatthi)某位大富商的美丽女儿,[1]当她十六岁时,父母亲便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高楼的顶楼,派了许多守卫护卫,避免她和年轻男子接触。在这样的预防措施下,她还是爱上在父母房中服侍的一个仆人。
和爱人私奔生子
当父母安排她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结婚之时,她决定和爱人私奔。她伪装成女仆从塔楼逃出,和爱人在城中会面,然后他们就去住在远离沙瓦提城的一个村庄。在那里,丈夫靠一小亩田地种植维生,年轻的妻子则做一切琐碎的杂役,那以前都是父母、仆人所做的事,她就这样默默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当怀孕时,她恳求丈夫带她回父母家生产,她说为人父母者总是心疼子女,会原谅他们所犯的任何错误。但丈夫拒绝了她,因为他害怕会被她的父母逮捕,甚至杀死。当她了解他不会同意这项请求时,她决定自己回去。因此有一天,当丈夫离家工作时,她便溜出家门前往沙瓦提城。当丈夫从邻居那里听到消息时,便立即追上去,很快地就赶上她。虽然他试图劝她回家,但她不听仍继续往前走。在他们抵达沙瓦提城之前,阵痛就开始了,她很快生下一个男婴。由于去父母家的理由已消失,因此他们就回头了。
丈夫与儿子之死
一段时间之后,巴答吒拉(Patacara)第二度怀孕,她再次请求丈夫带她回父母家,他又拒绝了,而她也再次自行出发,不过这次是带着她的儿子同行。当她的丈夫赶上并劝她回家时,她仍坚持不从。于是他们一起前往沙瓦提城,走到半路,突然遇上季节性的暴风雨,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就在此时,她的阵痛开始了。
她请丈夫去找些遮蔽物,于是他便去找材料搭棚子。当他在砍树时,一条躲在蚁穴的毒蛇突然窜出来咬他。它的毒液就如熔岩般,他很快就倒地不起了。巴答吒拉(Patacara)等了又等,都等不到人,第二个儿子就出生了。一整夜,两个小孩被暴风雨吓坏了,哭得声嘶力竭,但唯一能保护他们的母亲,只能以她那饱经苦难的瘦弱身躯作为庇护。
到了早上,她把新生儿抱在怀里,一手牵着长子,往丈夫走过的路走去,说:「来,亲爱的孩子,你们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当她在路上俯身时,发现丈夫躺在那里,早已断气,身体僵硬得像块木板。她在那里徘徊哭泣,为他的死自责,然后继续上路。
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来到阿夷罗跋提(Aciravati)河。大雨过后河水高涨,深及腰际,且水流湍急。巴答吒拉感觉自己太过虚弱,无法同时带两个孩子渡河,因此将长子放在河边,先带着婴儿到对岸,然后再回来带他。
当她走到河中时,一只搜寻猎物的老鹰看见新生婴儿,以为那是一块肥肉,便俯冲下来,用爪抓住婴儿飞上天空,而巴答吒拉只能在一旁无助地观望与尖叫。长子看见母亲停在河中,又听到她在喊叫,以为正在叫他,便想渡河过去,但当他一脚踩入水中时,便立刻被洪水冲走。
父母与兄长之死
伤心哭喊的巴答吒拉(Patacara)继续上路,接二连三降临在她身上的悲剧,已经让她濒临疯狂,她竟然在一天里相继失去丈夫与两个儿子,而更不幸的事还在后头。
当她接近沙瓦提城时,遇见一个路人正要出城,便向他询问她家的情形。「除了那家之外,问其他家都好,」他告诉她:「请别问我哪一家。」但她坚持,因此他不得不说:「在昨夜可怕的暴风雨中,他们的房子倒了,老夫妇与儿子都被压死,不久前三人才刚一起在那里被火化。」他说,并遥指远方一股青烟袅袅升起处:「你所看到的就是他们火葬的烟。」当巴答吒拉看见那股青烟时,立刻疯了。她扯破衣服,裸身狂奔,一边哭喊着:「我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丈夫也死在路边,父母与兄长也都被火化了!」那些看见她的人都叫她傻疯婆,拿垃圾丢她,并拿泥土投掷在她身上,但她仍一直往前走,直到抵达沙瓦提城郊。
比四大海水还多的眼泪
这时佛陀就住在揭达林精舍,身边环绕众多弟子。当他看见巴答吒拉出现在精舍门口时,他知道她已经成熟,能接受他的解脱法音。在家弟子们大叫:「不要让那个疯婆子进来!」但大师却说:「别拦她,让她来我这里。」当她靠近时,他告诉她:「姐妹,恢复你的正念!」她立刻恢复正念。一个好心人丢了一件外衣给她,她穿上它,走向佛陀,顶礼他的双足,并对他诉说她悲惨的故事。
大师耐心地听她说完,充满深切的悲心,然后回答:「巴答吒拉!别再徘徊,你已找到皈依处。你不是只有今天才遇见灾难,无始以来你就为失去儿子与亲人而哭泣,你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水还多。」在他继续说轮回的危险时,她的悲伤止息了。佛陀接着以下面的偈(gatha)结束他的指导:
受悲伤痛苦折磨,
与吾等流泪相比,
四大海水仅少许。
汝女为何仍放逸?(Dhp. Comy. 2:268; BL 2:255)
子嗣不可为依怙,
父母亲属亦不能;
因人皆被死所迫,
故亲友不可依怙。
既已了知此事实,
智者清净持禁戒,
迅速即应可通达,
趋入涅槃解脱道。(Dhp. 288-289)
佛陀的这席话深入她的内心,她可以完全领会诸行无常与诸受是苦的道理。佛陀开示结束时,坐在他脚边的不再是个哭泣的疯女,而是个悟道的入流者(初果),是个确定可以达到究竟解脱者。
永熄贪、嗔、痴之火
在达到入流果之后,巴答吒拉(Patacara)立即请求出家与受具足戒,于是佛陀将她交给比库尼们。进入比库尼僧团之后,巴答吒拉精进修行,很快便修成正果,达到她的目标。在《长老尼偈》她的偈中,她如此描述自己的修行过程:
彼等以犁耕田地,
并于其上播种子,
照顾彼等之妻儿,
青年因此得财富。
为何吾清净持戒,
并且修习佛教法,
既不懒惰亦无骄,
犹未能达涅槃果?
清洗吾之双足已,
吾谛观察彼流水。
吾见洗足之水滴,
从高地往下坡流。
吾心专注不散乱,
如善调伏之良驹。
吾举灯进入孤邸,
审视床铺坐塌上。
然后拿起一细针,
熄灭油灯之灯芯,
吾心究竟得解脱,
即如油灯之熄灭。(Thig. 112-116)
巴答吒拉(Patacara)观察水缓缓流向下坡,她注意到有些水很快就没入地中,有些流得比较远,有些则一直流到坡底。她觉悟到这是有情世间完美的比方:有些人寿命较短,就像她的小孩;有些人活到成年,就像她的丈夫;还有些人则活到老年,就像她的父母。但一切流水最后都会没入土中,因此死魔会找上一切众生,没有人能逃得过他的手掌心。
当巴答吒拉(Patacara)觉悟这点时,她的心立刻安定下来。在定中,她思惟诸法无常、苦与无我,虽然精进不懈,但仍无法突破解脱的最后一关。她累了,决定就寝。当她进入孤邸(kuti),坐在床上,就在熄灭油灯时,以前的修行成果整个现前。在那一刹那,熄灭油灯的同时,最高智慧生起。她已达到她的目标涅槃,永远熄灭贪、嗔、痴之火。
勤习戒律,「持律第一」
在她身为比库尼的生涯中,巴答吒拉被佛陀誉为比库尼中「持律第一」者,她在女众中的地位,和比库中「持律第一」的伍巴离(Upali)长老相当,这项指称是古老本愿的结果。
经中说,在莲华上佛的教化时期,巴答吒拉曾见过大师指称一位长老尼为比库尼中「持律第一」者,她看到他执起那位比库尼的手臂,并邀她进入欢喜园。
她当时便发下这项誓愿:「在像你一样的佛陀座下,愿我能成为比库尼中持律第一者。」莲华上佛将他的心延伸到未来,知道她的愿望将会实现,便给予她授记。
也许由于她早年曾经历鲁莽行为的非常苦果,因此巴答吒拉自然特别关心戒律。在比库尼僧团中,她学习到在戒律上密集修行,是达到平静安止的必要条件。此外,透过自己的经验,她对人心的运作方式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因而能帮助其他比库尼的修行。许多比库尼都来找她寻求指导,并在她的建议下得到很大的慰藉。
指导其他比库尼获得解脱
其中一例是旃达(Canda,古译:旃陀)比库尼,她在《长老尼偈》中表达对巴答吒拉(Patacara)的感激:
巴答吒拉以悲心,
悯我并许我出家;
然后给予我劝诫,
嘱我达成究竟果。
听闻其谆谆告诫,
吾遵从彼之指导;
不负长老尼劝诫,
吾得三明①诸漏尽!(Thig. 125-126)
另一位乌答拉(Uttara,古译:郁多罗)比库尼,则提到巴答吒拉(Patacara)如何对一群比库尼说戒与律:
汝等致力于佛法,
于所做事无后悔。
迅速清洗汝双足,
并于一侧坐下来。
心中生起之对象,
令其一境与安止。
观察一切有为法,
皆为无常与无我。(Thig. 176-177)
乌答拉(Uttara)将巴答吒拉(Patacara)的话放在心里,她因此而得到了三种真实智明。
在《长老尼偈》中有一段记载,描述巴答吒拉(Patacara)如何像往常一样教导其他比库尼,以及她们从她的劝告中所获得的利益。这些偈(gatha)根据末页的说明,是由三十位不知名的比库尼所说,她们在巴答吒拉面前表达证得阿拉汉果:
「手执杵臼勤工作,
年轻男子捣谷粒。
照顾彼等之妻儿,
青年因此得财富。
修习佛陀之教法,
于所做事无后悔。
迅速清洗汝双足,
并于一侧坐下来。
调伏汝心得安止,
修习佛陀之教法。」
听闻其谆谆告诫,
巴答吒拉之指导,
彼等洗足坐一侧。
然后勤修心安止,
彼等修习佛教法。
于夜晚之初时分,
彼等忆念彼前世。
于夜晚之中时分,
彼等得到天眼净。
于夜晚之后时分,
彼等驱散无明暗。
从座起身礼彼足,
「置汝指导于心中,
如三十天礼沙咖天帝②,
战场无人能胜者,
吾等敬汝亦如是。
吾皆漏尽持三明。」(Thig. 119-121)
多生出家,积聚智见
巴答吒拉(Patacara)能如此快速地从一个轻浮的少女变成僧团长老,是因为她在前世就已修习所需功德。据说,在前世诸佛座下,她就已曾多次出家成为比库尼。
她所积聚的智见,就潜伏在来世的行为之下,等待适当的因缘成熟。
当她的导师苟答马佛(Gotama)出现时,她很快就找到他,受到痛苦与潜意识动力的驱策,而努力找出解脱无始轮回的方法。在佛陀与其解脱法的引领下,她出家并达到无为解脱。
原注
[1]出处:《法句经注》(针对第113颂),Thig. vv. 112-116与注释:Ap. ii, 2:10。见BL, 2:250-256。
译注
①三明:即宿命明(知众生前生的往因)、天眼明(能见众生的业色,知其来生的去处)、漏尽明(知断尽一切烦恼)。只有阿拉汉才能获得此三明。
②沙咖天帝:又名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是三十三天的大王,住在该界首府「善见」里的最胜殿。三十三天的得名,据说是有三十三位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他人福祉的善男子,死后投生于该天界,而成为该界的大王与三十二位小王,所以称为「三十三天」。
相关文章
- 第九章 马哈咖沙巴的偈
- 第九章 马哈摩嘎喇那最后的日子
- 定中问佛陀
- 陈燕珠:法句经要义 第十四品 佛陀品 魔王的三个女儿 佛陀不被诱惑
-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五章 罗侯罗尊者
- [论议第一的佛陀大弟子]畅说无常之理
- 李志夫: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 杨云唐:无我——解脱的关键
- 赵跃辰: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 为解脱而行布施
- 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 第九章 玄奘的唯识比量
- 庄春江:第八十三、质多罗居士的不必相信佛陀所说
- 宣化上人:佛弟子切记不可在寺院侵损常住
- 佛弟子见到有人做坏事,要不要去揭发?
-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佛陀心疼所有的众生,才宣说了佛法,如同我们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样
-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解脱
-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解脱
- 张西镇:大师的叮咛,佛陀的教诲--写在「杂阿含经」白话译解之前
- 供养佛陀的发霉玉米团